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知“诤友”为何物引发的思考
某次模块考试的作文试题如下: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给你哪些启发或联想?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诤友,《现代汉语词典》第1608页释为“能直言规劝的朋友”,这并不算什么生僻的词语。
可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諍友”已然面目全非,很多学生居然不知“諍友”为何物?
有人这样理解:“漫画《净友》描绘了一只啄木鸟正在啄一棵树为其除去虫害的画面,虽简单,却不失内涵。正是因为啄木鸟了解这树老友体内有虫子,才会为其啄去虫害,正是了解,完美诠释了这一个'净’字。”
也有人这样诠释:“啄木鸟与大树朝夕相处,为的并不是携手共担风雨,而是无情啃食大树的躯体。大树有这样的'狰友’,想必是追悔莫及吧?”
把“諍”误作“净”“狰”,似乎是无可厚非的吧,因为学生也许不认得繁体字。可是,不是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发繁体字的短信吗?为什么偏偏不认识这个“諍”字?算了,何必吹毛求疵?时代飞速发展,谁还理会那艰涩的繁体字,又何必强求学生呢?
但接下来又见到异常诡异的解读:“人生离不开朋友,但谁是良师益友,谁是庸师诤友,其差别却是不可估量的……可见,诤友即使是佯作给你好处,也只如沙飞于天空,本性难改,终究会加害于你。而人生中应多交益友,即使其并不显赫,但其内心仍然有金子的艳泽。至此笔者曰:远诤近益……人性本善,诤友必定由于诸多因素损害了他心中的真善美,他们是人群中不幸落井的人,是雁群中不幸落伍的同胞……”
“诤友”与“庸师”为伍,还是“不幸落井的人”“不幸落伍的同胞”,确实让语文老师“无语凝噎”!我们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此类理解毕竟是少数。
但即便是少数也不可忽略!
这样的理解,就不再是认不认识“诤”字的问题了!也不仅仅是是否认得繁体字的问题了!
君不见,高一新生大多不知主谓宾定状补;君不见,学生大多不知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君不见,学生习作别字一大堆语病满天飞……都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可是,在语文素养的层面,一代难比一代强。
由此想到学生考场作文中的种种笑谈:“没有管仲的直谏,何来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开元盛世?”或许是最近流行“穿越”,学生们也喜欢赶点时髦。
其他学科是否有类似现象,我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语文学科,基础越来越薄弱似乎已成了铁定的事实。
全是学生的错吗?
如果要找出罪魁祸首,那么非当前实用功利的应试教育莫属!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就传授本学科的知识理论、思想方法,训练专业技能而言,数理化等学科更重视如何快速有效的实现这种传授,科学本身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要求训练有素的教师和训练有素的学生。而语文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训练,但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可是,从小学的语文教育开始,所谓的“自得之”便荡然无存了,训练似乎代替了一切。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很少见到规范的练字课,最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内容,早早地就被阅读训练替代了。
到了初中,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因为中考,主要考这些。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被大多数语文教师选择性地忽略。笔者曾了解过福州市几所知名初中的各年级语文考试试题,无一例外,均为中考模拟试卷。少量坚持夯实语言基础的,还可能被外界指摘不研究中考与中考脱节。
高中更是如此!有些最为急功近利的高中,高一就开始了高考模拟化训练,全然不顾学生们压根不懂“主谓宾定状补”的现状。
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操练的规范化模式化训练,或许可以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比较满意的分数,或许可以让老师暂得平安甚至偶尔沾沾自喜,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福建省自2004年自主命题伊始,诸如识记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已经名存实亡,仅仅是偶尔出现在《考试说明》中。中学教育几乎已经摒弃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坚实的地基,谈何提高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无疑是空中楼阁。
一起来看看摒弃语言基础导致的结果:
其一、书写普遍不好。当然这不能完全归罪于语文教育的缺失,但缺失的基础性语文教育难辞其咎。小学课堂的练字课能否普及,甚至持续到初中?过去常听的一句话,“写好字,做好人”,也说“字如其人”,现在字是普遍写不好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其二、积累普遍不够。抑或是没时间积累,抑或是没精力积累,抑或是压根不愿意积累,为什么?难速见成效!所以,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劝学生夯实基础,多读点书,可应者寥寥,更有甚者心里暗骂语文老师迂腐。倒是语文老师偶尔讲点技巧秘诀,还可换来喝彩无数。老师们也乐得轻松,准备一些“名人名言”“佳作范文”,让学生们写出诸如“肯綮”“嚆矢”“ 振翮”“ 孜孜矻矻” “祛魅” “赋魅”“ 玉墀”之类的“高贵”词语,让学生们列举诸如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切斯瓦夫·米沃什、尼采加缪苏格拉底之类的“高端”名人,也可以唬吓众生睥睨天下了。
其三、表达普遍欠佳。堆砌点名言不在话下,矫饰点文采也并非难事,但要谈及思考分析,就捉襟见肘了。一谈“恒心”,则恒心天下无敌,有了恒心便有了天下;一谈“友谊”,则友谊所向披靡,有了友谊便无所畏惧;一谈“合作”,则合作势如破竹,有了合作便声震寰宇。以上是深层一点的逻辑问题,浅层一点的表情达意,似乎也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不可方物。
走到不知“诤友”为何物的境地,或许是语文教育界的“诤友”太少了。偶有几个,也啄不尽语文教育这棵病怏怏的大树腹内的虫子,反而弄折了自己的嘴。
多么希望,能够发出声响的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用他们尖利的喙,去啄一啄那棵即将枯死的树!
综上,笔者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听说读写”不可偏废,基础知识基础训练不可放松,主谓宾定状补、字词句段篇一个都不能少!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教育的地基,才有可能见到语文教育的似锦繁花。
2013年初稿
202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