羊脂白玉的名头人人皆知,为啥和田玉国标却没有列入其中?听大叔给你唠一唠!

在白玉的分级中,大家公认“羊脂白玉”品相最佳,也是目前市场行情最贵,不过有些眼尖的玉友发现,和田玉的国标中只有白玉的描述,并没有羊脂白玉。羊脂白玉的描述是新疆的地方标准(标准号:新疆地方标准 DB65T 035-2010《和田玉》),已经设立了十余年,为什么“羊脂白玉”这样一个闻名遐迩的美玉头衔,却没有列入国标,成为共识呢?今天和玉大叔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要查阅国标中对玉石的颜色分类,目前最新版的和田玉国标是2020年12月1日才开始实行的,算新修订的标准,该标准于2017年10月就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国标规定了和田玉的术语和定义、鉴定、分类、命名规则和鉴定证书的基本内容,适用于和田玉原料及成品的鉴定与分类,是目前鉴定机构的核心依据。

当我们查阅国标不难发现,国标中对玉石的定义非常严谨,比如说对玉石目前的颜色只有几个主要分类,例如白玉、青白玉之类的。对成分描述也比较宽泛,网上有大量的玉石科普文章提到说优质的和田玉需要透闪石含量达到95%以上,实际上在国标中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含有阳起石成分以及其它各种矿物成分的集合体就被叫做和田玉,既没有产地的区分,也没有等级的准确划分,仅仅是透闪石含量的差异而已。

我们大家都认同的“羊脂白玉”称呼,则是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一个名词。传统文化的缘故深入人心,这个词最早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就曾在《与钟繇谢玉玦书》中提到:“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这是描述玉石像脂肪的质感最早的描述。

只不过完全用“羊脂”直接描述白玉则要等到明朝了,明朝末期的戏曲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如今想想,所谓“甘黄”应该就是指稀少的黄沁籽料,而“羊脂”自然就是指优质的白玉了。按年头计算,中国人最早以羊脂去形容优质白玉应该也是明朝的事情。真正将这个名字发扬光大还是和皇帝有关,千古爱玉第一君王乾隆帝在御诗《咏周玉素壁》感叹:“质本羊脂白,色今栗子黄。”,御用加身,以至于流传至今。

国标中已经对白玉有了详细的阐述,若再加一个羊脂白玉,从规范和标准的角度来讲确有所不妥,即便这个名词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但也没有脱离白玉的范畴,所以按规范的角度来说,国标不提供所谓“羊脂白玉”的划分也情有可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考量,即便是同样使用新疆标准,绝大部分的鉴定机构也不过纯粹以白度去鉴定高档白玉(使用的方法也是使用色标或质子去对照,达到一定白度就列为羊脂白玉),通行方案是存在一定视觉误差的,所以不能被用作标准。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看完文章的玉友们,认为国标中应该添加“羊脂白玉”吗?也欢迎留下您的观点共同探讨。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