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首战败后,为何还要二度入缅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南下进攻荷印、泰国,威逼缅甸。日本以为“作为南亚主要地域北翼据点的缅甸,不但具备全力确保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对中国来讲还拥有堵截援蒋公路,另一方面促使印度脱离英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不仅可以夺取南洋地区富饶的战略资源,来维持长期作战的消耗,同时也好摆脱长期以来依赖美英供应战略物资的被动局面。
其次,日军向东可入侵中国西南,封闭滇缅公路,阻截西方国家对蒋政权作经济与军事上的支援,截断中国与外部的联系,动摇重庆抗日大后方的稳定,使中国陷入绝境,所以国民政府必须积极出兵维护。
再者,日军还可向西侵占印度,占据有利位置攻入中东,与德意在西方的扩张汇合,迫使英美等国屈服,进而称霸世界。
1941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元旦,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了对轴心国宣战的《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并组建中国战区。1942年3月,中国正式组建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任司令(未到任),后以罗卓英取代,总揽三个军(第5、6、66军),约10万人,第二次踏上了出战缅甸的征程。
英国长期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重视缅甸防务建设,难以抗击日军。此外,英国害怕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扩大多次拒绝中国提前到缅甸协防的请求,错失战机。
1941年12月,日本空军出动74架飞机首次空袭缅甸仰光,继而从泰国边境攻打缅甸。次年初,日第15军向缅重镇毛淡棉大举进攻,进逼仰光,英军毫无战意,节节败退,在此存亡绝续之时,英当局请求中国军队迅速入缅作战。3月8日,日军轻而易举占据了缅甸首府仰光,并顺势沿曼德勒方向进攻。
中英美三国在随后缅北会战上出现严重利益冲突,致使战机屡屡丧失,失败之势难以阻挡。
尽管远征军在同古与仁安羌的战斗中都表现果敢,却也无力改变持续恶化的战事。仁安羌之役后,缅甸西线败局已定。4月腊戍失陷,滇缅公路被截断。自此,中国远征军走上败退之路。5月下旬,日军占据全缅,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在经历三个多月的苦战后,终告失败。
缅甸的陷落导致滇缅公路被截断,中国失去了美援的惟一陆上通道,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连丘吉尔也十分担忧,他曾警告驻印度的韦维尔将军:“我必须提醒你,如若中国溃散,起码会使日军15个师,或者有20个师脱出手来。之后,大举进攻印度,就极其可能了。”印度是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核心,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缅甸沦陷叩开了日军进犯印度的大门,而英国又无法从北非战场调取大量军队驰援,英印陷入危局。对美国来说,日军攻占缅甸直接干扰了美国的太平洋战略,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需要依托中国来拖住日军。所以,它必然得协助中国打通国际通道,补充军备。因此,中英美从缅甸陷落起就着手思量反攻缅甸的问题。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5月,中英美三方基于不同的战略和利益考虑争执不息,其中针对中国要不要发兵是每次争议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反攻打算拟定之初,蒋介石就坚持若要让中国发兵,必然得有英美水陆两栖配合中国陆军攻击为保证。抛开英军本身不愿承担缅战重任,蒋介石的条件,英军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英国的海军舰艇要用在欧洲战场,无法投入缅甸战场。并且,英国一直对水陆两栖作战计划出尔反尔,致使反攻战役一拖再拖。
从卡萨布兰卡会议到“三叉戟”会议,再从魁北克会议到开罗会议,中美英达成了反攻缅甸的初步协定,先从缅北发动攻击,引诱日军,随之再让陆海空军协助在仰光着陆,将日军围困于曼德勒以南全部消灭,攻势时机预定在1943年12月后。
在盟军商榷反攻方案的过程中,中国军队也在进行战备工作。远征军在撤退至滇西和印度后,重编进行整训。退入印度的远征军部队编为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建立训练中心,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指挥,重点训练重火器及反坦克炮的使用。到1944年1月,在这里受训的官兵达三万多人。1943年初,中国方面在楚雄重新成立滇西远征军,在沿怒江布防的同时,也在昆明建立官兵训练中心。经过整训,中国训练出了许多优秀军官和士兵,为第二次入缅作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远征军由第一次的战略防御转变为第二次的主动进攻,即由中国驻印军发起的缅北大反攻和滇西远征军率领的渡江反攻。在英美盟军的配合下两线作战,二十多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以极大的牺牲换来了滇缅战场的最终胜利。
1943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整训和准备,中国驻印军在英美盟军的配合下在缅北发起反攻。反攻与中印公路修建同步进行,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中美筑路官兵从雷多往胡康河谷前进,新38师第112团于10月29日一举攻入胡康河谷的重要基地新平洋,掀开了全面反攻缅北的序幕。12月21日,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亲率第114团赶赴于邦前线对敌发动攻击。1944年1月,拥有美式装备的中国驻印军新22师以及新38师跨过缅甸西北部的大奈河后兵分两路进攻太洛、太白家和孟关。3月9日,两支队伍合力攻克下瓦鲁班,重创敌军,不久肃清胡康河谷的日军。胡康河谷战役胜利结束,不仅叩开了通向孟拱河谷的要塞,更为盟军全面大反攻和加快修筑中印公路创造了条件。
中国驻印军在攻克胡康河谷以后,又继续突入坚布山,于3月夺取下沙杜渣,自此控制了北缅要塞,攻入孟拱河谷。5月后缅北雨季来临,驻印军顶着恶劣气候持续南进渡过浪急水深的南高江。6月16日,新38、22师攻下加迈,25日继而又在英印军配合下,于25日夺下孟拱城。自此,加迈、孟拱、密支那三大战略要点之间的交通完全打通。密支那作为缅北重镇,还是滇缅公路与铁路的交接处,占领该地不仅可以打通中印陆路通道,还可以缓解“驼峰航线”的压力。对日军来说,该地也是必须确保的战略要地,从1942年10月起第18师团占领此地起便修筑工事坚守。
为了尽快攻占密支那,史迪威在向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推进的时候就在策划进攻密支那,并得到美国的积极支持。但英国方面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当驻印军入胡康河谷作战时,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蒙巴顿正在谋划攻打苏门答腊的计划,他建议停止反攻缅北的计划,所以不予配合。为此,罗斯福电告丘吉尔:“史迪威上校坚信,他的军队可以在这个旱季完结前夺下密支那,若是一举攻克,就可以据守。我晓得这是一份极其艰难的任务,然而我以为,在你的热烈鼓舞下,蒙巴顿的指挥官们是可以克服的。”后经协商,才同意侧援。1944年3月7日,日军突袭英帕尔,英军顿时陷入困境,英军这才被迫重返滇缅战场,在印缅边境与日作战。史迪威命令,以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及美5307支队混合成中美突击队,远程奔袭密支那。5月17日,中美联军袭取密支那机场截断日军后援。中美联军苦战两个多月,8月3日,中美联军向密支那城区发动突袭,日军匆忙逃窜,5日,占领密支那。密支那战役共歼灭日军2070人,而中美联军损失达8000余人。
占领密支那,中国驻印军控制了整个缅北的主动权。驻印军新38、22、30、14、50师经历了长期的鏖战,消耗巨大。密支那之役结束后,接指挥部号令利用雨季就地休整。10月上旬,雨季结束,驻印军于1944年11月发动进攻,12月17日新38师攻下八莫,新30师20日收复南坎。
就在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发起大反攻时,中国云南的驻军也在加紧准备,约20万兵力经过短期训练,加强了战斗力,正在等待时机进行滇西大反攻。1944年3月7日,日军突袭英帕尔,蒙巴顿惊恐万分,急告史迪威派兵救援,并请罗斯福出面让蒋介石电令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发起反攻,以牵制日军。在美领导人的一再催促下,蒋介石才同意滇西远征军尽快发起反击,并由美军第14航空队协同中国军队反攻。
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率先发起渡江反击,左翼由第11集团军担任助攻。由于准备充分,2万兵力在各个渡口一举抢渡成功,待据守在怒江西高黎贡山关隘的日军发觉时,远征军已经安全到达西岸。第20集团军又在第11集团军3个加强团的配合下仰攻高黎贡山,夺取了日军据守的多个阵地。中国远征军怒江抢渡成功,策应了驻印军进攻孟拱河谷和中美联军夺取密支那的战斗。
渡江,松山战斗打响。松山位处惠通桥西北向6公里,山势险峻,扼滇缅路要冲,西连龙陵。日第56师团第113联队花费2年时间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疏忽地认为松山只有400守敌,但实际上日军有3500余人,还配有火炮20多门。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和敌人鏖战近一月,在腊猛街、阴登山阵地被攻克后,我军伤亡巨大。松山久攻不下,对比中国驻印军推进迅速,蒋介石斥责卫立煌主指挥不利。他重新部署,令第8军替换新28师进攻,又激战两月,歼灭敌人1000多人,但却有近7000人血洒松山。松山要点终于攻占,滇缅公路保山至龙陵段也随即打通。
6月21日,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其目标直指腾冲。腾冲是中印缅边域上最大的经济中心,十分繁华。在越过高黎贡山以后,第20集团军受令向固东、江苴一线推进,主力从右方进攻腾冲。7月左翼第53军攻占腾冲城外的飞凤山等要点。8月突进城区,与残敌展开激烈的巷战,歼敌3000多人,814日,腾冲城终于光复。
龙陵与腾冲同为滇西重地。1944年6月,第11集团军照预先作战方案向龙陵发动进攻。第11集团军主力攻击军第71军首当其冲进攻龙陵,曾一举攻入城内,不得已又退出城外。第二次攻打,在龙陵城区被困后,芒市日第56师团的日军火速赶来增援,远征军第36师、200师将其击退。在300门重炮的援助下,我军终于攻下龙陵。此役历时5个月,我军死伤达2.5万人,歼敌1万余人。夺下龙陵后,中国远征军加紧攻势,一举向芒市、畹町推进,日军败势已定。远征军第11、第20集团军以滇缅公路为目标,依次从两边击退芒市、遮放、畹町之日寇,一并收复我云南失地,滇西大反攻告终。
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芒友成功会师。中印公路也随后贯通。盟军继续南进,5月重新收复仰光,滇缅会战结束,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胜利结束。
中国远征军首战败后,为什么二度入缅作战能够取得胜利?
一是中英美三国同盟的协同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英美三国为保自身利益在战略上的矛盾以及英国的殖民政策的影响。日军南进,缅甸危急,造成抗战生命线滇缅路受威胁,中国政府必须竭力维护。英国的殖民地也处于危险中,在英美“先欧后亚”全球战略下,他们需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但英国选择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在作战过程中利用中国军队牵制日军以完成英国从缅甸撤军全力保护印度的目标。他们认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会壮大民族主义的影响而危及其殖民统治,所以多加阻挡中国军队入缅设防,使其失去作战良机。盟军战略目标的差异导致了指挥系统的混乱。中英美一直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蒋介石虽然任中国战区统帅,但美又派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试图指挥中国军队。蒋介石要求部下要绝对服从史迪威将军的命令,但又不完全信任他。杜聿明问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号令和你的违背该如何?答:“你打电话向我请示再说。”蒋介石直接对中国军队遥控指挥,导致史蒋矛盾激化。对于英国,既不愿指挥中国部队,也不愿让史迪威指挥英军。这样在中缅印战区,就形成了多个指挥核心,除去史杜等高级指挥官之间的突出矛盾,蒋介石的军队内也有嫡系和非嫡系之争。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号令不一,指挥混乱,致使日军有机可乘。最终,第一次入缅作战以惨败收场。
结局的惨败也使盟军不同程度地认识到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保卫滇缅的重要性。在滇缅反攻战中,此前一直不积极配合的英国也努力配合缅北反攻战,派出特种部队,空降到敌后作战,切断日军补给配合我军作战。此外,还给在蓝姆伽受训的驻印军提供先进的后勤保障。美国的援助和配合更显积极,不但帮助中国驻印军在印度蓝姆伽编练和滇西远征军在云南驻训,而且提供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及大量援华物资,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此外,美还派出空军配合远征军作战。美第10航空队和第14航空队全面掌握了滇缅战场上的制空权,并配合地面部队攻击。美还派出陆军优势步兵队5307团与国军新38师、50师的两个团组成中美混合突击队,远程突袭密支那。
中英美三国还联合开拓了“驼峰”航线,修建了中印公路,为滇缅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提供了必需的后勤保障。中国军队是抗战的主力,在战场上牺牲最大。盟军卓有成效的配合形成的整体战力无疑是作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滇西各族人民群众和缅甸人民的大力支援。
日军在侵占我国滇西国土后,肆意烧杀劫掠,荼毒人民。生死存亡之际,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奋起抗击日军,特别是具有反帝爱国斗争传统的腾冲人民,走在了滇西敌后抗争的前列。当腾冲、龙陵陷落,保山危殆时,时任云贵监察史的李根源老先生,爱国情切,不顾年迈置生死于度外,在滇西群众中踊跃宣传抗日爱国保乡之理。1942年6月,李老在保山召开军民大会,呼唤各乡组建义勇自卫队以协同国军作战,积极援助前线。他还发布了《告滇西父老书》:“我父老要坚定信念,摈除仇敌出腾冲、龙陵国境之外……公众气力尽到一分,军事力量即增进一分……但苟可有益于国民,有益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粉身碎骨,也万死不辞。”
在李老的号召下,腾冲县的爱国志士张问德、刘楚湘以抗敌为己任担起重任,在县城临时成立县委会,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抗战。张问德配合远征军第20集团军进攻腾冲一役,他秘密发动群众侦查敌情,破坏交通,为我军筹备粮饷,担任向导。在渡江反攻期间,腾冲人民向远征军提供的粮食达415万公斤,虽然当时名义上是征购,但群众所获得的实际购粮款少之又少。保山县为支持反攻作战牺牲军民14万余人。
广大滇西儿女忍受着被欺辱的苦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援助国军的反攻战中。滇西的景颇、德昂、傣、阿昌、傈僳等各民族及缅北华侨组建起抗日游击队,踊跃配合远征军开展游击战,对抗击日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支始终坚持在滇西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力量——龙潞区游击支队和腾龙人民自卫总队,他们在敌后辗转两年半之久,带领沦陷区人民阻击外寇,配合军队作战。此外还有阿佤山游击队、莲山独立自卫支队、滇西自卫军第1、2、3路等多个游击队,他们为声援远征军反攻做出了巨大贡献。
缅甸人民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缅北初战,远征军未能获得缅甸人民的拥护,在作战区没有群众基础,是造成中国军队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缅甸在沦为英国殖民地后,遭受了100多年殖民统治压迫,他们迫切要求民族独立自主,仇视英国人。日军进犯缅甸之初,普遍利用缅甸人民盼望民族独立的反英情绪,骗取缅甸独立军及人民的信任以协助日军的作战行动。此举造成缅甸人对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的仇视,导致我军军情泄露,军备设施屡被破坏,军事行动受阻。
但日军占领仰光后,不仅没有让缅甸独立,反而制定了在缅甸实施殖民统治的政策。为完全控制缅甸,侵缅日军还下令解散了缅甸独立军。日军难改其贪婪本性,所到之处大肆劫掠,完全控制缅甸的经济命脉,纵容军队掠取资源,奴役百姓。日军在缅甸任意妄为,实行残酷的统治,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及奴化教育等等,让缅甸人民看清了日本人的凶狠面目,最终激起了缅甸人民的反抗。缅甸独立组织缅人协会还派人到印度和中国积极寻求支持。缅甸共产党则积极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增援了中国远征军的军事行动。
三是中国远征军重组整训战斗力大大提高。
中国军队在第一次出国作战失利后,分别在中国的云南和印度的蓝姆伽展开整训。经中英美三国协商,将在蓝姆伽的意大利战俘营作为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基地,由英国提供后勤保障,美国提供教练和配备兵器,史迪威任训练营长官,主要以训练步兵热带丛林作战以及使用美式武器为主,为了应对反攻缅甸的需要,他们苦练杀敌本领,训练十分严格。从1942年8月到1944年1月,共有53000人在蓝姆伽接受了编练。同样在1943年,从缅甸归国的远征军与增派部队重新改编成中国滇西远征军,辖第11、20两个集团军,在昆明设立训练中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训练中心设立了步、炮兵及陆空军协作班,史迪威给中国军队配以美式装备。蒋介石建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轮训军官,这些官兵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各部的骨干,使我军战斗力显著提升。
中国远征军由第一次出国作战的战略防御转变为了第二次的主动进攻,其战术也更加灵活多变。松山血战,主峰屡攻不破,日军防御堡垒稳固,远征军选择用爆破和火焰喷射器打击敌人。作战过程中,远征军使用迂回战术,从后方截断日军补给线,在越过孟拱河谷奔袭密支那一役中,中美盟军就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第一次入缅作战,美国将本用于缅甸战场的空军投入北非战场而导致盟军未能掌握战场制空权,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制空权掌握在盟军一方。现代化的装备配合灵活的技术,使远征军战力大增,助推了滇缅反击战的顺利进展。
四是有力的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有力也是远征军反攻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后勤准备和交通运输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必需,成为作战的一大制约因素。在缅北滇西反攻战中,美国“驼峰”空运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早期,为方便远征军山地运输,美国从印度空运过来一千多匹健壮的优良骡子;等渡过怒江之后,为给国军防雨防冻又空投1万件雨衣。据有关记载,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从印度“驼峰”空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近70万吨,还有一千多架飞机投入到中国的抗战。美方为我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牺牲巨大,长达3年援华的空运中,美军在“驼峰”损毁飞机四百多架,伤亡飞行机组人员1600余人。总之,在滇缅反攻战中,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兵力的调运、弹药的补给以及伤员的输送都依赖美国“驼峰”空运的援助,他们为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胜利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后方保障。
此外,中国驻印军每攻占一个据点,便马上建造飞机场,以便及时取得空运补给,等到公路连通后,再转汽车运送。所以在丛林作战中,未出现补给中断的情况。我国滇西人民不仅积极为远征军筹集粮食弹药,还组织民夫参与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修筑,保障输送通道畅通。
五是中国军队作战英勇。
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士气高昂,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滇缅反攻战困难重重,20多万爱国抗日官兵承担着救国的重担和同胞的希冀,不畏艰辛,不惧牺牲,同仇敌忾,体现出了坚强的斗志,特别是在缅北和滇西原本人迹罕至、蚊虫甚多、蛇虎猖獗、瘴疠弥散的崇山峻岭及热带原始森林中艰难跋涉,气候条件更加恶劣,更需要强大的毅力。远征军不仅要忍受这些自然条件考验,还得斡旋于敌军艰苦作战。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将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宁与敌人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例如腾冲攻城战,就大大展现了中国远征军拼死奋战的英雄气魄。腾冲县城的城墙是明代石条筑造的,异常稳固,城外又有良好的自然屏障,易守难攻。7月中旬,我军已威逼腾冲城下,但屡攻来凤山不下,日军仍占据制高点,对我军攻城将士威胁巨大。但远征军永不气馁,奋起反击三攻腾冲城,入城后与敌人进行巷战,逐地抢夺,历经50多天的鏖战和围攻,9月14日终于收复腾冲。守城敌军两千多人,除少数被俘自杀外,其他都被歼灭。腾冲一战可谓是滇西反攻中最艰苦悲壮的,但也是彰显远征军顽强士气,无惧无为的一战。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不光激励了抗日民众,而且还获得了盟军的连连赞扬。美军上校布朗就说:“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英勇的部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中国官兵的英勇战斗和爱国精神是滇缅反攻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六是日本陷入战略被动。
日本攻占缅甸后,在总体战略上陷于被动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日军阵线拉的过长,南进策略投入的兵力分离太广。1944年9月,美军谋划进攻菲律宾,给日本军令部造成极大压力,被迫调整缅北滇西作战方略。为确保印度支那、马来亚等区域的防御,决意从中缅战场抽取兵力,利用缅北险峻的地理条件构筑防御工事以弥补兵力的不足。中英美盟军的攻势也由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消极防御变为第二次的主动反攻,也侧面加剧了日军在滇缅战场的防御困难,使其战略上陷入重大危机。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赴缅作战以极大的牺牲取得了滇缅战场的最终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反攻,稳定了国内正面战场的局势,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必胜的决心,推动了缅甸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爆发,同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