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火逆、火邪与桂枝汤
-----
-----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得之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
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小品》
《外台》卷二引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方后云:“若初得病甚,便以火发汗,火气太过,汗出不解,烦躁不得寐,因此汤加龙骨牡蛎各三两,减桂心生姜各一两,不用芍药。”
按此方为: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当名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无蜀漆。
火迫劫之,用火加热发汗,不完全是用火针,可以烧火。《小品》《千金》《外台》都讲过。《伤寒论》116条也讲过用灸法“用火灸之”。
《小品》:“有取汗,乃于狭室中四角安火,须臾则殒”,这是温病误发汗而死。
《千金》:“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温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做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瞋,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汗出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漐漐,汗出连日,当自解也。”
脉浮用火发汗指的是伤寒无汗类型,不是中风类型,中风类型或者见失血(血少、津虚)或者有下利,这种不能用火劫,用桂枝汤?
其实是含糊其辞,在桂枝汤基础上的加减变化,用桂枝汤减量微发汗只能说勉强蒙混,这时候要么不能发汗,要么需要根据里位的寒热来针对下利,如桂枝人参汤有里寒,桂枝加黄芩汤有里热。
因此所谓里证用桂枝汤是鬼扯,必然是有表证,且合方或加减,必然是桂枝加合方或加减,有亡血有下利,已非标准桂枝汤证。
发汗过多对应的是津虚需要补津液,水饮证需要去水饮,火邪是用火误治引发的津虚+水饮+表不解。与热证有没关系?会有水热,用龙骨牡蛎,有湿热可以用蜀漆。
所以这个方证类型是递进关系,轻证是桂甘龙牡,进而桂枝加龙牡,桂枝去芍药加龙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
脉浮应以汗解但不是应该用火劫,如: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脉浮而紧。法当身疼头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故。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玉函]
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116]
火逆、火邪,都是因为误用火治。所以“伤寒脉浮”不宜用火发汗,这里的“伤寒”是泛指表寒证。条文中的伤寒除了确指太阳伤寒之外,全都是改写所致,不详论。
张仲景指出表位寒邪用火灸发汗,反而导致邪气不解“邪无从出”,并且引发水饮“腰以下重而痹”,这是偏实并有里热“微数之脉”的情况。偏虚的情况就是亡阳惊恐失眠遗精等。所以还继续用桂枝汤解表暗示仍表邪不解,龙牡去水饮降逆清热,这个热不是阳明热。有些经方家就把火邪胡乱解释为“火证”,纯属误会。
为什么用火劫呢,有些人就喜欢用火针或者烧火,并不是患者喜欢烤火。第112条文并没有明示火劫发汗到底对不对,只是说发汗过多,除了表位亡津液(亡阳)之外,还可以出现惊狂失眠症状。
这一套叫做“火邪”其实不是热证,而是水饮证。即四部病,包括奔豚,吐脓,惊怖,火邪,皆从惊(水饮)发。条文中火邪与火逆皆非阳明火证。
因火为邪,指的是误用火治引发津虚水逆,但不幸的是表证还在或“邪无从出”,可见用火发汗这方法就是批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