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就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图腾”
□苏报记者罗雯
昨天下午,“曲园对话”活动拉开帷幕,一场围绕“苏州园林与水墨方式”的论坛在开幕式后举行,金学智、汪长根、王欣等园林专家学者与参展艺术家们发表对苏州园林的见解,以鲜明的探索精神,进一步展示苏州园林的历史价值,给苏州园林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曲园有着最重要的软实力
□王晓松
苏州作为“百园之城”,大大小小的园子不少,而曲园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以园主名字(俞樾“曲园老人”)命名的“异数”。哪怕是像曲园这样一座小小的园子,也保存着独特的记忆。国学大师俞樾与曾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构成了这座园子最重要的软实力。无论园林之间的区别有多大,整体而言,它都是隐藏在艺术、历史(传说)和实体建筑后复杂而且独立的审美对象、实用空间和情感寄托的综合体。
在众多园林之中,曲园是非常年轻的,即使如此,仍带有众多园林典型的残缺特征。今天我们看到的曲园并不是完整的曲园,如今园子的大小不足原曲园的二分之一,其余的则被“时间推到了墙外”,剩下这部分拥有完整的“曲园”之名,但实际上是“半残”之园或“半园”之园。园林因残缺拥有了想象、记忆,进而拥有不死的灵魂,这是它与新别墅之间质的区别。这也是曲园作为一座园林建筑的价值,这些断碑残简或土木的人工痕迹,都是使传说落地的重要依托。
这些残缺的痕迹也将在时代中重新焕发新生。在当代艺术家中,徐冰就非常善于从被遗弃之物中发现生命残存的痕迹,通过残存的事物向过去和未来留下两个时间的缺口,可触摸的部分和幻觉、想象补充的部分养护出一个新生命。
俞樾学术成就对日本影响很大
□金学智
2012年,日本园林文化研究家、园林摄影家田中昭三来到苏州,作为一名日本庭园迷和苏州园林通,寻访苏州名园。那时我正研究《园冶》,田中昭三的到来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帮助,不仅帮我获得了日本珍藏的明版孤本《园冶》全三卷的翻拍内容,还为我的书拍摄了所需的照片。从那时起,两人便一起奔波在苏州园林之间。有一次,我们专程带着寻访俞樾故居的任务去探访曲园。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老人,浙江德清人,晚清国学大师,其文化学术成就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很有影响。他曾这样记载曲园,“余故里无家,久寓吴下。去年于马医巷西头买得潘氏废地一区,筑室三十馀楹,其旁隙地筑为小园,垒石凿池,杂莳花木,以其形曲,名曰‘曲园’……”,还曾以诗记载:“曲园虽褊小,亦颇具曲折……勿云此园小,足以养吾拙。”此园在今苏州马医科,园不大,地形短于南北,长于东西,其中小有曲折。
在探寻曲园的过程中,田中昭三对碑廊尤其感兴趣,其中不仅有日本妇孺皆知的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还有一块《梅碑》。在日本的著名禅寺——万福寺的文华殿藏有此梅碑拓片,但在日本却从未见过原碑,虽曲园所藏石碑并非原碑,能够来苏目睹石碑全貌,田中昭三非常兴奋。
深度挖掘园林品牌
□汪长根
苏州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五大价值,即历史、艺术、文化、技艺和人居环境价值,是苏州城市最璀璨的文化符号和重要品牌。在新时代,深度挖掘和利用好苏州园林品牌价值,对苏州城市当今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苏州古典园林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园林的品牌价值,关注园林与城市、生活、发展的关系。园林的历史文化基因和元素进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苏州园林”就是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图腾”。
那么该如何深度挖掘和擦亮园林品牌呢?我认为,要全面保护好整体园林遗产,发掘园林的核心价值,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利用、活态保护,推陈出新,兼容并蓄,深度融合,勇于创造。要具有国际视野,跳出园林“围墙”,在城市“大园林”、生态园林城市上做精做美,做出样板,扎扎实实做几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情。
在路径上,要精心做好“天堂苏州,百园之城”这篇大文章,强化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园林之都”的国际影响力,依托国际机构亚太世遗中心进一步做强做大园林品牌,创新举办国际园林文化艺术节(国际园艺会展),以“苏州园林”为主题举办国际文创大赛,一步步张扬苏州园林作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名片和永续发展的重要品牌。
建造曲园多蒙朋友资助
□薛亦然
曲园原主人俞樾虽是晚清时期的国学大师,但是曲园的成功建造却多凭借朋友的资助。“曲园老人”不似今人想象中那般生活富足。俞樾在《曲园记》里记下了这些朋友的名字:“其助我草堂之资者,李筱荃督部,恩竹樵方伯,英茂文、顾子山、陆存斋三观察,蒯子范太守,孙欢伯、吴焕卿两大令;其买石助成小山者,万小庭、吴又乐、潘芝岑三大令;赠花木者,冯竹儒观察。”
在这段记录中,有出钱的,有出湖石的,有出花木的,涵盖了园林的三大组成要素:建筑、湖石、花木。在苏州与俞樾交往的朋友都是官宦家,都是读书人,也都住着像模像样的园宅,像怡园主人顾文彬、网师园主人李鸿裔、拙政园主人张之万等人都财力雄厚。
在使用面积仅4亩的情况下,俞樾却将造园的每一个元素都考虑在内。苏州园林无水不成园,但曲园地处幽巷,不通河道,要建春在堂、乐知堂、认春轩、小竹里馆,还要布置亭子、假山、游廊,留给水的地方就非常局促了,只能凿个“曲池”意思一下。尽管曲池小得不能再小,但俞樾把曲池的文章做足了。曲池之上建“曲水亭”,还请人用竹子和木板建造了“小浮梅槛”的船筏,那是仿照《地理志》中的西湖胜景“浮梅槛”,照书上所说的形制尺寸,按比例缩小而制成,两边围以青幕,后面则以玻璃窗固定,再编篷为顶,中间放置坐榻,可供两人就坐。
一块石头 一座园林
□王欣
作为一名策展人,我对于一种名为“袖峰”的石头情有独钟,常来苏州精心挑选自己钟爱的石头。对我来说,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园林,或者是园林的碎片。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把任何形态都做“山水之想”。
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叫“假山”,不叫做“小山”,主要是因为假山是心中想象的山,是他处之山,是脱离于现实的另一种维度。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何江南造园独钟情于奇巧诡变之太湖石;也好理解,狮子林之奇诡结构与纷乱景象——本来就不是对真山的学习和模拟,那又何来要有真山的标准呢?
而袖峰就是一种假山,它可以满足我们对反复构造多样世界的渴求。袖峰山子,来源广泛,水冲、风砺、泥蚀、火熔……天上、地下、河床、戈壁、海底,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每一块袖峰,都是时间的记忆体,它们代表了自然亿万年运化培造之经历,那些沉积痕迹,是一段高密度的诗画代码。
对于我们而言,山水可以附着在任何事物上面,而任何事物都可以叙述山水。我认为,无论将山水缩至庭院之中,还是绘于册页之上,袖峰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缩小的“大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