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荣:僻村有大藏|散文
文/方长荣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阳春三月是花的季节,百花争开万花斗艳,我这个爱花痴者,也就喜欢到处晃悠,寻找那份花中乐趣,好友邱君一再相邀去他的老家看映山红,说他们那儿漫山遍野都是野生的,山红如火,美如仙境。野生的映山红五颜六色鲜艳无比,还说爱花不观映山红,万花丛中都是穷,我哪禁得住这等诱惑便欣然前往。友君的老家是安徽宣城的一个小山村,说是山其实是丘,远称不上山,山丘上全是毛竹,翠绿一片,风景虽不怡人却十分招人,正是映山红花开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点缀在翠绿之中,养眼十分,难见友言的漫山遍野,花少却不扫兴,因是第一次亲触野生映山红,玩兴热浓。
想不到荒郊野外的春天却是如此的美丽,真是美不胜收。更想不到看似弱不禁风的映山红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要呵护、不要打扮,自由生长,无半点做作凭着毅力遨游于名花之中。山野中的映山红花艳胜过桃花,花鲜超过茶花,花秀堪比君子兰,当然其骄也不输花狂牡丹和芍药。见我钟情于花株中不断摇头,邱君以为是嫌花少难以境界,说只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就能看到其说的漫山遍野映山红,怕我不信,还一再描述。邱君的热情让我想起诗仙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美诗,此情此景是何等的相似。
恰在此时随风传来一阵钟声,只有高山名刹才有的佛门梵音,在这个僻壤山村突然闻之,简直有格格不入之感,不料邱君顿时活跃起来,眉飞色舞地告诉我,村边有庙,历史悠久闻名百里,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的不得了。我笑他真是孤陋寡闻,谁不知道地藏菩萨的道场是九华山!他急的满脸通红,说是此地又称小九华,是正儿八经的地藏菩萨道场,而且菩萨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云云,说的神乎其神。虽然不是信佛之人,但遇庙拜佛也是佛缘,再讲也不能辜负好友心意,两人便穿过一片竹林,展现眼前的便是一座极有规模的庙宇。
山庙位于村头小山的洼处,三面围山,西面开阔良田万千,地形独特风光优美,确实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庙宇规模不小,但布局有些散乱,也许是地方太小的缘故,显得拥挤不堪,与众不同的是此庙不但没有山门,且没有围墙,一切都显得随心所欲,十分罕见。心中不免有点纳闷:此庙到底是官庙还是民庙?来到庙前见一石碑,上书:永庆寺。由于刚下过雨,除我们之外并没有游客和香客,一位女居士热情迎上来,帮我们点香,我便同她闲聊起来,见我生疑肯定的告诉我,永庆寺是千年古寺,在江浙皖一带赫赫有名,岂能是民庙?而且还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牌匾为证,她带着我们首先看了宗教局颁发的牌匾,又领着去看寺庙简历。
简历是块大石碑雕刻而成,有一人多高,介绍较为详细,庙宇所处的山叫“盆形山”,其实地貌原来并非如此,传说当年地藏菩萨从朝鲜来到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看中了这块宝地,便准备在此坐禅修行。谁知刚坐下,天空就响起一阵悦耳的音乐声,且出现七彩云、佛光四射,接着又是一阵地动山摇,原来是地藏菩萨竟将耸立的山峰坐为盆形,这盆形山便是由此而得名。从此以后,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便纷纷来此烧香拜佛,听经闻法祈求平安,盆形山也就成为地藏菩萨最初的道场,后来才去的九华山。地藏菩萨虽然在九华山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但他并没有忘记盆形山,每逢生日那天,也就是农历七月三十,如果月大便在九华山接受朝拜,如果是月小就到盆形山来接受朝拜、赐福人间,此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不变。虽然地藏菩萨在多地留下过足迹,以至于有很多地方都被称之为小九华,但能够成为道场的小九华唯有盆形山。
来到村子的东面,老远就能看到一棵硕大的古槐,邱君说这是他们村最古老的树,有好几百年的树龄,每到夏天便是全村人的消夏之地,树下还有一口古井,有近千年历史,哪怕再干的天,井水都没干枯过。78年大旱的时候附近数十个村子的人都来排队挑水,即使现在有了自来水,但村人还是习惯饮用井水,几乎家家都有打井水的小桶,井水甜润可口且有治病的功效,他说村子里很少有人得病,就是于井水有关。见他说的神乎其神,奇心顿起,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槐树下,果见古槐确古,树杆上长满青苔要两人才能抱着,树高有三层楼,冠有半个篮球场大,可谓是隐天蔽日。
树下有一石碑,黑如焦炭,一看便知年头不短,费半天功夫才把字意弄清,不过却让我受惊不小,原来此井大有来头,它成于明朝洪武三年,而且是专门为接待朱元璋而打。与皇帝挂上钩哪是易事,要问其因?得缘于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制砖,烧制出来的砖青如山石坚如铁,那辰光刚好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城墙,大量需要青砖,这里自然成为热地,便筑窑九门,规模宏大,还派出心腹大将徐达亲自监督,隔壁的村子就叫徐达村,九窑相连的故事在这里是家喻户晓。
由于这里的城墙砖质量最好,朱元璋便亲自过来参观,为迎接他的到来,徐达便在毛古墩村边打了这口井,朱元璋喝了井水一时高兴,金口一开,水井便有了名字:皇古墩井。从此他们的村庄也随井而称,叫皇古墩村,一直叫到现在都没变。真想不到极不起眼的小山村竟有这么多故事,历史文化竟如此深厚真是不多见,其故事素材丰富而有趣,喜欢拔弄小文章的我当即和邱君相约,一同寻找当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