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采芣苢——《芣苢》教学片断

今天讲《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古诗文网是这样翻译的: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熟读文本疏通文意之后,随意地问学生:“谁在采芣苢?”
本来以为,这不算什么难题,学生们应该会有比较一致的答案。
却不料,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生一:因为“芣苢”是车前草,是一种草药,所以我认为是药农在采芣苢。
有部分学生点头,似乎认同这个答案。
也有不同看法。
生二:我觉得应该是男人们在采芣苢,因为采药这样的粗活应该让男人们干!
生三:我觉得应该是小孩子在采芣苢,因为毕竟这不算苦力活,比较好玩!
生四:我觉得是老人家在采芣苢,因为那时候年轻人大概都没有时间去采野菜,他们要耕作。
生五:我觉得是一个女子在采芣苢,因为我读出了一种悠闲自在的味道。
……
索性组织学生讨论:采芣苢的人不同,采摘目的或许不同,言行举止或许不同,心理感受情绪情感或许也不同。请根据这首诗歌吟咏的内容及特点,这首诗歌主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讨论一下,采芣苢的人究竟是谁?
学生们讨论后明确:
其一,不大可能是药农。芣苢既可入药也可食用,因此不能确定只有药农采芣苢。药农采摘芣苢的功利性可能更强,所以采得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与诗歌的节奏韵味不大协调。
其二,不大可能是老人。老人们的动作也许很娴熟,但不一定如诗歌所表现出的灵巧悠闲,况且,老人们似乎也不一定有唱歌互和的兴致。
其三,不大可能是小孩子。如果是小孩子采芣苢,诗歌可能更侧重于突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与这首诗表现的情感状态也不大吻合。
其四,更不可能是男人,否则,《芣苢》就该是一首强劲有力的劳动号子了。
进一步总结:
首先,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很有可能是群唱。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现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也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更适合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其次,这首诗令人明白地感受到采芣苢者边采摘边歌唱,甚至还有点应和互答或者齐声合唱的味道,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再次,六个动词体现出采芣苢者娴熟灵巧的采摘手法,其动作优雅曼妙,应该更符合年轻女性的动作特点。
综上,采芣苢者应该是一群年轻的女子。
正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此说虽多有想象的成分,但感觉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