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来了,小编帮你总结了避坑宝典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近日已启动预热。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提前时间,将“购物狂欢节”升级为“购物狂欢季”。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花式促销”时,怎样才能科学合理消费?区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要多些理性,同时莫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谨慎“直播购物”

“10月20日晚上8点就开抢了”“你抢到了吗”近日,不少网友发现,虽离“双十一”还有近二十天,但打开购物网站,许多商品已贴出“预售”的标签。随着网红主播陆续开始直播带货,“双十一”大战的前哨吹响。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不少人表示有在网络平台直播中购物的经历。他们说,确实曾在一些直播间购置过价格实惠的商品。不过,成为新兴“卖场”的直播间,也隐藏了不少消费风险。

“听朋友说在直播间购物有优惠,我也打算尝试下,可主播忙不迭地推销了半天,我竟没明白究竟该怎么买。”最近,消费者朱女士在一家护肤品直播间内研究一番后,仍有些摸不着头脑。“主播在直播间里的'花式促销’,折算下来很优惠。可是下单时还得进行备注,你如果忘记了,那承诺赠送的赠品就没有你的份儿。”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都是冲着大幅度的优惠而来。然而,优惠之下有套路,一些商家选择了花哨的促销方式——直接打折变送赠品。

此外,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不少商家会在主页面上推出“买一送一”“抢红包”等促销来吸引人,但却在获取赠品上设置“备注”等复杂规则。最终,有消费者买到东西后却发现,自己因各种原因根本没有获得相应赠品。另有消费者反映,花了大量时间参与抢单,结果却是中了促销套路,导致质价不符。

“定金”莫当“订金”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除淘宝、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双十一”活动主力外,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加入“双十一”直播带货的大军。一边看主播直播带货,一边抢限时优惠,成了当今不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对此,区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在观看直播购物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值得信任的主播,按需购买,规避冲动消费行为,同时要理清优惠规则,提前作出规划。

其实,每年“618”“双十一”等购物节,也是电商平台各种纠纷案件的高发期。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区消保委共计受理消费投诉90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14%。其中,服务类投诉613件,占各类消费投诉的67.81%,从服务种类分析,教育培训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餐饮住宿服务、销售、互联网服务等投诉量居高不下。网购纠纷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优惠未能兑现、售后服务缺位等情况。

区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购物前可列好清单,避免盲目跟风。值得留意的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和商家选择用“预付定金”“定金翻倍”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建议消费者在挑选需要缴纳一定货款的预售商品时,要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通常情况不会退还,因此交纳定金前一定要货比三家,尽量确定需求后再支付。”

另外,支付过“定金”的商品要在规定时间内缴纳剩余款项,避免因超期未付款遭受经济损失。

19.9元抢购电瓶车?

记者还在各类电商平台发现,价格优惠仍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低折扣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但有时却是“圈套”。

消费者印先生就遇到过这样一件糟心事。此前,印先生在某购物平台看到一则广告,称折叠式电瓶车只要19.9元,于是毫不犹豫下了单。然而,电瓶车却迟迟没有寄来。查询支付记录后,他才发现当时购买的是一张会员卡。印先生多次联系客服电话,可是一直无人应答。无奈之下,他拨打12315向区消保委投诉。

接到投诉后,区消保委立即进行调解。经联系,对方解释称消费者参加的是19.9元购买会员,参与折叠电瓶车的抽奖活动,但不是100%中奖。区消保委严肃指出了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应立即予以纠正。经协商调解,该公司对消费者进行相应补偿。

“消费者要有风险意识。”区消保委提醒,“双十一”期间也是短信、网络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是诈骗的高发期,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商家的宣传,可以用手机拍照留证,以便日后维权;购物前要与商家进行沟通,就商品、售后服务等问题事先达成一致。遇到消费维权“瓶颈”时,消费者可致电“12315”投诉或向相关部门反映。

此外,每年“双十一”后受理的消费投诉案件中,一些商家“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也屡见不鲜,建议消费者提前记录价格进行对比,以免被低折扣迷了眼。

记者:季佳倩

编辑:顾佳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