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鸣:过客(上)|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一部。有多篇作品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人教社高中“新人文”读本第四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

蒋家剃头店在乡街老石桥北当头,下街子第一家。面北背南,屋背后是干河沟,丈多高的堤坎。房子西当头,不是磨刀河乡下房子那样的页片石山墙,而是跟门面一样的木板壁,被日晒雨淋成又脏又旧的样子。懒洋洋的热头,斜照在板壁上。壁脚里堆放着几根破树枝,做烧柴的。旁边有两张簸箕大一块不规则的空地,一只绿尾巴的大红鸡公,带六七只鸡婆,黄色的,白色的,在空地上悠闲地觅食,鸡婆“咯咯咯,咯咯咯”,鸡公跳上树枝,抬起头,对着懒洋洋的热头打鸣:“咯咯——鸣!”从桥头大椿芽树上,绷一根绳子,经过空地,一头拴在蒋剃头的房角柱头上。椿芽树很高,顶上有一个乌鸦窝。我在桥上吼一声,两只乌鸦就扑棱棱飞向天空。绳子上秋年四季都晾晒着各色东西:青菜叶,萝卜干,豇豆串,红辣椒,或者刚洗的衣裳。那些东西,飘飘荡荡,在春风里,在秋风里,不论是有热头的日子,还是风雪阴天。

我被大大押着去剃头,往往要等上一两个人。我不敢离开,只好坐在高板凳上磨蹭。店子里有三根高板凳,原木的,破旧,有一根的板凳腿松动了,坐上去,叽咕叽咕呻吟。每根可坐三个大人,或者挤四五个碎娃儿。有一根长期放在阶沿上。瓦房檐口宽,人们可以在檐下躲太阳,躲雨。一两条懒狗,经常偎在人们脚前,热天,吐着舌头,冷天,缩做一团。

剃头店逼仄,很不规则。木板壁,木板窗,很陈旧,壁脚脏兮兮的。剃头这间,西墙壁明显比东墙壁短一截,屋子地面是一个梯形——“梯形”这个词语,是我上高小后才晓得的。房子没有钉望楼,一抬头就看见纵檩横椽和稀拉拉的瓦沟。阳光像利剑从瓦缝里刺进来,形成一根光柱,数不清的尘埃,在强光里尽情舞蹈。屋顶板壁转角处,一张盆子大的蛛网,网住的蛾子,一动不动。东墙后面是两个房间,一个做睡房,一个做灶房。两道门之间的壁上,糊了些报纸,中间贴着领袖像。南边壁上开一道板窗,天晴的时候,阳光斜照,屋里亮堂。雨天,浓厚的灰雾也从窗户挤进来,门窗和高板凳,都湿漉漉的。南壁脚凿一个洞,穿一根竹筒,泥一个水坑,洗头水就直接倒进坑里,“淙淙淙”地淌进老石桥下的干河沟里,吓得干河沟里觅食的小鸡们“咯咯咯”乱跑。

看到蒋剃头的老母亲,我赶紧喊:“蒋婆婆好。”她约莫六十岁,瘦小的脸上,挤满了皱纹,每一丝皱纹里,散发着慈祥。她踮着小脚,伛偻着矮小的腰身,在灶房里出出进进,抱柴火,洗衣服,烧洗头水。蒋家没劳力砍回来棒棒柴,靠蒋婆婆在田坝里捡些义麦兜兜烧,灶房里的火烟,常常漫进剃头这间屋来,呛人。冬天,屋子里摆一个火盆,生一盆炭火,顾客等待的时候,围着火盆烤。有时候,盆里不是加的木炭,是蒋婆婆在灶里捂的夫糟子,没完全过火那种,燃起来冒烟,熏得屋里人淌眼流水,想哭。站在老石桥上看,蒋家屋顶随时都冒着青白色的长烟,就是文人们描写的那种“袅袅炊烟”。

蒋剃头让顾客坐高板凳上,朝西墙。西墙壁上挂一个脸盆大小的圆镜子。他自己围着高板凳转来转去地给人剃头。那高板凳长,每次经过时,他都很艰难地抬腿往过跨,一只腿一撂一撂的,行动不便,很吃力。木康娃说蒋剃头患过小儿麻痹症,但我后来见过患小儿麻痹症的,手杆向后别,脑壳偏,嘴巴歪。蒋剃头只是腿不利索,我怀疑是不是小儿麻痹症呢。秋波娃说蒋剃头小时候被他妈背在背上摔跤绊了。都无从考证。人们背后都叫他蒋拜子,bai,第一声。普通话里应该叫跛子,但乡街的人就叫他拜——后来有人生造一个字,就是这个拜字,左边加个足字旁。有大胆的娃儿,比如猫儿娃,敢在老石桥上大声唱:“拜拜参加红军,红军不要他……”

我仔细观察过蒋剃头的腿,一只长,一只短。他秋年四季穿一身蓝色的长衣长裤,戴一顶灰不溜秋的干部帽,穿黑色布鞋,把瘦削的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估计布鞋是他老母亲亲手给做的,因为他那时还没有讨到老婆,只跟他母亲相依为命。我曾经有过一念:趁他不注意,偷偷地丈量一下他那两腿的长短,究竟差距几寸,或者脱掉他的鞋子,看看他的脚趾头是不是分了叉的,别像鸭子的蹼一样连着的吧?哈哈,胡思乱想!

2

古旧的乡街呈之字形,老石桥是中间那一折,连接着北边的下街子和南边的上街子。

老石桥很小。无聊的时候,我就数桥石。十二根丈多长的条状花岗石,横搭在南北的墩上,没有用水泥一类的东西粘合,青丝严缝。桥面丈多宽。两端墩子和堤岸,都是花岗石块砌成,坚固结实。桥面被踩得溜光,只有边上的条石上,还残存着少许錾痕和凿迹。

雨后,桥面很干净,没有积水,不溜不滑。夏天傍晚太热,曾有大人赤裸背脊躺在石头上找凉快。木康娃的老汉儿讲究,铺一床篾席子,几个光勾子娃儿,就在席子上打着滚儿疯。

老石桥没有护栏,但也没谁掉下去过。那时候,公社坝子经常放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电影结束后,半条街的人黑灯瞎火从石桥上过,从来没发生过安全事故。

桥下是一条穿街而过的干河沟,距离桥面丈多高。说干河沟也不确切,每年夏天,沟里有水,碗大一股在中间流,两边是烂渣滓。遇着暴雨,就有黄澄澄的大洪水,几尺深,卷着垃圾,奔涌而来,向东,冲进磨刀河,河沟里便有几个月短暂的干净。磨刀河再流到哪里去,我就不晓得了。

乡街色调淡灰,朴素。青瓦房,穿斗式,木板壁,格子窗或者板窗,双扇门或者单扇门,门顶两个木头雕刻的瓜墩。所有的机关单位都没有门牌、招牌和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家家门前宽阶沿,方条状的花岗石铺成边沿。从东走到西,不得淋雨,不得湿脚。家门口还放置块大青石,供赶场的人歇气。那石头被人屁股的温暖摩擦得蓝光幽幽,照得见人影。街面被牛马踩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雨天里泥泞,晴天里起灰。秋冬的寒风,卷起柳树叶子和椿芽叶子,裹着泥灰,胡乱飞,胡乱撞。乡街很宁静,冷场天,行人少,一两条黄狗黑狗,漫无目的地游荡。

下街子,过石桥,往北,从巷子里过,田坝里一条小路,通往磨刀河上游几个大队。往东,弯弯扭扭,有供销社,采购站,食堂,半里路出街,通铁索桥,翻越白梁垭,我大大说那可以直达青川和广元。

上街子,过石桥,一个小土坝子,然后分三条支路:往东,甘家巷,房子、猪圈、茅厕围成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个铁匠铺,整天叮叮当当。茅厕大都是敞露着的粪凼凼,很臭,也有用义麦杆搭成的棚子,仍然很臭。从茅厕旁边捂着鼻子走出去,田坝里一条小路,通往磨刀河下游几个大队。往南,公社、医院、粮站、小学。往西,上两道石梯,半里路出街,翻越老垭,我大大说那可以直达平武和松潘。第一道石梯上,是半边街,有个公社保健站,后来改名叫公社兽医站。我大大是医生,给人看病,也给猪和牛看病,打预防针。我家就住在站里。养母是上街子生产队的社员,每天都去队里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

乡街外是田坝,沿磨刀河二十里,几千亩自流灌溉的良田。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黄橙橙的稻谷,桃花,李花,梨花,粉嘟嘟的野棉花,铺陈在清清的磨刀河两岸,构成摩天岭腹地一道特有的景致,是乡街的中景。田坝后面的大山,绵延起伏,一直连到摩天岭,是乡街的远景。

老石桥是乡街的中心,人们每天走过它,南来北往,去刨自己的生活。记忆中,逢场天,石桥上人来人往。大家脚步快快,行色匆匆,目的各异。大婶子抱着娃娃去公社医院看病抓药。青壮年大背篼小背篼背着义麦小麦稻谷,去公社粮站缴纳公粮余粮——他们自己的肚皮还饿瘪着。或者大背篼小背篼的苹果、核桃、柿子,交去公社采购站。年轻媳妇去供销社,称二两煤油,扯几尺新布,给老人买半斤烟丝,给娃娃选半斤花生糖。大家都是石桥的过客,都要去奔忙,谁也没有功夫停留下来。

老石桥如果有摄影功能,一定记录下我十六岁前每天从它身上走过的影像,那是我的青春年华。它也一定记录了人们从桥上走过的影像,所有人,男女老少,他们的喜怒,他们的哀乐。从理论角度,发生过的,应该有记录在档,只是我们目前尚不知它保存在何处,去哪里查阅。

老石桥是乡街的心脏。我每天从它上面走过,走过我的青春岁月。乡亲们每天从它上面走过,走过一代又一代。在我心里,它就是乡街的灵魂。

3

乡街只有蒋剃头一家剃头店。那时还不知道叫理发,以至于后来听到理发一词时,我还误认为是谁的名字叫“李发”呢。那时只有两种发型。老年们剃光头。只听见蒋剃头手下的刀子,在黑耸耸的头皮上“呲呲呲”响,大卷大卷的头发从顾客肩头飘落,落在脚前,许多散飞的屑渣,沾在衣裳裤子上。之后,便是一颗光亮光亮甚至泛着幽幽蓝光的脑壳。顾客站起身来,摸摸脑壳,抖抖衣裳,拍拍裤子,一个劲儿夸:“蒋师傅,好手艺!舒服!”然后在怀里掏,使劲地掏,终于掏出八分钱:“哦嗬,蒋师傅,对不起呢,今天身上差两分呢。下回补给你啊!”每逢此况,蒋婆婆就会急忙上前摆手,说:“不要紧的。乡里乡亲,补啥哦补。”

另一种发型,便是我们碎娃儿的“锅铲子”。四周剃光,中间留一个锅铲子形状,头发剪短。蒋剃头的剪子不快,老扯头发。他的刀子也不快,剃得生痛。娃儿家不配合,蒋剃头常常就在人家头皮上创作出几个血印子图案,招来屁娃儿一阵叫闹或一阵哭骂。

有从青川到平武路过乡街的602地质勘探队职工,在店子里洗头吹剪,让我们开了眼界。乡街是青川通往平武的必经之路。那些工人或者干部,大背头,长头发。蒋婆婆换一个新瓷盆,一根新毛巾,端来一大盆瀑而洒涎的热水——相当于给我们小孩子洗头的三四倍多,给那顾客洗头。蒋剃头十分认真地剪头发,一手拿梳子,一手拿条剪,从高板凳上艰难地跨过来,再跨过去,一点一点地剪样式,神情十分专注,额上沁出汗珠。剪得差不多了,再换水洗头——他给我们只洗一次,有时甚至叫我们回家自己洗。之后,就看见蒋婆婆递上一只铁鹅,伸着长长的颈项。铁鹅肚子里生着炭火,红彤彤的,鹅嘴里喷着热气。蒋剃头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提着铁鹅,将鹅嘴对着顾客的头吹热气,固定发型。后来才听说,那铁鹅,叫“火吹风”。

我大大不准我跟街上的娃儿一样大名小字地喊蒋剃头,要我毕恭毕敬地叫“蒋表叔”。我极不情愿去他那里剃头,但却无可选择。茅坝生产队一个叫祝泥巴的人,在桥头上支一副担子,吆喝着理发,一个姓赵的老师家属,在石桥南端开了一家理发店,给顾客披一件干干净净的白色围布。可这些,都是我初中毕业后的事情啊。蒋表叔店子的卫生不好,一个洗头的盆子,一圈黑垢夹,刮得下来一碗。一张擦拭头发的毛巾,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一根围脖,使劲辨别,也难辨出当初是黑色还是蓝色。木康娃跟蒋剃头住对门,他说他看到铁索桥头陈秃娃,也用那盆子和毛巾洗过头。当我的头被按在盆子里洗的时候,心里总是担忧会不会洗成陈秃娃。幸好,至今我还满头茂盛。蒋表叔的技术更不敢恭维。初中以前,一直是在他手里刮锅铲子,我的头上有过他几十刀血痕的杰作,还不包括锅铲子边边像狗啃过,参差不齐。我既不敢叫闹,也不敢哭骂,在我大大严厉的目光里,还得毕恭毕敬地道谢:“蒋表叔,谢谢了。蒋婆婆,我走了。”双手递上票子或者钢镚——五分,一角,两角。

我大大告诉我,蒋表叔是有文化的人,大名志轩,早年当过人民公社的团干部,身体原因,离职,靠手艺吃饭。年龄这么大,还没有结婚,家里穷呢。但到我读五年级时,他结婚了。从几十里外的山里说来一房媳妇,矮,胖,黑,丑。户口落在下街子。街四周都属于五一大队。上街子改名叫东风生产队,下街子改叫前进生产队。蒋剃头是居民,不属于生产队。全街不到十户居民。居民就是商品粮供应户,不须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在乡街,居民是被瞧不起的,被叫做“猪民”。木康娃家是居民,秋波娃对木康娃说:“不是我们农民伯伯种庄稼,你们猪民吃锤子。”

我大大还告诉我,说剃头匠、铁匠、裁缝、修理匠、做凉粉的,推豆腐的,都凭手艺吃饭。若干年后,我终于明白,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里,这些工匠,和他们坚韧的精神,支撑着老石桥两端的乡街存在,完善着乡街的生命和灵魂。

到我读初中时,蒋剃头母亲不在了。蒋剃头已经养了两个孩子,好像是一儿一女。房当头那块空地上,晾晒着奶娃子片片和衣裳,在风中晃荡。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川北行:寻访蓬安广兴场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去年春节回王家场的时候,寻访了一下蓬安广兴场.这广兴 ...

  • 柏社集镇

    柏社集镇 柏社自然镇在兰溪市柏社乡所在地,辖柏树下.桥头.下桥头.井头4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988户,3170人,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 柏社自古以来集市贸易兴盛,东北面的下陈.水阁,南面的大 ...

  • 图游徽州51:石桥上

    歙县水南石桥上 石桥上是歙县南乡靠近淳安的一个很小的山庄,几十户人家,全村多数姓吴.在生产大队时这里叫石泉生产队,隔壁的叫杨泉生产队和景泉生产队.村里一位老者告诉我,吴泰伯九十九世,唯公二十二世的吴观 ...

  • 剃头匠谢晓丁

    剃头匠谢晓丁 □李军 一九七五年,谢晓丁黄圩街小学毕业. 谢晓丁曾祖父.祖父辈是黄圩街大户,有茶食作坊,伙计数十人,各类产品销售到江南一带.二三十年代,谢家小楼就是黄圩街地标,百年建筑,后二楼翻建修缮 ...

  • 车田乡坪寨村曲木园山林土地及水利被占,何人背后操作?

    我们是广西桂林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曲木园十七生产队的村民,我们这次要曝光坪寨村霸占17生产队的林场山林土地,和强行建筑水利工程,打伤村民,种种行为难道合理合法吗?这就是一种强势无理的做法! 编辑 编辑 ( ...

  • 武胜记忆:儿童的表情

    当一切都将逝去,我们也将老去,照片里留存的回忆,或许是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 我曾经想把儿童的表情作为一个专题来拍摄,所以比较注意拍摄儿童糗照.小时候孩子们就是表情包啊,抓拍到了也许是一件有趣 ...

  • 孟新志 ▏金华街小学故事之闪闪红星

    金华街小学故事之 闪闪红星 作者 ▏孟新志 1 老电影歌曲<红星闪闪>,是我们小学合唱队的主打歌曲之一.我们这届合唱队组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一毕业升级换学校,总共历经四年. 我们一班 ...

  • 姜堰这个“商业街区”批复了!

    *封面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8月27日,市政府对泰州市金姜城置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商业街区项目命名进行了批复:     同意将姜堰区人民北路东侧.北大街西侧.马厂东路南侧.三水河北侧规划建设的商业地 ...

  • 顾乡屯往事

    随着群力新区的拔地而起,顾乡大街成为连接哈市新老城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伴着不断增加的车流人流,街路两旁的平房变成高楼.羊肠小道变成宽阔马路,写字楼.商务酒店.大型超市聚集,成为哈市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

  • 江剑鸣:过客(下)|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g ...

  • 江剑鸣:过客(中)|散文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四川省作协会员.以乡土散文创作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一部.有多篇作品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人教社高中&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夕阳洒在古寺的碧瓦上》

    [时光渡·散文]江剑鸣<依依墟里烟>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有散文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沱江晨雾》(上)

    [阅读悦读·散文]江剑鸣<磨刀河草木>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有散 ...

  • 【阅读悦读·散文】江剑鸣《秋草在残垣上摇曳》

    [作者简介]江剑鸣,涪江源头人,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有散文集<境界>等三部,短篇小说集<一路风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江剑鸣:老河沟赏新雪|散文

    王明学:儿子的伤痛(下) 文/江剑鸣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戊戌年冬月初,连续两天大雪,涪源山区漫山遍野,一派银白.女儿的朋友小孙在磨刀河工作.周末,受他之邀,我们和大小俩女儿,衎.涵和怡仨外孙,驾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涪源,颤抖的故事》(下)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四川平武人,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5) 2008年5月23日,我们一批老师带高三学 ...

  •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下)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中)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 ...

  •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中)

    [阅读悦读丨散文]江剑鸣<沱江晨雾>(上)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