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走笔萧公馆(六)萧龙友悬壶济世,誉满京城

邹开歧:走笔萧公馆(五)萧龙友定居京城,弃官行医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走笔萧公馆(六)——破解萧氏家族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谨以此文纪念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

医国无路 改道医人

悬壶济世 誉满京城

常言说得好,“酒好不怕巷子深”。

萧龙友弃官行医,集中精力研究医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他不仅攻读中医古书,还阅读当时最新翻译的西方医药书籍,结合自己的诊断,随时参照研究,这就是后来在医学界倡导的“中西医结合”。

萧龙友医术精深,治病有方,求诊者接踵而至,甚至还应邀前往天津、上海等地出诊。

梁启超患病便血,曾赴协和医院检诊。洋医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梁启超放心不下,躯车前往萧府求诊萧龙友先生。

因梁启超与萧龙友交往较深,切脉后萧龙友直话直说,“阁下肾上无病,不可轻信洋医的话,应该慎重行事,长服我开的中药定会痊愈。”

令人遗憾的是,梁启超坚信西医,仍然坚持去协和医院手术,结果,一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经病历解剖,梁先生的肾毫无病变,完全健康。

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教授于治丧时,在讣告后所附梁启超传略中,特别将父亲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披露,为父亲死于庸医之手,十分愤怒和痛心。

梁启超的不幸去世,用事实证明萧龙友诊断准确,妙手如神。

家住北京皇城根的陈同孙先生,他的夫人因产后虚弱,病情十分危急,令很多医生束手无策。几经打听,方知萧龙友的住所,请他去家里为病人诊脉。

萧龙友去至陈府,为病人诊脉之后,尚未处方,夫人正在读书的堂妹骑自行车从学校归来。听说“息园老人”在为堂姐诊病,便由母亲陪着,顺便请萧大夫给自己诊断一下。

萧龙友给这位小姐诊脉之后,默默不语,陈同孙请萧大夫客厅休息。

萧大夫趁客厅没有旁人,就很轻声,又很肯定地说,“尊夫人的病,别看十分严重,几付汤药,就可康复。只是尊夫人令妹的病不大好治,恐怕过不了八月节……”

陈同孙不但吃惊,还觉得奇怪。追向萧大夫这是为什么?

萧大夫非常认真地说,“可惜呀,已经晚了。体内的淤血,药力已打不开了。”

送走萧大夫,陈先生半信半,疑。一个卧床不起,已经奄奄一息的病人,尚不要紧 ; 一个还在骑车上学,跳跳蹦蹦的女子,倒说成十分危险。这个结论居然出自一位京城名医,德高望重的萧大夫之口,又如何可以不信?

当炎夏来临,学校放假,已是卧床不起的陈夫人,在萧大夫多次诊治处方服药后渐渐好转,而那位骑车上学的小姐,却在假日中渐渐面黄饥瘦,秋季开学时,便病卧床头,不久就去世了。

有位英国籍的老太太,慕名前来求诊于萧龙友。她已有很多天不能进食,茶水也无法咽下。

萧龙友切脉之后,仔细观察病人的神色,确诊为“噎嗝”(食道癌)。病人既不能咽下茶水,服药怎么可能?萧大夫思考良久,想出了个闻药的办法。叫病人回去后,把药熬开即用鼻子在药罐上闻其气味,一日数次,使其通过鼻腔感受到药力的效果。病人遵照吩咐,居然很灵验。三天后,就能逐渐进食。这位外籍老太太千恩万谢,还表示要把中医的奥秘介绍到她的国家,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信服中医。

事后,萧大夫对大家说,“闻药”治病之法,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被逼出来的,居然成功了!

萧龙友凭着自己的精深医术,妙手回春,不仅誉满京城,周边省市的病家也慕名而来。

萧龙友为人治病,素以诊断准确高明,治疗有效而为世人所敬。为治病救人,见微知著,言行合一,从不虚吹。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实话实说。他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看过病。在这些呼风唤雨的人物面前,他依然是位治病救人的医生,诊脉处方,有啥说啥,不遮不掩。

东北军阀张作霖的母亲身患重病久治不愈,这位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帅”,面对老母亲的疾病却束手无策。

母亲听说北京有一位“医中圣手”萧龙友,指名要萧龙友为她治病。张作霖不敢违抗母命,特派副官处长专程赴北京迎接萧大夫,并在列车上挂了一节花车(专用车厢)。到达沈阳后,萧龙友精心为太夫人诊断,原来患的是老年气血两虚的弱症。只半个月时间,太夫人的病就逐渐康复。太夫人十分感谢,临别时,要张作霖以重金相酬,张作霖遵从母命,决定厚赠萧大夫一笔巨款。

(图片为民国时期北京一组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