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的假精致与“青楼名媛”的真才情

自拼夕夕版上海“名媛”事件曝光以来,话题持续发酵,吃瓜群众被各路“假名媛”们的神操作刷新了三观,对“名媛”的认知也更加迷惑了。

这让柴叔不由自主地想起民国那些真正的名媛们,林徽因、陆小曼等,她们的身份自然是毋庸置疑。

令人好奇的是,其中竟然有几位是出自青楼,如潘素和董竹君。潘素是著名画家、也是文化名流张伯驹的夫人,董竹君是督军夫人和上海首家国宾饭店的创始人。

问题来了,她们的名媛地位是如何炼成的,她们出身的青楼是我们理解的青楼吗?

潘素,1915年出生于苏州世家,自小学习琴棋书画。

不幸的是后来家道日渐衰落,生母病逝,13岁时被继母卖到了上海的青楼。才貌双全的她很快成为最抢手的头牌,吸引了各界名流。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更是对其一见倾心,二人情意相投,后来历经曲折终成眷属。嫁给张伯驹后,潘素开始研习书画,取得了很大造诣。

潘素为人称道的不仅是她的画技,更有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与丈夫夫唱妇随,散尽千金,为保护国宝做出的重要贡献。

国宝是指被称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民国时被各方觊觎,包括日本人。

当得知藏家要出手的消息后,潘素不惜变卖首饰,与丈夫一起筹资四万银元购得此贴。

却也由此引来祸端,张伯驹后来被人绑架,索要巨额赎金。潘素深知丈夫心意,绝不愿意出售名帖赎身。

她对前来探口风的掮客说:“在伯驹眼里,《平复帖》重若生命,如果变卖了此帖,虽生犹死。

我已经想好了,如果救不了丈夫,我也就认命了,大不了我与他在九泉下相会。”

看潘素心意决绝,对方无奈打消了勒索文物的念头。最终在多方涡旋之下,她以20根金条的代价赎回丈夫,而家里穷得只剩下了字画。

后来,他们又把传世墨宝缝在贴身棉衣和被褥里,在辗转流离中得以保全,解放后无偿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深明大义的潘素由此赢得四方赞誉,同时以画家和爱国民主人士等身份成为社会名流,无愧于一代名媛的称号。

董竹君的经历更为传奇。

她的父亲是上海滩的黄包车夫,早年上过学堂,后因家道艰难,被家人以一年300大洋的价格押给青楼卖唱。

聪明漂亮又带着书卷气的董竹君很快名声鹊起。在遇见革命党人夏之时后两人相互倾心。

意外的是,当夏之时提出为她赎身时,董竹君回绝了。

她告诉夏之时,不愿意被花钱买回去,而是要自己想办法离开,并向夏提出三个要求:带自己出国学习,不做小妾,婚后共同持家。

后来,15岁的董竹君果然设法逃出青楼,追随夏之时到了日本。四年后,夏之时回国就任四川都督,她成了都督夫人。

然而,封建家庭的封闭与丈夫的专治让她失望和窒息,29岁时毅然与丈夫离婚,带着四个女儿回到上海,办了一家小餐馆谋生。

她的餐厅装潢高雅、菜品考究,很快远近闻名。有一天杜月笙来就餐,一个多小时后还没等到空位,他拍着桌子大吼:“生意这么好,怎么不扩充店面?去告诉你们老板,有什么困难来找我。”

就这样,在杜月笙的支持下,餐馆由“锦江小菜”改为“锦江川菜馆”,店面扩大了,生意也更加红火。

这家餐馆就是现在锦江饭店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政府支持下办成了上海首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饭店。

上世纪50年代,董竹君还曾受邀参加领导人的家宴并受到高度赞誉。

1997年底,97岁的董竹君安然离世。晚年回首自己的一生,她这样说:“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从以上两位的故事可知,名媛是真名媛,青楼也是真青楼,毫无疑问。

她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气成为一代名媛,她们的传奇人生也为青楼文化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解。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青楼就是妓院,风月场所、是非之地,为什么能出这样高级的女子?

而且不仅仅是以上两位,在历朝历代都不乏才貌皆备的青楼女子为人所称道。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问:我们是不是对青楼有什么误会?历史上的青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与妓院有什么不同?这要从风月场所的发展史说起。

最早关于风月场所的记载出现在《战国策》中: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女闾便是国家妓院。

宰相管仲为了留住来往客商,吸引读书人,召集当时战争中俘虏的女子和失去生计的寡妇为来往客商服务,即解决了民生,又增加了财富。

此举被看做是一举多得的创新,很快在各国盛行起来,并长盛不衰。

汉朝时期,出现了随军出征慰劳将士的“营妓”。

许多贵族显宦的家里也供养一些女子,平时以歌舞娱人,晚上侍寝陪客,称为家妓。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便是平阳公主的家妓出身。

而青楼代指妓院始于南北朝时期,“青楼”原意是华丽的屋宇,在南梁文人刘邈写下了“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的诗句之后,流传开来。

到了风气开化的唐朝,民间教坊兴起,有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在册的教坊妓高达一万多人,出入风月场所成为一种风潮,尤其是文人群体。

这时期在青楼上班的女子大多以唱曲、陪酒为主,带着风雅气息的“青楼”一词备受青睐,逐渐成了风月场所的专称。

唐代的“青楼产业”地位很高,有点像现在的娱乐业。青楼女子中出现了许多诗人,如鱼玄机、薛涛等都在当时享有盛名,还有人向朝廷举荐薛涛为官。

在宋朝时,青楼产业又进入了一个转折。

随着理学的传播,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政府开始对色情经济进行限制,比如严禁官员嫖娼,只能听曲观舞。所以,宋代的青楼女子大多是卖艺不卖身的艺伎。

专以才艺悦人的青楼女子素质也普遍更高,她们许多是来自没落的官宦之家,受过良好教育,通晓琴棋书画。

青楼逐渐成为文人墨客们的重要社交场所,青楼女子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据说,如果一群人好友相约去青楼,其中一人看上了某个女子,其他人要像尊敬兄弟的妻子一样尊敬这个女子。客人和青楼女子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一背景下,北宋出现了宋徽宗因专宠名妓李师师而夜访青楼的故事。

南宋时的梁红玉则是慧眼识英豪,嫁给了名将韩世忠,最终成为巾帼不让须眉抗金女英雄。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风月经济也出现了分化。

青楼相当于合法的高档会所,而纯粹的色情交易转自地下,就是所谓的窑子和暗娼。

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主流,女性贞洁观发展到了极端,统治者的“禁娼”行动更加严苛。而以歌舞娱乐为主体的艺伎文化却更加发达。

尤其在经济发达的金陵苏杭地界,不仅繁华闹市中青楼林立,还出现了“花船”这一新形式,著名的西湖画舫、秦淮八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在家国动荡的岁月里,有才貌、有见识的青楼佳丽几乎成为文人志士们的灵魂伴侣。

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董小宛分别与抗清志士钱谦益和冒辟疆携手反清复明,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末时,赛金花嫁给外交官出使各国,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凭借出色的外语与联军周旋,阻止对方滥杀无辜。

小凤仙帮助蔡锷将军逃避追捕,都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总之,这些青楼女子的轶闻典故古往今来都为人所津津乐道,被各种文学作品演绎。

在普通女子被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的旧时代,青楼成为士大夫们的娱乐和精神家园,才情和品貌出众的青楼女子便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

这些女子中不乏有少数幸运儿,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实现了阶层跨越。

不过,个体终究不能代表群体。

总体而言,青楼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繁荣,青楼女子是一个不被主流社会接纳的群体。

她们学习才艺,最直接的目的是附庸风雅、攀权附贵,更希望得遇良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她们深知,浮华的风尘岁月并不会长久,如果找不到好的归宿就要面对年老色衰的悲凉。然而,能真正找到意中人并最终有好结局的是极少数。

在世俗眼中,青楼女子终究不是清白身,即使遇到了意中人,许多男性还是会因为拗不过家人阻挠和世俗偏见。

或是自己情志不坚而改变初衷,正如著名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

所以,红颜薄命,才是青楼女子这个群体的真实写照。鱼玄机一句“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写尽了这群薄命女子的辛酸。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在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今天,时代早已发生了巨变。

这个时候出现“自诩名媛,用打肿脸充胖子的伪精致来钓金龟婿”的现象。

更像是一种陈旧思想的遗留,愚昧而荒唐,也是一种极端的个体行为。

魔幻的是,同为个体异端,现实版的“上海名媛”是假精致,而历史上的“青楼名媛”呈现的却是真才情。

不知这些“当代名媛”是否读过旧时代的青楼故事,如果真正读懂了那些故事,她们会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呢?

. END .

【文| 简姝 】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