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会盟,齐国言而无信还耍无赖,被孔子一通呵斥当场制服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国,与邻居鲁国经常大动干戈,夺取了鲁国的一些土地。鲁国到了鲁定公时代,任用夫子孔丘为大司寇,执掌刑法和外交,履行国相之职。孔子运用自己的才干,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兴礼乐、重教化,鲁国国势日益强盛。
文章图片1
齐国惧怕鲁国的强大,当时的国君齐景公采纳了大臣黎弥的建议,派出使者,表示愿与鲁国修好,鲁国也对东边的邻居头疼不已,有意媾和。
于是两个国家约定举行会盟,把地点选择在齐鲁交界处夹谷。当时两个国家各有一位大臣作为相礼,就是司仪官员。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出席会盟。会盟时,齐景公认为孔子是文官,懂礼而少勇,想用武力劫持鲁侯,在孔子的义正词严面前,齐景公只得停止自己的行为。
盟誓之时,双方要各自献上符合对方身份地位的礼乐相互应酬庆贺,齐人又想以此羞辱鲁国,就安排了一帮人,挥舞着布条,头戴着羽冠、身披着兽皮衣,手持各式劣质兵器,喧闹嚎叫着,涌上盟台作野蛮舞蹈,孔子大怒,斥责齐国的毫无诚意和失礼之处,刀斩了献舞队的领班。齐景公见此心中既羞且愧,只好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并归还了过去侵占鲁国的郓地、汶阳和龟阴等土地。
文章图片2
这就是著名的"夹谷会盟",又称"夹谷之会"。在《春秋·定公十年》中有记载,"夏,公会齐侯於夹谷 。"《左传》也写到"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夹谷的具体位置,旧说在今江苏赣榆西,一说在今山东莱芜南部的夹谷峪,一说在今山东淄博市的淄川西南。皆见顾炎武《山东考古录》。现在一般认为在今山东莱芜南部的夹谷山的山谷内。
《左传·定公十年》中关于此次会盟是这样记载的: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侯所以命诸侯也。
问题是,齐景公驱使用来劫持和羞辱鲁国国君的伪装舞乐队,按照左传中,犁弥的说法是“莱人”,而夫子斥之为“裔夷之俘”,说是"夷的后代俘虏"。那么,这帮捣乱分子到底是莱人还是夷人?
文章图片3
古代,游离于中原文化圈以外的原始部落,被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作为略称,概括了上古时期中国大地的部族,其中的东夷,主要是指古代黄河(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东夷各部落、方国。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莱夷作牧,厥篚魇丝。"大概说是(夏代)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主要是今天的胶东半岛一带,莱和夷是这里的首领。
莱国据考证有东莱国和西莱国,都在胶东半岛的西北部,而在东南部至沿海一带,考古发掘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生存,如山东大汶口文化,这些生活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土著居民就被称为东夷人,有传说蚩尤就是东夷部族的首领。
据甲骨文历史记载:"纣百征东夷而殒",说明商纣王多次对东夷部族用兵,但最终也没能征服东夷人,可见东夷部族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文章图片4
"夷"是东方区域部族的泛称。不过,到了先秦时期,东边真的曾经存在过一个国家,叫夷,称为"夷国"。西周封国以后,将妘姓始封在夷,《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八月,“纪人伐夷"。其后关于夷国再无记载,应该是公元前722年八月的这次战争中,夷国为纪所灭。纪国的都城,大约就在今山东寿光一带。
《世本》(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十五篇)载,"夷,古夷国之都,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夷为妘姓国,古时夷多用为泛称,此为特指。"夷国应该是纯正的东夷族群后代。
文章图片5
《汉语大字典》中也记载同样的信息,"东夷,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读史方舆纪要》更提到了更具体的信息"壮武城",认为"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从夫子斥之为“裔夷之俘”,到齐国乐舞队的服饰装备,他们更像是胶东沿海的地方土著,夷族地处边陲,战力强悍,用来执行特战任务当然是最佳选择。
如果按照犁弥的说法,用的是莱兵,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夹谷会盟的地点在齐鲁边境某处,多认为在今天的莱芜夹谷山一带,据《水经注·淄水》记载,莱芜的地名来历,“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齐国把莱国的人口迁居到这里开垦荒芜土地,由此得名。所以,从地理位置判断,齐景公就近直接调用当地的莱人,从情理上说,也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见,齐国强大起来以后,逐渐把势力向东发展,先后剿灭了周边的大小国家,平定了胶东半岛的广大区域,当然也兼并了原先莱国和夷国的部队和人口。
当齐景公公子杵臼继承了王位的时候,在齐鲁会盟时,利用莱夷的后代或者当地土人,也就是今天的莱芜或者即墨一带的人口,编排了奇怪的舞蹈来羞辱一向以"礼乐之宗"自居的鲁国,引起孔夫子的发怒,没有达到劫持鲁国国君的目的,反而搞得齐国自己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