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第四次
下飞机的那一刻,一股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我又踏上了脚下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相比前几次,这一次显得更为驾轻就熟。
Taxi,酒店,出门十分钟就是海港城。
走在忙碌的街道,听着耳边快速的红绿灯声,哒哒哒。抬头就能看到的城市一角,顺着风往前走。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的新鲜,第二次的无措,第三次的无感。
而是仿佛从一个关了很久的地方出来之后久违的释放,我感受到了毛姆笔下的那种“不现实感”。
好像放电影,我经过一座又一座高楼,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奢侈品店在我眼前一晃而过。或许在几年后,我会成为其中的一员,而现在我还只是一个过客。
内陆的人还是那样多,我们一起等红灯的时候,听到熟悉的乡音,不禁感到亲切。
“哎,你是浙江的吧?”
“你是哪里哪里的。”
说完,又各自去往不同的地方。却因为这一点相似而显得香港小了些。
香港是小了些,香港人的态度也好了一些。问柜员的时候,会主动替你介绍,或者直接引到货台上拿给你。看人的眼神也不再向上些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是肉眼看得见的。
我想过一些原因:“是因为港珠大桥开通了?知道内陆原来也这般财大气粗?”还是香港的政治发生了变化。
当然了,香港最大的一个变化在于:支付宝和微信在许多商店都可以使用,反而是港币用不到了,更不用说人民币。
在大二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用八达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没有畅通,换了许多港币,人民币也能派上用场。
而现在,一只手机就可以在各大商场畅通无阻。香港人民看到了这种变化,内陆人民也看到了这种变化。
科技影响了经济,从而又促进了政治。高中政治课上讲的东西这时候跳出脑海。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是觉得可喜的,因为用钱这个硬货打入了香港内里的核心。
不过,总有例外。
当再一次坐进出租车的时候,师傅介绍自己“北京有一套房,香港有一套房,65退休了出来开车,每天八小时。”
这样的人有很多,虽然他的话里有漏洞,“北京的房是一九八几年的时候买的不知道买在哪里了,开车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有事做。”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听的人一点也不羡慕,因为他的语气里没有轻松感,不是知足,而是想要让我们知道他有这些。
虽然我一点也不想知道,因为我们和香港的差距逐渐在缩小,甚至已经超过了。他的速度疲软了,放慢了,我感受到了他的力不从心。
还在不久前,他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巨人横亘在我们中间;而不过短短几年,我们就和他肩并着肩一起喝早茶了。
中国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每当国歌响起,我都会从内心里肃然起敬。他会长大,让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