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超声】骶尾部藏毛窦的超声诊断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是1833年由Mayo首先报道提出的,1880年Hodge为其定名为藏毛窦,其发病率约为0.7%,16岁-25岁为该病的发病高峰。
藏毛窦常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表现为骶尾部脓肿或反复破溃后形成还有毛发的窦道,内藏毛发为其特征性表现。
骶尾部反复发作的脓肿或窦道
该病的病因尚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形成是先天性的因素,他们认为骶尾部藏毛窦的形成是发育过程中骶尾部髓管囊性残留及骶尾中央缝隙畸形发育形成;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该病是后天获得性的,他们认为藏毛窦是由于走路或活动时臀部的扭动和摩擦,使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附近皮肤,形成皮化短管道,当毛发由原来的毛囊脱落后,被皮化短管道产生的引力吸入,聚集于皮下脂肪内形成异物,一旦有细菌感染,即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目前普遍的学者倾向于这类学说。
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的皮下囊肿(藏毛窦囊肿),也可以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窦道,多间断性发作,局部可形成多个窦道外口。
其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次发管道及毛发,窦道内见毛发为其特征性的表现。
了解了该病的病理生理,其超声表现是怎样的呢?
藏毛窦囊肿的声像图表现为:骶尾部皮损下的一条或多条窦道样低回声区,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根据其炎性病变的程度,可有或没有血流信号,当合并脓肿时,窦道内可见透声差的不规则无回声区,若在病灶内发现线状强回声(毛发),可提高诊断该疾病的准确性。
藏毛窦:皮肤“窦口”皮下软组织内的低回声区
藏毛窦内的毛发(图中线状强回声,特征性表现)
藏毛窦需注意与肛瘘及肛周脓肿进行鉴别,肛周脓肿的位置多位于肛周软组织间隙内,而骶尾部藏毛窦的位置较高;肛瘘由瘘管、内外瘘口组成,内瘘开口于肛管内,而藏毛窦只有外口,没有内口,窦道位置较深者其末端虽可于肛管直肠相连,但并不开口于肛管内。
参考文献:
1 吴国柱 红华等,超声对藏毛窦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9)
2 傅强 崔立刚等,骶尾部藏毛窦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
3 吴彬 樊志敏等,直肠腔内超声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价值[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3)
超声技术与诊断(cs-zdx)
1. 文章整理自专业图书、期刊及网络,我们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请支持正版图书,如若觉得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微信发送给我们或发邮件至515330743@qq.com。
2. 欢迎分享及转载,转载请保留所有信息,包括文章来源及整理人员或平台。
3. 投稿请发送稿件至5153307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