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广孝:男儿欲遂平生志,不惜翻天又覆地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李艳艳,来源:(ID:tsgsc8)

1

1335年,江苏长洲(今苏州),一户世代行医的姚姓人家,生了一个小男孩,这对前面已有一个女孩的姚家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女加子,好啊。天让人喜,于是,家人给他起名叫天僖。
小天僖无忧无虑地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着,到了上学的年龄,被父亲送进了私塾。聪明伶俐的小天僖,很有学习的天分,唐诗宋词古诗文,程朱理学明经论,全不在话下,一学就会。好学的他,还擅长做诗画画,真是未来科举的一棵好苗子啊。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家遇灾难,也许是家境中落,也许是本人青春叛逆,想另辟蹊径,总之,现已无从考证什么原因,14岁的时候,少年姚天僖出家了,在家乡当地的“妙智庵”当了和尚。
在古代,和尚好像是一种活命的出路。穷人家的孩子养活不起了,便被送到寺庙去当差,混口饭吃,留下一条命。

2

出家后的他,法名道衍,又名独庵子,逃虚子。道衍识文断字,能诗会画,出家学佛,应该是能很快出人头地,成为一个寺庙主持的。但道衍的兴趣并不在于此。学佛之余,求知欲旺盛的他,又拜了一位道学大师席应真学阴阳术数。
这科目内容广博,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计、谋断等,据说精通此学者,可有吞天食地,呼风唤雨,改朝换代之能力和谋术。
聪明好学的道衍,如一块学习的海绵,很快成长起来了,他读了很多书,天文地理,古诗子经,阴阳八卦,周易论语,包罗万象,无所不读。
他见过世面,和当时的名士宋濂、杨基、高启等人都有交往。他经历了些坎坷,少年时期家庭的变故,青年时期的孤寂,让他了解了人性的丑恶,熟知了争斗的计谋。
遁入空门了,本应沉寂心胸,平心静气。但是满腹才学,胸怀万丈的他,却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安安静静念经的和尚。他想要为社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想让世人知道他,记住他。

3

但欣逢朱元璋下马治天下的和平时期,所以道衍学的这一套,似乎在太平时期无用。这就让这个一直勤奋学习,满腹经纶的人,感到了极大的苦闷。好像重拳出击遇到了棉花堆,有劲无处使一样,令人愤懑压抑。
这种苦闷郁积于心,不得开释,让他愁容满面,白发顿生。何以消愁,唯有游玩!和尚旅游,落脚处当然就是各地的寺庙了,免费培训,还包吃住。爽之余,还有些急!有诗为证:
《登金山寺寄甘露湛源长老》
三度来登多景楼,妙高台上始能游。
长江如练山如画,独倚阑干笑白头。
就是在这一次游历当中,道衍在河南嵩山,遇上了著名的相术师袁珙。此人一见其面就大惊:“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你这人,以后能成为刘秉忠那样的人。
真的吗?刘秉忠,那是我的偶像啊!得此面相占卜,道衍不但不怒,反而大喜,终于有人识“货”啦。但“货”货于帝王家才有用,否则就一无所用。因为袁珙的这一句话,他开始了暗暗地准备。
顺带说一下,刘秉忠,何许人也?元朝人,先为刀笔小吏,后入道教全真派做僧人。又经人推荐进入忽必烈幕府,辅佐忽必烈得汗位,为元朝开国建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75年,朱元璋诏令懂儒术的僧人,去礼部参加考试。“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衍,也去参加了这次机遇难得的考试。结果,却没有被授官,只授了一件考试纪念品,僧衣。
这让他非常失望,甚至有些绝望了。因为这样的考试机会不是太多,能考上,就能接触到上层社会,才有可能逆流而上,才有机会将自己货于帝王家,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如果你是某县一个寺庙小主持,想要当上国家宗教局的领导,而年龄又40岁了,却还一事无成。你就能理解道衍的心情了。
纵然胸怀兵甲,激情满怀,但报国无门,庙门叩遍,又奈何?焦虑,失望的道衍,一面辗转在各地寺庙讲经,扩大自己的影响,一面苦闷焦虑地观望着天下形势。

4

1382年,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病逝。对这个与自己患难与共,吃苦很多的大脚妻子,朱元璋是深有感情的,他诏令全国高僧,陪侍诸王为妻子诵经祈福。经人推荐,道衍加入了高僧群,他决定主动出击,将自己“货于帝王家。”
于是,做足了功课的他,在燕王朱棣经过自己身旁时,他悄悄地说“燕王陛下,贫僧愿跟随您诵经祈福,并有大礼相送”。
“什么礼?”燕王朱棣好奇地问。
“一顶白帽子”。
“胡说,你找死吗?”燕王勃然变色,拂袖而去。
但没多久,朱棣就把他要到了自己的藩地,让他去北平庆寿寺当了主持。
国家太平,日子安宁,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庆寿寺里的道衍,似乎并不满意于眼前的祥和宁静,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如鹰隼(sǔn),密切观察着国家和自身周围的一切,他敏锐地感觉到了风雨欲来。
他有些小兴奋,心底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他要好好展示一下自己平生所学的才学和术数呢!一件事,促成了他宏愿的开始。
朱元璋共有24个儿子,在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后,他就将其他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根据分封地的重要性,每人手下有几万兵力不等,但其中五人武装力量最强大,分别雄踞东西南北中。这是因为他们同时担负着守护边界安宁的重任。
太子朱标没等到接班当皇上,就因病去世了。朱无璋担心后患无穷,就在自己还活着时,指定了皇上接班人,朱标长子,长孙朱允炆。历朝历代,长子长孙当皇上,千古不变之律。
对此,多数藩王是没有意见的,但有一个藩王却心怀不满,长子没了,次子也可以干呐,哪能直接轮到孙子啊?
但不满归不满,一时还不能怎么样。毕竟老头子刚过世,就去抢他宝贝孙子的心爱之物,不太好。且先看看,这年轻小子干得如何吧,如果不行,拉他下来,自己再上去干,也不迟!
可能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毛头小孩皇上感觉到了来自叔叔们的威胁。登基不久,建文帝朱允炆就听从几个大臣的建议,开始“削藩”。他先后把几位跟随爷爷打过仗,军功显赫,势力较强的叔叔们,免的免,贬的贬,废的废,雷厉风行之势,惊得人们直掉下巴。
这个二十岁出头的新皇上不好惹啊。主子不好惹,属下也未免有好惹的主儿。燕王朱棣就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他一边气恼这侄子太不近人情,一边打起了心底的小九九。

5

而这一切早被道衍看在眼里,他频繁出入燕王府,言谈之间,有意无意劝其抗争,又把与其早已相熟的袁珙推荐给朱棣,两人一来一往,一唱一和,反复劝说,心怀鬼胎的燕王朱棣终于“病”了,他“精神崩溃”,疯了。
披头散发,胡言乱语,乱跑乱吃,倒地就睡,大夏天披着棉被烤火炉,还不断地叫唤“冻死了,冻死了!”他的病引起了建文帝的“关心”,几次三番派人来“探望”测试,终于定心,这人真的被“削藩”吓疯了,且过段时间再说吧。
道衍却不管主子的“疯”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和“疯病人”的计划:招兵买马,储备粮食,打造兵器。为了防止打造兵器的声音太大,引人注意,他还和“疯病人”一起,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地下建造了地穴,在里面打造兵器,外面建了厚重的隔音墙,地面上再养上成千上万只鸡鸭鹅,一方面,家禽的叫声掩盖了地穴里面叮叮当当的声音,一方面,士兵们每周都有鸡鸭鹅肉吃,一举两得,好不美哉!
不仅如此,道衍还让道友们上街教小孩子唱儿歌,“莫逐燕,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培养舆情,引导群众心理预知预感能力。这个做法看似幼稚,却如得克萨斯州上空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引起大西洋飓风一般,效应非凡呢!
终于,“精神病人”朱棣的“病情”引起了建文帝的怀疑和警觉,他派人上门来逮捕精神病人,可是来得这个人是个“妈宝男”,很听其母亲的话,“街上人都在说这人要当皇上,你莫动他哦!”,于是此人不但没抓他,反而为其通风报信。
当第二道“逮捕令”和“警察”到来时,朱棣这个“精神病人”不再发神经了,他立即精神抖擞,焕然一新,骗为首之人入城,“礼迎”他们,趁他们吃瓜消暑之际,斩杀了来人。群龙无首的卫队,很快被击溃了。朱棣控制了北平。
刀,高悬在头上,让人终日惶恐不安,引颈就刀吗?不甘,不愿!不如割断绳子,偏头躲过,反了吧,大不了也是一死,总比俯首帖耳的死去壮烈些。

6

1399年夏季,道衍的策反工作,终于有了效果。燕王朱棣拉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开始了反帝行动。誓师大会上,沙场聚兵,他唾沫横飞,慷慨陈词……
说也奇怪,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转眼间,乌云没收了太阳的光芒,风凝聚了沙石,急速地滚动起来。一时间,飞沙走石,风雨大作,树摇枝断,屋顶上的瓦片纷纷掉落,这真是立时现报版的“让你胡说让你吹”啊!
正给士兵吹牛放炮,鼓吹美好前景的朱棣,一时也被突变的天气吓愣了,立马闭了嘴,目瞪口呆,心里如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
杂学阴阳术数的道衍,却随机应变,朗声大喊:“真龙在此,飞龙在天,风雨从之,这真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啊!”
哎呀,妈呀,终于领略谋士的机智灵活和“专家”的厉害了!这胡说八道的家伙,三言两语就四两拨千斤,一下子扭转乾坤了。于是,士兵们挥剑高呼:“拥护燕王陛下!拥护燕王陛下!”
于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开始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正式拉开了序幕。此是朱棣之事,在此忽略不提,只说道衍的事儿。
道衍一方面辅佐朱棣的长子镇守北平,一方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思谋想计,为在外征战的朱棣屡屡献言献策,并时不时地做他的心理辅导师和精神励志师。当然,这个过程也很艰难。有诗为证:
八月中秋不玩月,九月九日不登山。
可怜时节梦中过,谁对黄华有笑颜。
沮丧之情一目了然。当初力主起事的道衍,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感叹万千,作此诗。
别说,有时候,坚持就是胜利。守得云开见日月 ,朱棣,四年的出生入死,四年的此胜彼败,道衍四年的奇谋怪策,四年的坚持不懈,他们终于胜利了。朱棣赶走了侄子建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永乐。

7

天下太平了,道衍长出了一口气。其实天下原本就是太平的,只是那个太平是和尚朱重八(朱无璋)自己一手搞定的,没有显示出他的满腹经纶和奇谋之术。他,不甘心!现在,在他的出谋划策和翻江倒海下,天下又一次重组了。主人将要分配蛋糕得主了,而他无疑是份数最大的那一个。
新皇帝给他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和香车美女,豪宅田产,他都拒绝了。少量金银财宝,衣锦还乡时,全部散给族里众人。他已经68岁了,年近古稀,也消费不动这些东西了,他做这一切,原本就不为这些。他只是要让历史记住他!
一个历经磨难和坎坷的和尚,一个读书人,终于用自己所学,遂了平生志,辅佐一个人成就了大业。他本满腹经纶,可经天纬地,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蹉跎多年,抑郁苦闷,白首方等来机会,他只想用他的才学开创一个新局面,用他所学的知识告诉天下人,别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他这书生“百处可用”!
他读书,他学习,他的才学,他的术谋,就是用来实现他的抱负的,他的才学是可经天纬地的!他的谋术是可翻江倒海,翻天覆地建立一个新朝代的!
辛苦这么多年,真的不为高官厚禄,功名利益的他,只想用自己的才学和成功告知天下人,做这一切,他就是想“舒其凌霄羽,奋此千里足”!
他唯一接受皇上恩赐的就是授予他太子少师之名 ,并恢复了他的本姓姚,还赐名广孝,因为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当初出家当和尚,失去姓名迫不得已啊。
现在,实现了激荡于胸的理想后,他想,该退回书生本色,好好去写写诗了。他喜欢吟诗作画,它们能让他心灵宁静,回归自我。
《晚过狮子林》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 
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独庵老人自题像赞》
看破芭蕉桂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
有时自把龟毛拂,只得虚空笑点头。

8

可是,他,曾经的道衍,现在的姚广孝,又接受了皇上朱棣的另一项大工程,要编撰书籍大典。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部书的重要性,战争让许多文化和文明行将断层或已经遗失,他有责任,让中华文明延续下去。这,他本色当行,接活!
他从全国范围挑选人才,分工安排,在他和解缙的带领下,成百上千位知识分子,勤勤恳恳,笔耕不辍,历时四年,终于在永乐五年的1407年,修成了一部前无此书,后可经典的光耀史册《永乐大典》。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是一部荟萃了中华文明史的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
如果没有这本书,很多古代典籍,后人将永远看不到了。正是在成千上万名采编撰写人员的日夜奋战下,许多文明得以接续。这是许多读书人的责任,更是天下读书人的幸事啊!
天下已定,大典修成。该做的事,他也做完了,年已古稀,行将就木,就让他退回他的老本行,到寺庙去当和尚吧。虽然皇上赐他高官,上朝时,他必须穿朝服,但退朝,回到寺庙里,黑衣僧袍,仍是他永恒的衣服和颜色。为此有人称他“黑衣宰相”。
他知道,这四个字里,既有对他的尊敬,也有对他助纣为虐的嘲讽,他笑纳。
凡事必有两面,他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的确死了很多人。当时痴迷理想的丰满,现在看破了,一切都是虚空。就让他的生命永远在寺庙里修行捐善,为他们诵经祈福,超度亡灵吧。
《京口览古》
谯橹年来战血乾,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1418年,84岁的道衍,不,“黑衣宰相”姚广孝,病殁于北京庆寿寺,留下了《逃虚集》、《逃虚子诗集》等著作。
文能吟诗作画,编书著集,武能出谋划策,镇守一方的书生,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人生落下了帷幕,传说却才开始……

-作者-

李艳艳,女,甘肃省作协会员,大学文化,高中英语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田,读书写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笔耕不辍。非为大器想晚成,只缘精神有需要。作者授权首发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