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名:读泰和

◆庐陵裁纸

泰和地图

自秦始皇郡县天下,县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基础,一直到今天。拙文从乡名切入,大视野小心胆,血肉眼泪模糊,解读南方一颇有特色之县——泰和。各地文字有长短,不关褒贬,关乎我的认知之多寡。“泰和”一名,几乎是儒家的“中国政治”、“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之“代名词”。读通此文,百县可通乎。抱拳。

                      

我早就发现中国地名的特点:国家级名字大讲文化(文采),富有意识形态,“中国”、“中华”、“华夏”,以及“神州”、“赤县”是也。省级地名直白、简朴、大气,大多数是方位之称、地貌之谓,“山东”、“江西”、“黑龙江”、“四川”是也,“辽宁”、“贵州”这样意识形态与文化浓厚的省级地名很少。而大量的县级地名(含以前的州、郡,今天的市),大多文采斑斓、吉祥如意,以及讲政治,“吉安”、“怀柔”、“长春”、“无为”、“惠州”是也,其他的多以山川地貌方位历史等命名。到了乡、村的命名,特别是村,又回到省级地名的朴茂,兹不例举。盖因村庄太多太小,难以且不必一一“政治、文化”之,就“放养”吧?如此,倒也让中国地名丰富多彩,原生态矣。

端详一处地名,我要站起来拜读,是礼貌,是敬畏,刚才说了,一个地名饱含天意人情,来之不易。

浙大西迁泰和旧址之一

泰和县的历史地位,在庐陵郡、吉州、吉安府,乃至江西省都挺高,曾为郡治、州治,以及抗战临时省会所在地,盖因上苍恩赐其地理与物产之佳,随之人物之美。

泰和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这与江西一样,因此染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是东西”、特色不明“四不像”的性情。

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其故城在今县城西1.5千米处。 晋朝太康元年(280年),庐陵郡治迁往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千米处),西昌属之。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西昌为泰和,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县之名始于此。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

民国九年(1920年),泰和直隶江西省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进占南昌,省府陆续迁至泰和成立临时省会,计六个春秋。抗战临时省会奔波到泰和,足见其地理之好、物产之丰。情况紧急,可退据桥头、碧溪里面的群山;情况缓和,可到吉安市活动。

跟随临时省会的到来,涌来大小机关、学校、商铺、作坊、厂子、公司等,泰和顿时熙熙攘攘,比如,一时皮鞋比胶鞋、布鞋都便宜,盖因许多皮鞋厂子、作坊聚集吉安、泰和。也带来监狱,在马市镇松山村办“江西省青年留训所”(马家洲集中营),关训共产党人等。近年来泰和巨资开发马家洲集中营,大打这张红色牌,前年一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免遭日寇蹂躏,浙江大学1938年2月西迁泰和,同年9月再度辗转他处,短短八个月,以上田乡豪绅“萧百万”家的庄园为中心艰苦办学,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修筑防洪堤、扩建赣江码头、创设澄江学校、开辟沙村示范垦殖场,饱之以泰和文化科学琼浆,至今泰和人心念之。如今十处旧址尚存,逐步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国抗战期间办学之可歌可泣,不说西南联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抗战时逃难,解放后逃荒到泰和的几大批广东人,改革开放后,其后代为新家乡泰和带来浩荡粤风,“鸟语”声声,不绝于耳。

泰和有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有开国将军18人。

上述重要珍贵的“历史节点”,乃泰和获“声名文物之邦”之誉之关键,也是泰和经济等格局较大之缘由。农耕文明,市场艰难,而“市多”却也是泰和的一大亮点。近些年,坊间有泰和将“县改市”的热传。良有以也。

因地理相近,“遂(川)万(安)泰(和)是一家”,口音基本相同。

蜀口洲

泰和住在赣中偏西南,属“吉泰盆地”,乃鱼米之乡,江右粮仓。西部有罗霄山脉余韵,东部有与兴国交界的白云山。11条河流东西相向而来,羽状汇往中间穿城而过的赣江,浩荡北去。河西(赣江之西)片区北部的主要河流是牛吼江,南部是蜀水。河东(赣江之东)片区北部的主要河流是仙槎河,南部是珠陵江。山民靠山吃山,农民守田而生,村镇生聚河谷。几千年来,一辈辈祖先的骨殖肥沃泰和的田野,一代代子孙在洪亮喜人的哭声中到泰和。目前泰和有15个镇、6个乡、2个垦殖场。秋雨绵绵,何不泡壶蜀口茶,或者开瓶李渡酒,一一拜读、慢慢品味这些栉风沐雨、摇曳多姿、牵肠挂肚的芳名?

井冈山脚下的碧溪镇,古为高言乡。深山藏匪,也藏隐士,还躲富贵之家。山中有古村八个。源中村始于唐末,大理寺卿李文捷避朱温之乱从长安迁来。游家村始于北宋,原有清泉寺,北宋大诗人大书家黄山谷做泰和县令时两度游宿留诗该寺。碧溪今天依然溪碧、民朴,去年划归井冈山市。

溪有桥。“碧溪”(牛吼江,水声如牛吼,故名)东流,到桥头镇(古名高市),宋末就有集市,以处石桥之东得名。高市,日高为市,日斜散市。买卖的多是山货,买卖者多是纯朴山民——高人吧。白鹭湖(南车水库)国家森林公园荡漾桥头。朝仙崖,唐中期的佛寺,佛殿前有文天祥的留诗之碑,有明正统皇帝褒扬胡文静、胡文可兄弟抗元义举的“万古纲常”石匾。

桥头而下,溪水渐大、河谷渐宽、良田渐多,到禾市镇(民国时为高德乡)矣。禾市,粜谷卖草之市?牛吼江上的“江南都江堰”——槎滩陂,乃螺溪镇爵誉村后唐监察御史周矩及其子孙所建,至今灌溉良田万亩。今年重阳节,我又到此一游,吟了题为《重阳登低》几句:重阳,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登高/登低,就更难了//槎滩陂又重阳/辣么多人拜望这位千岁老者/不,周矩万岁//他举全部气力/把上苍没分平的水分给乡亲/焦渴的禾苗与牛羊//周矩走路很低,同流水一道/时间的流水智商情商俱全/将他举得天高。

槎滩陂

禾市之东北为螺溪镇,此前叫三都乡,今天螺溪人还念着三都旧名。三都乡之名历史不长,她古代叫万岁乡,这个至少在后唐就叫万岁乡的惊人的乡名,不知其由来,十分可惜。因为曾是“万岁乡”吧,她很牛,牛也多,是大牛圩。螺溪一带的人说话,每句话的尾音都带“雕”音,“吃饭雕”,“上学雕”,“睡觉雕”,……无话不“雕”。他们喝酒的喝叫“雪”(感情深,喝出血?)。三都是名圩,茶馆多。“万岁乡”——“三都乡”——“螺溪(田螺小溪)镇”,名字的格局步步变小。

井冈山机场(军地两用)主要在螺溪境内,泰和人叫它三都机场。老表们说,当年林彪在那里拉了泡尿,就决定在那里建个军用机场,可见三都圩一带是战略要地。林彪的手下具体创建,并掌控解放军的空军。毛泽东几乎不坐飞机,那是另一话题。

禾市的东南是马市镇(前些年合并了栖龙乡),顾名思义,当年这里牛马集市热闹吧。马市(包括苏溪镇等)的甘蔗、西瓜、花生、茶叶、芝麻等经济作物又多又好。老天给泰和的世界著名珍禽——泰和乌鸡正宗产地,在马市汪陂途村。明清贡茶——蜀口茶产自其蜀口洲。蜀口古村(俗称蜀口洲)12.85平方公里,赣江、蜀水四面围之,是一个纯经济作物区的宝岛——“千里赣江第一岛”,为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曾有欧阳氏“一门二十一进士”之奇迹,正大搞旅游开发。

河西(赣江之西)片区南部的主要河流是是蜀水,为什么叫蜀水?与四川有关吗?中国南方的地名有不少与北方相同——与历史上北方几次大乱人口大迁徙南方有关。蜀字,眼睛看着筐里的虫——桑蚕。

禾市之南毗邻苏溪镇,与万安交界,梅陂渠著名。马市、禾市、苏溪一带的沙鳖子(一种淡水小型甲鱼)味美,庐陵名菜。

螺溪的东南接南溪乡,东临县城,民国时为信实乡。从泰和曾经的乡名来看,古代(含民国)的乡名注重教化、大有诗意呀。

南溪乡的北面是石山乡,挨着禾水,与吉安县为邻,是个小乡,耕读传家。

泰和人叫泰和乌鸡为“武山鸡”,因地处县西郊武山脚下的汪陂途村是其正宗发源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似凤非凤、似鸡非鸡,奇美之貌的泰和乌鸡惊艳万国。它可观赏、食用、药用、做酒等,计划经济时濒临绝种,改革开放后泰和万家养之,寄予厚望。乌鸡蛋上过神舟。乌鸡酒改革开放初挺有名,赵总书记视察过泰和乌鸡酒厂。诸多原因,此酒还没做大,可惜。

武山不高,在马市镇之北南溪乡之南,宜垦殖。武山垦殖场成立于1957年,农工主要是华东六省一市的知青,1964年曾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湖口分校。

沿溪镇不沿溪,东沿赣江,北与吉安县接壤,南连县城,西靠经开区,盛产水稻、甘蔗、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红瓜子、烟叶等,为泰和经济作物传统产区之一。 江畔村明代的魁星塔为泰和县第二高塔,西塘村南龙头山上的狗子脑塔也挺有名。

泰和垦殖场在沿溪之东北,面积约3.5万亩,辖4个分场、1个社区,3000余人。泰垦主要经营茶园和果园,乐山茶厂是赣中南第一大茶厂,江西外贸茶叶出口重要基地。坐落于吉安南站旁的吉泰罐头食品厂挺现代化。解放战争还是四野一个师长的程世清,后任江西省委书记,曾视察泰垦,传说,对其一个护士的工作评价很高,说她“能当万人医院的院长”。

泰和西郊曾有上田(上等良田)乡,改革开放后和县城北的文田乡并入澄江镇。上田曾有著名的泰和机械厂,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到那里察看,然后上井冈山。国企改革,泰和机械厂卖给吉安的九鼎公司(卖摩托车的)做摩托,这么多年了,不知其摩托安在,只知道其涂老板后来成为外商。

泰和乌鸡

河西读完读河东。

塘洲镇在河东(因赣江在泰和县城这一大段为东西走向,实为在赣江之南),与县城所在的澄江镇隔着赣江,以“塘多有容、洲头为上”得名,以前叫永昌市。洲头村白口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口城为江西西汉十八古县的庐陵县县治,可谓庐陵文化发源地。龙口村的龙口古祠,明代陈循中状元后建成。赣江河畔的麻洲,古樟参天林立,摄友喜欢。珠陵江从麻洲入赣江 。

塘洲东南接壤冠朝镇,曾叫冠朝圩。圩之所在,乃区域经济中心也。北宋景祜年(1036年),村人郭佺父子同登进士。佺卒,皇诰封中有“卿父子同科,名冠朝廷,为邦家光”语,冠朝镇由此得名。民国时期,境域分云蒸、云谷、仙槎乡,如此乡名心旷神怡。冠朝的“三十都秋收暴动”,是土地革命初期全国最早的农民暴动之一。“冠朝猪”是当地名猪。现在都养洋猪,个大肉多。呵呵。

冠朝东南是沙村镇,也叫沙村圩。坪洲村南坑人明朝的曾彦是状元。至今记得,1980年代乡办的高陇(冬)酒厂 ,彭厂长主动送我这个县里的土名记一大坛冬酒,我没为他办啥事。彭厂长您还好吗。沙村、冠朝一带话音与县城大同。泰和各地乡音不大同。

沙村东南是上圯,一个小乡。上圯,上等圯桥?圯桥之上?见此乡名,顿起古意。圯,桥也。“(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史记》)。后来沿称该桥为圯。“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冠朝之南在望,民国时为云锦乡,因田园衍旷、丘林蔚荟、形胜之美甲于他邑,又因地处上模洞地片水流的上首,故名上模乡。有“西平古寨”、明朝理学家罗钦顺墓等古迹,有笔架山、天马山、缝岭水库等风光。 其西、南与万安县的枧头、窑头为邻。

沙村南邻水槎乡(民国为云屏乡),境内多山,天湖山的十八排主峰海拔1176米,为泰和最高点。宝藏寺、观音古寺、康王庙、原始造纸作坊等遗迹,仿佛印证水槎其名之古。我极喜欢“槎”字,与水组词尤佳。树木枝丫叫槎,木筏叫槎。“浮槎”极爽,有“明朝散发弄扁舟”之味。某种“槎”可能是外星人的:“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东晋王嘉《拾遗记》)。虞夏,有虞氏之世和夏代。《礼记·表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史学界有学者说,夏朝之前有虞朝。外星人安顿(?)囚禁(?)好其创造(?)押解(?)的人类后,乘其“贯月槎”(“挂星槎”)走了?何时回来?

水槎东北是高高的老营盘,其东与兴国县为邻,坐落在白云山下,一个“老”字,天高皇帝远。营盘,兵营匪盘也。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著名的“朱毛彭黄”中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此役被国军飞机炸死。老营盘镇山清水秀,也穷山恶水。1980年代中期,我在县委“整党办”,到老营盘下乡,乡政府是一栋两层的夯土房,乡里罕见砖屋,全是沙土路。山里人温顺,呆了一个礼拜,没听到大声说话之声,遑论吵架。村书记背着背篓带我们翻山越岭到村里,猪肉买不起,但很热情地以山里野味、老酒款待,至今难忘。

刚才读的是泰和河东片的南部乡镇,现在读读其北部乡镇。

万合镇在泰和东北,历史上是西昌古城一部分,东与青原区接壤,是个人口近6万的大镇。长在赣江河谷地带,泰和地理最低点在其昌北洲地,海拔45米。其赣江段有石虎塘航电枢纽。传说万合“老座”多,会“五把钱”(一种致命点穴术)。万合人津津乐道首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萧锋是其老乡。若说乌骨鸡是上苍赐给泰和最好的动物,那竹篙薯就是上苍赐给泰和最好的植物。明代起,山区野生山药,经泰和人五百年在赣江冲积平原上选育而成竹篙薯。它根长约百厘米,重近半斤,形如竹篙,故称竹篙薯,全国仅泰和栽种,万合种植面积最大,达5000多亩,誉为“南方人参·竹篙薯之乡”。泰和人过年必有竹篙薯炖鸡汤。

万合南边是泰和的“东部粮仓”灌溪镇,中科院著名的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基地所在地,也是全县的“江西省山江湖试验区”开发乡镇。

灌溪的东北面的苑前镇,与青原区富田镇(文天祥的故里)接壤,唐宋以来出进士、举人等30多位,被誉为“理学之乡”。匡山先生罗韬(886年—969年),书院村人,创办了泰和县史上第一所学校,也是吉安最早的学校之一——匡山书院。 文天祥的母亲曾氏是苑前梅溪村人。苑前牛业发达,屡获省“金牛”奖,是著名的牛圩,圩镇上的牛血、牛熟等是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

国人喜欢将山脉视为“龙”。苑前东南边的小龙镇,坐落在白云山下,民国时属仁里乡。泰和人喜欢将小龙镇说成小龙钨矿。小龙钨矿几十年,将钨金基本掏空。因国企小龙钨矿多是外地人,与小龙当地语音“杂交”,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话。很奇怪,远在百里之外的井冈山,也有这样一种新的独特的话语,盖因解放后井冈山也是外地人多。我曾在小龙镇政府过夜,溪声不绝于耳,醉氧。

小龙的西南芳邻是中龙乡,当地人叫百记,我结婚前一段时间,一日百记之。这个深山小乡,北边苑前有著名的紫瑶山,避暑很好。

万合竹篙薯

澄江镇,泰和县治所在,2001年,合并了西郊的上田乡,以及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北郊的文田而成,分量举足轻重,一般都是县级领导兼任镇党委书记。

资料显示:澄江镇常住人口,2017年末17.3万人,2018年末12.93万人,2019年末12.64万人。近些年,连较发达的泰和县域人口也在外流,这是一种时代现象。

赣江在泰和县城一带叫澄江,东西走向,澄江镇(1953年)因此得名。澄江镇在澄江的北面,泰和人叫澄江为“南门河”。

像北京一样,泰和县城完整保留了“东南西北门”四个地名(四个村委会)。吉安市只保留了北门街“一个门”。明朝,西门曾家出了状元曾鹤龄,东门出了状元陈循。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士奇也是东门人。

南门一带广东菜农特别多。泰和的广佬主要在泰和“四个门”,改革开放前种菜为主,井冈山的菜主要是他们供应。广佬勤快,家家户户小孩早起捡狗屎。广佬团结,和当地人打架,他们必互相两肋骨插刀。打不赢时,有人大喊一声“走”,广佬便跑。当时我很纳闷:明明是喊“走”,为何跑?后来才知道,他们说“唐宋普通话”,“走”就是“跑”,“行”才是“走”。泰和广佬骑个二八大杠自行车,“哐当哐当响”——每部自行车他们都要将后座改成一个铁箱子,可放刀具、绳子等工具,仍然可搭人,磨得溜光。著名的泰和酸萝卜是泰和闽人创制的,泰和酱食品厂的酸萝卜,以原泰和酱食品厂的副厂长林建华的父亲的祖传秘方腌制而成。改革开放,泰和广佬先是贩甲鱼、乌鱼、大米等去广东,养武山鸡,后来什么赚钱大干什么,每每领先当地人。

西门,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古有“春浮园”,在柳溪北面(县气象站一带),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系明代名士、光禄寺卿萧士玮与侄子萧伯升建造的苏派建筑私家园林,有“晚明江南第一园”之称。小时候家里盖房,买不起砖,十一二岁的我曾经到“春浮园”遗址捡砖,极古厚的青砖,特重,“龇牙咧嘴”挑回来。当然,今天才知道它曾是“春浮园”。泰和刘兵剑正在异地(沿溪镇)复建古“春浮园”,定位为田园综合体,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春浮园”遗址有拱桥、池塘,我们细伢子常在那里戏水、摸鱼。某年冬天,村里干了其中一口塘。次日,小孩子的我远眺,发现塘中心渗出的一汪水,在动。赶忙走近看,惊现一窝鱼。赶忙回家提来铁桶,捉到大半桶“锯鳅”(比泥鳅长些,黑些,背部有锯齿般的鳍),腿冻得通红不觉得冷。在样样东西要凭票供应,油水十分稀缺、衣裤满是补丁的社会主义年代,这大半桶“锯鳅”对我家是如获至宝。

1970年代初,泰和建工农兵大道,东头是泰中(泰中历来有名气,近年来有负众望),县委、县政府等,中段是广场,当年泰和的主要单位、建筑分布在这条大道上,是泰和计划经济时代后期的主要城建成就。

山谷路(小时候以为是叫“三角路”)是纪念泰和县令黄庭坚(字山谷)的,不长,北连工农兵大道,南端是泰和解放后的老街,再南就是“南门河”边。

澄江大道与工农兵大道平行,建在泰和的著名的成片稻田区域“万石陇”,这是改革开放中期了,这时候泰和城建大举扩张。这个时期,泰和在城北设文田乡,搞经济开发区,后来扩建工业园区。

21世纪初,县委、县政府搬迁到城北东岳府下的嘉禾大道,这里成为泰和的新城区——龙江新区。几乎与吉安市到泰和县城的105国道平行,在其东边是新修的泰和大道,贯穿其工业园,南连县委、县政府所在的嘉禾大道。临近嘉禾大道,有一红色的巨型“泰”字造型的建筑——“泰和门”,横跨在泰和大道上,大有故事,曾有事故。

似乎为与“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泰和之名匹配,北宋时泰和人曾安止著有一部著名的农书《禾谱》。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南迁,路过泰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遂作《秧马歌》一诗赠安止,以附书后。”

快阁

泰和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的泰和中学内,前临赣江,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我在泰中读书时偶尔到废墟上玩。1984年重建,因缺钱未能竣工。34年后的2018年,投资1.2亿元重新修缮快阁,征收周边民房,腾出空地百亩,建成快阁文体公园,与泰中分离。

1082年,泰和任上已三年的38岁的黄庭坚,秋月的某个傍晚,雨后初晴,下班,再次登快阁。明月下,澄江如练。他想起知音稀少,人生羁旅,为官不易,泼墨挥就千古名作《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书法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泰和县常住人口467807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7398人 ,约占总人口的十七分之一,萧是其第一姓。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34万元、1.78万元。

泰和餐馆的菜比吉安市贵,这和泰和近年来发明“早酒”是否有关?吉安市餐馆的菜比南昌贵,挺奇怪。

泰和话说“是不是?”为“啊是?”,这无疑是吴越文化在泰和的遗存之代表。吉安话说“什么?”为“咋个?”不知是啥语言的遗存。南昌话说“什么?”为“奚哩?”,这是句古汉语。

从泰和话“啊是?”,也可明确地证明: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学习、包容,是泰和各方面比较牛逼的主因之一。闭关锁国,一定是又蠢又恶,死路一条。这是我读泰和的最大心得。

诸位客官,啊是?(7780字)

网络图片  联系即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