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沙织机街生活的记忆片段
1970年,因种种原因,我被父母送到长沙娭毑家托养,这也是我十岁前单独漂流的第二个地方。娭毑这个词也是我到长沙学会的第一个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词汇,说来好笑,当我面对奶奶、母亲让我叫她“娭毑”时,我还难为情了好半天,怎么这么难听的一个词啊。
娭毑家位于长沙织机街上,印象里这是一条铺着青石板的老街,街道不宽,大约也就是6、7米的样子。街道两边以住家户为主,很少有商店什么的。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印染厂,可能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化学染料吧,工厂每天都会排出许多略带粮食味儿蒸汽,总之,织机街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古老街道。我住的织机街57号(也许是55号,儿时对这些门牌号一概印象不深)是一个老宅子,大门是木制的,想想应该有四扇门。宅子分上下两层,每层有十几间屋子,这也算是那个年代比较好的住宅了,后来听父亲讲,这个宅子原本属于我们家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大部分房子都被充公了,总之到我去的时候,只有娭毑和姑姑家还各保留了一间房子。因为是木质结构,每间屋子中的隔板都是木头的,既不隔音也没有隔到顶,可能是为了通风吧。娭毑炒菜做饭是在屋外过道的一个角落上,一到饭口,满屋子都是各家饭菜的香味。我到长沙的时候刚上小学二年级,巧的是我们院子里的邻居吴俊坤、朱粮纲正好和我是同班同学,因为这段同学缘,我开启了人生中一段快乐的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