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高的稿酬:一个字2340元
写字写文章这玩意,不只是文化活,也是商业活,自然是有市场价的,现代商品社会如此,古代农耕社会也如此。
20世纪50年代的稿酬并不算低。当时职工的平均月薪只有40元左右(新币),而一部长篇小说却能得稿费数千元。就是万字左右的论文亦能得200元(合今2000元)。当时有个口号———“一本书主义”;无论这口号来自老前辈丁玲还是初生牛犊刘绍棠,总之他们当时都属于“高薪阶层”而遭人眼红。
老舍、张恨水、艾青、吴祖光等文化人,都在50年代初用稿酬在北京买下了自家的四合院(价格大约都为一万多元新币)。赵树理是来自解放区的“土包子”文化人,进京后也颇具大家风度。他用稿费一万多元买了一处挺大的四合院,后见中国文联机关用房紧张,就把大院给公家用,换了一处小院;以后离开北京到山西工作,索性连小院也无偿交公。上海的巴金等作家,完全或主要以自己的稿费收入解决衣食住行一切日用。
老舍
古来圣贤文人,在为人为官方面,可以清廉,但在出售文化产品方面,因为是劳动所得,那可就不客气了,按酬出工。
宋朝人洪迈在《容斋续笔》里就提到过这几位:
一位是唐宪宗时的大将韩弘,这人特能打,也特有钱,著名写手韩愈写了《平淮西碑》,在碑文里猛夸了他,韩弘很高兴,一次寄给韩愈500匹绢。按谭文熙《中国物价史》第109页所记唐朝开元盛世时物价,绢一匹值200文,米一斗值13文,韩弘寄给韩愈的500匹绢,大致相当于7690斗米。又按左光明《中国度量衡考》第259页所记唐朝量器,当时一斗米约有13斤。现在买13斤普通大米,大概需要 26元,买7690斗则需要199,940元。也就是说,韩愈一篇文章就拿了近20万元稿费。
韩愈《平淮西碑》
韩愈的那篇《平淮西碑》,全篇只有1505个字,换言之,每个字至少132元,这稿费标准明显比老舍、张恨水、艾青、吴祖光等文化人高多了。据说在韩愈死后,刘禹锡给他写祭文,曾经用上四句话:“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假如刘禹锡老师未卜先知,大概会改写祭文,说韩愈“碑文一篇,二十万元,既压王朔,又盖韩寒”。
再一位是唐宪宗时的宰相裴度。跟韩愈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写手皇甫湜给裴度写过一篇碑文,裴度按一个字3匹绢的标准支付稿费,皇甫湜嫌少,裴度只好升到一个字6匹绢。如前所述,一匹绢折合15斗米,一斗米需要26 元,说明当时一匹绢的价值是390元,裴度按一个字6匹绢签发稿费,等于把皇甫湜的稿费标准涨到了一个字2,340元。
此人就是古代稿酬最高的写手皇甫湜
还有一位是唐朝后期著名诗人元缜的儿子。他给著名写手白居易签发过稿费,不惜拿出银制的马鞍、玉做的腰带以及丫环、马车和绫罗绸缎等等好东西,折合铜钱六七十万。元缜死了,白居易给元缜写了一篇墓志铭。这篇墓志铭不知道共有多少字,另外唐朝后期物价飞涨,铜钱六七十万也未必有听起来那么吓人。但是您得知道,白居易是比皇甫湜还要著名的著名写手,恐怕也不能低于一个字几十块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