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倒仓法述作类汗吐下法亲历记

我国历代医家中,善用汗吐下法治病者,子和之后,未之闻也。谓之千古绝响,似不为过。近今医家处方用药多尚稳健,能绍子和之箕裘者,盖亦寡矣。余数读子和之书,欣慕子和之法,而不敢一试焉。虽非全由谈虎色变,闻雷落箸,畏惧之而不敢用,实为医家肩负救死扶伤之责。先贤胆大心细智园行方之训,历历在心,故未尝敢有一药浪投也。于是求索善用子和之法者,每思以一睹为快,而竟亦了不可得。直至数年前,得遇川沙陈英俊医师,始知子和之法尚有传人在。且亲服其所授吐下之药,而体验益深也,故记其始末,以飨同好。
       余于十年前,一度身体不舒,痰气阻塞于中,心肝火炽于上,而脾肾不足于内。服清火顺气消痰之药,兼扶脾土,有效而无大效。商之名家,计无所出。欲用吐下之法,而虑其峻烈。因思丹溪有“倒仓法”,乃以黄牛肉二十斤,熬其汁成琥珀色,空腹饮之。病在上则吐,病在下则泻,上下兼病则吐泻交作,祛病如扫。且牛肉补土,病去速而正不伤也。愚意先以小量试之。于是购买牛肉五斤,熬汁去渣,浓缩其汁,仅得大半碗。因数量太少,服后仅泛恶而不吐,更不致泻。而中焦倍觉阻塞益甚,上下之气,似被痞隔,头胀胸闷,眼热心悸,足胫酸软,皮肤干糙若砂纸。时时自觉气机上冒而不能下达,神情亦稍呆钝。每日临证,仅能勉力支持。屡请名家投剂,方证得当,效终不显,病则日益加甚。四个月后,有缘得见陈英俊先生于其诊室。先生年逾古稀,形丰而神采奕然。无论男女童叟,凡来诊者,皆先诊脉,而后据脉言证,多能若合符节。脉证既符则于其自备之数十味丸药中选定一种丸药或处以汤药,并随即煎煮使当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过半小时后再复诊脉,然后予另一种丸药或汤剂,带回服用。服后必致吐泻,吐泻过后,继以“先清后调”两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药清未尽之内热。调则开处方两张,一为寒热并用之剂,每以桂附与硝黄同投;一为消补兼清之方。先服前者一帖,停药一日再服后者一帖,复停药一日再服前者。如此交替服至各四、五剂,再前往诊脉吐下,继以清调,周而复始直至病愈。余被诊脉后,谓是五脏积热,所言症情凿凿。先予“紫葛丸”如梧桐子大者六十粒,下咽即觉辛辣异常,旋感胸中热辣,愠愠欲吐而未能吐。半小时后复诊脉,予“十补丸”六十粒暨清调方药,嘱带回服用。因路途遥远,3小时后始到家,已下午3时矣。立即将十补丸服下,入口味甘,带有人参气。服药后1小时,开始剧吐。所吐物尽是褐色粘腻之液,因先服之药有辛昧,故吐时满口辛辣,直吐至辣味渐消则吐自止。继而大泻数十次,始犹带粪,后者纯为稀水。至夜半尚不能止,以针灸针刺足三里、内庭二穴,立时止泻。次日身肢疲软,而胃纳不减,休息一日即体力恢复,吐泻之后,顿觉胸腹宽畅,三焦通达,神清气爽而诸症去矣。数月之病,除于一旦,正有不可思议者。陆放翁有句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见道之言也。余亲服吐下之药而效立见,以切身之体验,益知为人司命者,子和之书不可不读,子和之法不可偏废也。
       附一:陈先生为余所开“清”方
       大黄9g、黄芩9g、黄连6g、槟榔16g、木香9g、附子9g、肉桂6g、白术9g、神曲18g、茯苓16g、泽泻12g、当归9g、延胡6g、青陈皮各9g、半夏9g、南星6g
       附二:陈先生为余所开“调”方
       黄芪18g、党参16g、白术9g、陈皮9g、升麻9g、柴胡16g、甘草6g、当归6g、木香9g、槟榔16g

按:服吐下等烈性药物后,常见“瞑眩”现象,亦即药物反应之一端也。孟子曰:“若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然则“瞑眩”现象,益欤?害欤?何以别之?余于临证之中,药物反应者数数见之,其状各不相同。要凡反应之时,对病者之精神状态无明显影响者,则为药病相当,是药力祛病之应也。反应之后,自有效验可见,孟子所说者,即此之谓也。若反应之时,病者之精神状态明显受其影响者,如见精神萎顿、正气不支;或心绪烦乱、意不自守;或言语错乱、神识不清等,则属药不应病,或是药重伤身之害,速宜设法补救,不可掉以轻心。凡服重药剧药者,宜加慎焉。

紫葛丸   千金

治绪热不调方。

紫葛 石膏 人参 丹参 紫参 苦参 元参 细辛 齐盐 代赭 苁蓉 巴豆 乌头(各三分) 干姜 桂心 独活(各五分)

上十六味为末,蜜和,更捣万余杵,丸如小豆,服六丸,食前三丸,食后三丸,忌五辛猪鸡鱼蒜,余不在禁限。若觉体中大热各减一丸服之,令人肥悦,好颜色,强阳道,能食,服药后十日得利黄白汁大佳,妇人食前、食后只服二丸。两岁以下小儿服丸如米粒大,令人能饮酒,除百病,药之功能损益备述如下。腹中积聚,心腹满,心下坚,痰饮,宿食,食吐逆,上气,短气,咳嗽,咽喉鸣,黄胆,久疟,面肿身浮肿,四肢烦重,坐起体重,热病湿下部痒,体疮痒,关格不通,大肠出,热淋,下利,颜色不定,羸瘦无力,弱房少精,精冷,身体斑驳,从高堕下绝伤,堕胎后伤损血,皮肉焦烂,月水不定或后或前,月水断心下闷满,肩膊沉重,小儿百病,之小儿癖气,乳不消,小儿身常壮热,腹内有病。所录诸病,皆紫葛丸治之。若积日服饵未愈,消息准方服之,取瘥止。

(0)

相关推荐

  • 『医方集解』倒仓法(攻里之剂)(广益中医)

    方 名:倒仓法(攻里之剂) 总 结:陈垢积滞 组 成:黄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 主 治:陈垢积滞. 归 经: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朱丹溪曰:「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德,而法健为 ...

  • 大医传承二 第15讲 麻黄汤系列

    学习日志大医传承二第15讲  麻黄汤系列 文章重要观点或知识. 1.麻黄汤的禁忌. 有汗的不能用,发过汗的不能再用,这包括用麻黄汤发过汗的,不能再发汗.咽喉疼的不能用,淋病的不能用,疮家不能用,亡血家 ...

  • 朱丹溪秘法,可使身体洁净,却病养生

    第 1898 期 作者 / 郑凡超 陈龙娇 李裕思 郭雨驰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张睿智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浅析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语,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同为历代医家运用汗法治外感热病之理 ...

  •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痛泻要方治痛泻 例一 职员薛某,年近四旬.1972年3月间患泄泻.一日三.四次,便下稀溏,腹鸣之声隔衣可闻.且不可进食荤腥,稍涉油腻,则便泄次数立增.某医院断为慢性肠炎,服药未效.余见其面色苍白带青,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瘀血头痛兼阴虚遗泄 青年徐某,英年十七.十三岁起颅额左侧一点疼痛,固定不移,痛剧时如刀割锥刺.每日或间日一发,持续数小时方能渐解.发作时间最长者达四小时之久,读书及生活深为所累,其母爱子心切,百计筹措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在线阅读

    孟城(着) 内容提要 序一 序二 自序 述作类 临证须辨疑似 无形主宰意念力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浅析 粥油益阴有殊功 虚劳初探 痨瘵试析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 脉学三题 黄褐厚腻苔 ...

  • 热门阅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心房纤颤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内科类 心房纤颤 心房纤维性颤动为成人常见之心律失常病症,以惊悸.胸闷为患者主要自觉症状,房颤时心房发生每分钟350-600次不规则之冲动,引起不协调之 ...

  • 转摘:带状疱疹奇效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 ...

  • 龙眼壳核有妙用《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龙眼壳核有妙用 龙眼肉鲜者洁白晶莹,质嫩多脂,甘甜味美,素有骊珠之誉,堪称果中珍品.而干者养心安神.聪明增智.开胃益脾.补虚强身,又为医家恃重之物.然龙眼之外壳及内在之核仁,无论作果充药,皆弃而不用. ...

  • 带状疱疹奇效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内容提要

    本书系作者临证三十年间部分临床经验及理论认识的汇集,全书共八十一篇,分作九个部分.其中包括疑难杂症的治验病例:屡奏捷效的达药验方:独具匠心的诊脉方法:治疗癌症的心得体会等.尤其对带状疱疹.急性阑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