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

(239)

双一流

下午,我看了一篇微信,说的是民国的时候,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与当时重教育,特别是重教师有关。文章举了一个例子:当时的县长月薪20银元,小学教员月薪80银元,像鲁迅这样的大教授更是达到月薪300银元,鲁迅用三个月的工资就在北京买了个500平米的四合院。

晚上,我又看了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刚刚进入中国双一流大学行列的郑大校长的采访,说的不外乎有了双一流这个平台,郑大将获得国家及省政府更多的支持等等。

说实在的,当代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的。从普九到均衡,就是十分偏僻的乡村,学校的硬件也一个比一个硬,学生上学不仅两免,而且还一补。然而,另一个现实却又实实在在:一流的大学培养的一流学生都不愿从事教育,师范院校招收的都是二三流的生源。不要说农村,就是一些三线四线城镇的中小学校,一个个本科毕业的师范生真的没有二三十年前的小师范好用,原因呢?那时的小师范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为什么现在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呢?学生报考首先考虑的不是环境而是地位与待遇。每年的九月,很多学校还不得不四处寻找代课教师,现在代课教师的月薪大约1000元左右,甚至还没有五六十岁到学校看大门的门卫挣得多。

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不仅仅需要一流的硬件,更加需要一流的教师这个软件,没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校舍又有什么用?因此,与其把那么多的钱投入到硬件建设上,也许还不如把它投到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上。如果教师三个月的工资哪怕只能够买到100平米的住房,我相信,一流的生源一定会挤破师范院校的大门,这时的师范院校想不成为一流的大学都很难。有了一流的师资,我们的教育振兴还会远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