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1999年承担国家“973《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王永炎
2009年甲流爆发后,迅速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总结甲流中医证候特征,制定并更新四版《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及时、安全、有效应对甲流提供指导,确保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2011年12月27日针对手足口发病抬头的趋势,及时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药防治手足口方案,为中医药积极应对进行了充分准备。
2020年1月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方案制定提出可靠建议。
-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后主持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项目、863计划等。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
|
国家863项目
|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的研究
|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
|
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
|
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
“新医药学科群”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编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1998年
|
临床中医内科学(科学专著)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1998年
|
“中风病症候与诊断标准”及其推广应用研究
|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
|
2000年
|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制定与推广
|
湖南省科学技术奖
|
2003年
|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6年
|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系列标准
|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
展开全部
人才培养
- 教育思想
王永炎提出学历教育、传承教育、师带徒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培养了中医药行业第一个传承博士后。
- 指导学生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培养医学博士48名,出站博士后23名。
- 团队建设
王永炎注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与覆盖全国的重点研究室(基地),推动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2012年,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新医药学科群”建设项目,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和提高团队水平。王永炎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在“新”和“群”上下功夫,专注于高端人才培养与平台搭建。2018年,在王永炎的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
王永炎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项《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首席专家,他亲自组织9个研究单位、共计110多名中青年骨干参与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人才团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