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散文 || 自由地行走
自由地行走
风 流
漫漫人生,开头结尾,无非“来、去”二字。正如一个“人”字,简至一撇一捺,一来一去,便到终点。“来、去”之间,夹着世间最大的舞台。这舞台,不在大地之广袤,不在天宇之无穷,而在人心之美好。人心内藏,需外溢才见。而书法,微而显,简而丰,纸上乾坤,始于一画,笔锋来去,纵横驰骋,流出人心之美、万象之美,乃一绝佳修行方式。修行不易,百般努力也未必能“自由”挥洒。在“来、去”之间,白露正在自由地行走着,走在宣纸上,走在天地间。
走进去,走出来,做我自己。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历代朝圣者溯源而上,又顺流而下,行路万里,读书万卷,叩拜古人,求解问道,前赴后继,绵绵不绝。而心灵叩击的深度、广度,则随个性、悟性、耐性、阅历、视角等因素,因人而异。有人崇碑拜帖,墨守成规,泥古不化;有人未得要领,背离规律,盲目创新。更有甚者,目光短浅,以丑为美,贻笑大方。在纷繁迷乱的万象中,白露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举重若轻,“进出”其间,渐渐悟出“加减”哲理,从而化繁为简,化蝶成茧。他进得去,出得来,有提升,有主见,活成自己。一是看得清。一路走来,白露一眼就看穿了书法是逐渐没落的:晋洒脱,唐严谨,宋写意,明求势。所以,他“舍近求远”,书追高古,情寄汉魏。二是有发现。在艰难的探寻中,猛回头,白露看见“永”字藏有书法的惊天秘密:永字八法就是书法的“黑匣子”,书法的绝密信息尽藏其中。白露一一审视着书法驿站里的诸位名家:王羲之不期形而形在,神在字外。张旭、怀素之狂草,自然贯注,所以是酒神;黄庭坚狂草刻意铺排,有表演感,所以是调酒师。而酒神精神,孤独而强大,循范又破范,醉意加诗意。白露喜欢苏东坡的《寒食帖》,因为它表现了一种倔强中的丰腴,大气中的天真。能够发现艺术真谛,才能找准前进方向,从而避免多走弯路,然后才能剔除芜杂,删除障眼的一切,这样自然能够事半功倍。三是守传统。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根脉之所在,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白露师法传统,溯源逐本,书学宋前,遍习诸帖,苦读众碑,临摹各家,精思敏悟。其浸淫于书法数十年,静参秦简之味、汉帛之拙,感受魏晋风度、大唐气象,领略宋元明清各代之风骚,南帖之神,北碑之骨,兼收并蓄,俱得其妙。四是做自己。白露认为,临帖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他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条,不泥古,不薄今,求实、求真、求变、求新,自有定力,绝不人云亦云。白露也从不“拉大旗”,从不玩“花里胡哨”,也从不献媚于哪个权威,决不屈从于某些权势,而是始终靠实力说话。因此,在一度吵吵闹闹的某些专业圈子和利益熏心的俗世生活中,白露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是,他有充足的自信。他的底气,源于其沿流溯源的寻根、洞察真伪的慧眼、融汇贯通的悟性、滴水穿石的功夫、虚怀若谷的气度和百折不挠的韧劲。
杀过来,杀过去,酣畅淋漓。白露作书,任情恣性。凌云健笔行走于宣纸,随心所欲,来去自由。点画于他都是一种元素,可以自由组合,自由搭配,不受常规羁绊,自成一种意趣。他的书法中含有一股杀气,即所谓“寸铁杀人”之“势”。白露认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就是“形”和“势”。“形”解决空间造型问题,“势”解决时间的节奏问题。他说,书法如兵法,其核心就是造“势”,如跃马横刀入无人之境,围、追、堵、截是也。书法与兵法都是以奇取势,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指出:“'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白露对书法如何“造势、顺势、控势”,把握得恰到好处。“墨池飞出百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在这两句诗中,李白用“飞”与“杀”来形容怀素的草书气象,如今它们已成为白露手中的两把利器。
草书最能体现白露的“杀气”。写大草,那种生生不息,那种多向度衔接与照应,那种呼吸与换气,那种进取与退身所形成的源源不绝的生命状态,特别调动白露的胃口。大草的时间性和空间感,受控和失控交合在一起,那种呼之欲出的、有呼有吸的、舞之蹈之的状态,令他陶醉。每当激情在那个神秘的时刻到来时,那种优雅和狂喜、沉静和鼓荡、受控和失控,都在白露的天空瞬间飞扬起来。他说,那种失控的感觉,就是生和死、醉和醒、黑暗和光明、失去和得到,搅合在一起。面对狂草,白露听到的是寒风的咆哮、暴雨的奔跑、大地的喘息、天空的脉动。他说狂草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为了实用,而是完全为了艺术表达。字字连动的最佳理由是:发掘人格深处的生命力量,并释放出来。因此,白露写狂草有十分的酣畅和气度,还带着几许霸气。他的草书,在一惊一乍间体现跌宕并焕发才情,汉字结体的奇崛之美撞击线性的内在之美,将个人情感通过富有秩序的笔势运动和节奏韵律,形成和谐统一的形式结构,折射出其思想的强度、情感的浓度、精神的力度,闪耀着“壮士拔剑”“狂花扑水”的气概,呈现出整体美的恢弘意象和潜滋暗长、氤氲绵绵的不绝韵味。
白露体悟书有一诀,曰“肆”。他说:“肆者,极也,力也,展也,放也。”自由至极。但其“自由”,并非毫无原则、不讲道理,而是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虽“目无全牛”,但所有“规则”又谙熟于心。其“自由”,是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又融入了个人体悟而获得的那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跳出来,返回去,天人合一。从来没有能够游离于生活之外的艺术,所有艺术也都离不开对生命的感悟。书法线条演绎的形式美背后,呈现出来的是“人”的文化。白露认为,书法要融入自我,融入书写者彼时彼刻生命体验的书法作品才是“活”的。要把肉身的生命写到字里面去,把它写成一个幽灵的东西。在一张宣纸铺就的舞台上,白露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于书法感悟,巧用点、线、光、色摆兵布阵,“无中生有”,又化有形于无形,以心走马,精骛八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在笔墨亲近、黑白相生的宣纸上,笔锋走过,墨迹显现出来的浓淡枯润、高低大小、俯仰敛放、轻重疾涩、方圆刚柔、黑白虚实、疏密开合,等等,这些所谓谈结体、讲笔法、论章法、说笔势、重色彩的书法理论,又何尝不是繁杂人生的辩证哲学。白露将它们揉为一体,统统倒入砚内,一起研磨,既参悟艺术,又演绎人生。于是,他看到,晋唐书法,字法在造险,章法在有眼,笔法在铺卷。晋唐用笔,凌空蹈虚,多用顺锋,故妙在虚处;写碑的人,境在实处。白露欣赏汉碑的风气、风采、风度和风范,叹服晋帖的风姿、风情、风韵和风雅。他看到,草书是浪漫的。因为多情,所以多变;因为奇幻,所以超凡。草书又是所有艺术中最为简洁的——囊括万象、裁成一体。人生也是这样,穿越纷繁,又重归简约,还原成一种朴素却又高级的纯粹。白露用笔墨丈量着人生的高度,探索着生命的深度。他喜欢那种渗透过生活艰涩之后的平和心境及艺术风雅。白露心敲汉字,以言宇宙,与神灵对话,共天地谐和,以自我的性灵激活汉字原生的活力,敞开心灵,任心绪追逐笔迹,留下一串串印记。
九九归一,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白露体悟到,胸中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回归自然,才能找到艺术的真谛,才能获得最好的状态和最大的自由。历代书家都是从自然中了悟笔法。怀素夜里听闻嘉陵江水声,从而草书更加绝妙;张旭看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气势更加不凡。此皆得自然之助。白露主张,师法自然,还要顺其自然。心无挂碍,才得自由。白露创作时心无旁骛,有时笔没沾纸就开始写了,沾不沾纸都没关系,只要沾上就是飞沙走石,可见其“真性情”。在白露看来,所谓真性情,就是不造作,不摆谱,不装腔作势,不带假面具,一切随缘。白露不认同所谓的“张扬个性”。他认为,个性是由生命的习性和后天的环境影响造成的,还需要时间的打磨;而自性或本性,才是真实的自己。真正懂得中国传统笔墨的人,作品里自然有个性流露,根本不用刻意追寻。所以,白露笔下,有闲庭散步,也有追日狂奔;有雷鸣电闪,也有风清月明。正如白露所说:“书法是从你心里长出来的东西,表现的是人、是心,是天人合一。”
跳出来,俯视、环视、透视书法的狭小圈子,白露看到,书法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它还是书者用以求知的途径。书者通过它来叩问人类的历史传统,通过它来开拓更为广阔的视域。而古典文化的滋养,像煲汤,能够强筋壮骨。白露喜欢在闲暇时博览群书,叩问圣贤,对话智者。久之,再回看书法,这个线条的苦行者,感受到的却是字里行间跳跃和挤压着的无限乐趣。那种感觉,深邃、迷离、抽象,使人沉醉,妙不可言。日本学者井岛勉说,书法是用眼睛看的音乐,白露信然。
书法,表现人性,洞察精神。永恒的线条,永恒的黑白,凝结着中国智慧,蕴藏着至简至朴、至深至厚的做人做事道理。白露,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低调做人,高调行走。他以书为术,以书载道,以道御术,道术合一,故能“天地孤影任我行”。何其幸也,何其美也!
很喜欢白露这句话:“我凝视我写的汉字,我写的汉字也凝视着我。”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为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和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肥城篇》提供肥城特色历史文化咨询,并出镜后者访谈。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