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抓糊涂虫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小石道人笔记小说《嘻谈录》(清末笑话重要史料),翻译时稍有改动。

民间故事,往往和神仙佛道或者鬼怪狐精有关,看起来神魔玄幻,似乎只是图个热闹,实际上不然,其中往往蕴含有高深的道理。就像《聊斋》电视剧中那句歌词,“牛鬼蛇神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今天换个不一样的口味,说说古代的笑话,这也是民间故事的一种,至今仍然很流行。这类民间故事,其实也有一定的意义,既能讽刺一些人,也能让大家放松、开心一下,甚至还能学到东西。

话说某地有个县令,嘴上整天说着要为民做主,为皇帝分忧,但是他空有一副好嘴,却没有真本事,平时上马不能打仗,下马不会治理百姓,办了很多糊涂事,判了很多糊涂的案子。所以,当地百姓都怨恨他,送了他一个绰号,叫“糊涂虫”。

当地有个秀才,有点才华,有一天写了一首诗,来取笑这个糊涂县令:秀才的诗内容如下:黑漆皮灯笼,白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青纸写乌龙。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天黑与地暗,哪管是非公。

前面六句,用黑漆涂在灯笼上,灯笼就没了作用;萤火虫在半天也是如此。粉色墙壁上画着白色的老虎, 青色纸张上画着黑色的龙,都看不清,没啥作用,不好看,也是糊涂事。至于用茄子敲泥做的磬(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或者用冬瓜去撞钟,都是完不成的事,是糊涂事儿。

总之,六句都是糊涂的事,用来讽刺县令是个糊涂虫。

秀才把诗抄写了很多张,然后让人四处贴,以彰显县令老爷的功德。这些人贴了很多,差点都贴到县衙大门,还故意一边贴一边喊“抓糊涂虫喽”。

糊涂县令看到了诗,不知道诗是讽刺自己,还以为真有糊涂虫,又听到有很多老百姓在喊“抓糊涂虫”,更加生气。他要证明自己爱民如子,顿时叫来一旁的衙役,说:外面百姓都在说抓糊涂虫,你们为什么不去抓糊涂虫?看看民怨,你们惹得起吗?老爷我给你们三天时间,一定要抓来三个糊涂虫,否则决不轻饶。

衙役们领了命令,退出县衙,聚在一起,开始埋怨县令。

几个小衙役说:老百姓说的抓糊涂虫,就是抓咱们老爷,可老爷又让咱们去抓糊涂虫,咱们总不能去抓老爷,再交给老爷吧?这算什么事啊!领头的衙役说:是啊,这样的命令,咱们该怎么做,去哪里抓糊涂虫呢?

大家吵作一团,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一致决定去街上抓几个糊涂蛋,糊弄一下老爷算了。

于是,众人开始在街上溜达,过了大半天,终于发现了一个人很不对劲。这个人骑着马,脑袋上还顶着一个包袱,他两手扶着头上的包袱,摇摇欲坠,几乎要跌下来。看起来很奇怪,因为直接把包袱放马背上就好,何必顶在头上呢?事出反常必有妖,不是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领头的衙役带着大家靠上去,问他:我说你这个人真奇怪啊,包袱不能拿下来放在马背上吗?何故一定要钉在脑袋上,不是很危险吗?

此人看了看衙役,翻了个白眼,不屑一顾地说:呦,官爷,亏你还是官爷呢,这点道理都不懂吗?我是爱马人士,心疼我的马劳累。把包袱拿下来放马背上,马就更累了,我用头顶着,这包袱的分量就在我身上了,马儿就不用太累了。

领头的衙役一听,哈哈大笑,对着后面的衙役说:这个人绝对是个糊涂蛋,抓起来,送到牢中,三天后送给老爷查验。两个衙役不顾那个人的反对,拖拖拽拽地把那人连马都带走了。

领头的衙役带着其余人,继续四处溜达,可惜,这一天再也没有找到糊涂蛋了。

第二天大早上,领头的衙役带着一帮人继续去街上溜达,绕了大半圈,没看到有人糊涂,几个人来到南门,看到一个人要进城,此人手中拿着长竹竿,应该是卖竹竿的。不过,此人一直进不来城里。他竖直着拿竹竿,没有进来,因为城门有点矮;他又横平着拿竹竿,也进不来,因为城门很窄。

一连试了几次,这个人都没有成功,后面一群人都哈哈大笑,这个人却不知道大家笑什么。领头的衙役看到了,忍不住也笑了,让两个人把此人带走。

到了第三天,衙役们没能找到糊涂的人了,只好把骑马的人和拿竹竿的人带去见糊涂县令,希望县令能再宽限几天。

糊涂县令看着两人,问他们是不是糊涂虫,两人说自己不是。领头的衙役把他们的事迹说了出来,糊涂县令点了点头。

来到骑马的那个人跟前,糊涂县令说:你可知你哪里糊涂?此人摇了摇头。糊涂县令说:你可真是够糊涂啊,你把包袱顶在脑袋上,分量还是在马身上啊,因为你也在马背上。懂了吗?糊涂虫!

来到拿竹竿的那个人跟前,糊涂县令说:你知道你哪里糊涂吗?此人也摇了摇头。糊涂县令说:竹竿太长,竖着进不去,横着也进不去,你不会换个方法吗?你去找个斧头或者锯子,把长竹竿砍成两截或者三截就可以了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把竹竿带进城里了。

此人一拍脑袋,恍然大悟,说:老爷说得对啊,小人糊涂了!

领头的衙役听到后,很高兴,对糊涂县令说:老爷,第三个糊涂虫已经有了。糊涂县令问他在哪,领头衙役说:小人不敢说,要等到下一任老爷上任,小人才敢抓啊!

糊涂县令不知道,领头衙役说的第三个糊涂虫,正是他本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