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上甘岭(1952年10-11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八十九

1、“摊牌行动”

抗美援朝即将进入第3个年头,谈判桌上恼羞成怒的美军,妄想在战场上捞一把。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起了代号“摊牌行动”的大举进攻。

1952年10月14日,美军时开始向志愿军驻守的上甘岭597.9高地、537.7高地猛烈进攻。18个炮兵营打出了30万发炮弹、200架次飞机投下航空炸弹500余枚。

战役第一天,上甘岭这两高地就可以改名字了,597.9变成了595.9高地,537.7高地成了535.7高地——山头已经被大炮削低了2米。

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虽然熬过了大轰炸,但几乎都被震得满嘴是血,有一些战士活活被震死。

2、惨烈的开端

范弗里特主攻方向在五圣山,刀锋正对上甘岭。而面对美军全线进攻,志愿军虽有准备,但直到进攻当天尚未判明主攻刀锋的方向。

上甘岭上这两个高地,驻守着志愿军15军45师的2个连。

铺天盖地的轰炸之后,美军和南朝鲜7个营的步兵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志愿军这两个连则采取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添油战术”——每次阵地上只放几个人,牺牲一个才舍得从坑道中补充一个。

就这样坚守了第一天,打退了多次冲锋,阵地前击毙敌人1000余人。但是志愿军也只剩20人,坚守最后的9号阵地。

夜里,志愿军45师的135团,发起了没有炮兵支援的纯步兵强攻,一夜血战,将白天丢失的阵地全部夺回。

前三天,每天均是如此:美军白天炮轰+冲锋占领阵地;志愿军夜里强攻夺回阵地;战地几易其手,阵地前满是血糊糊的尸体和残肢断臂。美韩两军头三天便伤亡6000人。

3、铁拳对铁拳

10月18日,美韩军队的尸体铺满了志愿军阵地的坑道,杀红了眼的范弗里特终于占领了上甘岭地表阵地——志愿军退回了坑道深处。

搞清楚了美军主攻方向,志愿军15军也就铁拳对铁拳开始反击。

15军军长秦基伟,调来了全军炮群;3兵团,以及整个志愿军对上甘岭的支援,也源源不断地到来——此时的上甘岭,已然成为整个朝鲜战场、乃至整个世界的焦点。

10月19日,志愿军44门重炮,以及24门“喀秋莎”火箭炮开始了怒吼——15军的反击开始了。那个创造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美军指挥官,同样也尝到了志愿军炮火的厉害。

4、英雄丰碑

上甘岭战场之上,志愿军战士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豪情再次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潮——

通信兵牛保才身受重伤临死之前用身体做导线接通电话线;

陈志国用身体当机枪支架,直至被炮弹炸的尸骨无存;

孙子明重伤后拿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机枪手赖发钧、机枪打散架后拿着手雷冲向地堡;

苗族战士龙世昌炸掉了一条腿依然冲向暗堡塞爆破筒并用胸膛死死抵住;

黄继光拖着已经流光鲜血的身躯扑向敌人碉堡的机枪射孔;.....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5、巅峰之战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之战结束。

这一战,2.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10多万人殊死拼杀43天;

这一战,志愿军打出了40万发炮弹;而美军则是190万发再加上5000枚航弹;

这一战,志愿军先后投入了2个野战军9个团,4.3万人;美韩投入步兵10个团、空降兵1个团,6万人。志愿军伤亡1万6;美韩伤亡2万5;

这一战,中国军人的勇敢、毅力、战术让中国军队声名大振,让美国人记忆深刻;

这一战,志愿军用鲜血铸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军威。

本文参考书目《决战朝鲜(下)》第489-516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