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样子70】杨化之:我眼里心里的杨老师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我眼里心里的杨老师
杨化之
杨兑秋老师虽然撇下他的妻儿,他的亲人和他的学生,撤手人寰。但他那可敬可钦的音容笑貌,他那慈眉善目、可圈可点的为人风度,永远都不会消失。
说起杨老师,还得从头说起。他是解放初,新中国成立后新桥边完小的第一任接管校长,辖下兼管五个学校。由于当时国家穷,人员编制紧,经常步行几十里,穿插在几所学校之间,自己还要担任六年级语文课,工作到深夜是习以为常的事。 为了节省办学经费,他还将自己的妻子李氏接来学校作义务厨娘。十几个老师的饭菜和生活用水,几百学生的饮水都是她一个人从百多米外一担担地挑来。杨老师常常从百忙中抓紧时间帮上一把。老师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他不要将自己搞得太辛苦,他总是笑吟吟地说:“只要师生们舒服,国家需要,我累点苦点算什么。”
他的教学水平很高,往往枯燥乏味的知识一经他讲解,便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常常一听就入迷,到下课总是意尤未尽,只恨一节课时间太短。他从不体罚学生,甚至批评都很少,永远是和蔼可亲的样子,师生们总喜欢和他亲近。他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严肃,不管哪一班,本来乱哄哄的一片,只要他在门口一站,立马风平浪静。有人问:“杨老师你怎么有如此魔力。”他总是笑着说:“大概我平时该严时严,毫不留情,该亲时亲,放下一切架子罢了”。由于他工作能力强、教学水平出众,被邵阳市二中选拨为优等教师而进入邵阳市二中任教。由于他教学刻苦努力,在教师队伍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师生们青睐。他所培养的学生中,高等人才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联系,还不时登门探望。一九五八年期间,国家提倡避孕结扎,他立即响应号召,将自己的妻子李氏接到邵阳结扎。成为当时的模范标干,留下美谈。同时国家为了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又号召城市知识分子面向农村。他又主动请缨,调回到邵东三中。时逢六O年大饥荒之际,因离家乡近,常有乡亲前来,都认为他吃国家粮,吃饭不成问题,总想来蹭个一顿半餐的。他是来者不拒,岂知人家来一次他就得勒紧裤带饿一次,但他从不吝啬。有人说:“杨老师,何必如此,你能管得这么多人过来吗?”他总是笑着说:“他们也是没办法才来的,我偶然饿一两顿没关系的,我总比他们还好些嘛。”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以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帮助别人。记得有一位叫张XX的学生,因家庭条件困难,常交不起学费,面临着辍学。杨老师知道了,赶紧从自己微簿的工资中掏钱替他交了学费,还时而将自己的饭菜分一点给他吃。使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社会。这样的事情何止一二件,可是他从来不提及,也不愿与别人说。
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是有目共睹的,阅卷常常到深夜,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每本作业都一字一句地修改,眉批和改错比任何老师都要仔细。学校常拿他批改过的作业向其他老师示范,号召向他学习。所以他教出的学生一个个出类拔萃,更是一个个对他恋恋不舍。 据说有个学生写的作文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于是给他打了个零分。学生很是疑惑不满。杨老师找他谈话说:“共产党办校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你却不满,甚至反对,共产党要你何用。按你的写作水平打百分都值,但我是党的教师,不能培养你这样的人才。”学生恍然大悟。后来常常感慨地说:“是杨老师的零分给了我的人生。” 还有一位学生,成绩本来很好,后来不知怎么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经查得知此人近来总和一些社会混混搅在一起,所以学业荒废了,杨老师找他谈话,他还一付戏嬉顽劣嘴脸。老师忍无可忍,高高地扬起巴掌,却轻轻地落了下去。然后语重心长细心地教育开导他。好鼓不用重锤,学生顿时醒悟过来,非但不记恨,而且从此一反劣态。后来学业有成,现在已是高级工程师。他逢人便说:“是杨老师的一巴掌警醒了我,将我从歧途边缘拉了回来,我的今天是杨老师给的。”
退休后杨老师回到家乡,特别热心公益事业。村里红白喜事他是不可或缺的人。修村公路、修谱谍,他带头捐款出工出力,还自掏车旅费四处融资。正月闹新年时,组织村民耍狮子筹集资金。很多人劝他收取一点应有的报酬。他坚决反对,一脸严肃地说:“我是国家教师,有退休工资,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如果再拿酬劳,岂不是得双份工资,这样与贪官又有何异?”修谱时,他比任何人都要多劳心劳力并出资。大家真心拥护他当主修。他却婉言谢绝了。将主要成员名额让给别人,促使更多骨干人才带动推进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大家有口皆碑。仁者寿之之说果其然,他到九十多岁身体还挺健旺,还经常写诗作联,获得到过不少荣誉证书。直到后来重病住院,还一直念念不忘公益事业,在神志高度昏迷状态下,还在劝人为善,痛骂贪官,大肆颂扬共产党。同房病友们感叹地说此人若为官,肯定是个大清官。定能造福一方。
这就是我们的好老师,好长辈,好榜样。他那瘦小的身影,散发着凛然正气,弥漫着祥和的光辉,一直在我心中,在我眼前,越来越高大,越来越高大……恍惚充满了全世界。
【作者简介】杨化之,男,一九五二年生,高中文化,务农。受父亲的熏陶,爱上旧体诗词,同时对其它文学艺术也兴趣极高。现为老年大学学员。学习诗联书法等多项课程。在各地刊物上发表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