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肝脾胃气机以治肺病叶天士医案

此文源于中医爱好者

本文理论依据:《临证指南医案》、《中医藏象学》

叶天士是谁?他生于1666年,卒于1745年,江苏苏州人士。他是中医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家,是温病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温病的辨证方法,如今写进教科书,是学生必学的内容。他在中国第一个发现了猩红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功勋。

但尽管如此,他晚年还是十分谦虚。谦虚到,对自己从医的一生,后怕不已。

他曾经对后世子孙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就是说,他认为人要是当医者,必须天资聪敏,读万卷书,下苦功夫,不然,你就是用药来杀人啊。

最后,他告诫子孙: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我下面说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叶天士身上。这是《临证指南医案》上记录的。

有一次,叶天士遇到一个患者,年27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咳嗽,久咳不已。

一年来,患者咳嗽不断,用了很多药,找了很多郎中,都无济于事。

渐渐地,患者整个人十分虚弱,倦怠,食欲不振,眼看起不来床了。家人见此,伤心无比,觉得可能得张罗后事了。

这时候,家人灵机一动,托人找来了叶天士。

叶天士一看,患者躺在床上,体倦神疲,食欲不振,看脉象,偏虚。这个和一般的外寒束肺的浮紧脉,以及肺内有热的滑数脉完全不同。后两者,都是常见的咳嗽病因。

再仔细一看,患者舌淡,右关尤弱。

了解到这些后,叶天士果断给了一个配伍,这就是黄芪建中汤。

什么是黄芪建中汤啊?它其实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经方之一,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它的基本结构就是,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芍药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黄芪5克。

这个配伍,最初是用来温补中气的,治疗胃中虚寒而痛,兼脾虚气弱的症候。叶天士在具体用量上的变化,如今已经不可考。但是毫无疑问,温补中焦,健脾益气的思路,一定是存在于叶天士当时的脑海中。

而应用的结果,也是不出叶天士所料。患者在服用之后,咳嗽渐渐消失了。而且,身体逐渐有力,最后恢复如常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一个小小的,补脾益气的黄芪建中汤,能够改善咳嗽的症状呢?

《临证指南医案》里头,用七个字来概括,就是“皆气机不相接续”。

什么意思呢?

你看,我们的肺,行呼吸之事。一呼一吸之间,是不是相互衔接顺畅啊?

即便是单个的吸气的过程,或呼吸的过程,也是绵长顺畅的。对不对?

这样的呼吸质量,之所以能维持,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肺气充足。

肺,司呼吸,主宣降啊。如果肺气不足,则呼吸失常、宣降失常。

其结果,必然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或者在呼气之时、吸气之时,发生咳嗽啊。

这就是所谓“气机不相接续”啊。

对于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而言,结合其偏虚弱的脉象,以及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候,可以想见,问题就在气虚上。而且,主要的根源,还在于脾。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脾土虚弱,母病及子,则肺金不生。

所以,要想改善,就得虚则补其母,通过补脾来补肺气。这就要求医者,必须脾肺双补。

于是,就用了小建中汤加黄芪所组成的黄芪建中汤。这里头,黄芪补益脾肺,大补脾气。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这样一来,脾气强,肺气增,气机接续有常,当然就不咳嗽了。

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我这么说,你看懂了吗?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其实,到了眼下这个季节,咳嗽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老肺病患者,表现明显。

我不能说,每一个久咳之人,都源于脾虚。但是,由于脾胃虚弱而久咳的人,实在多见。他们很多就藏在老慢支的患者群体里。常年用药,常年不愈。

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帮助其中一些人,找到病因。如果您感觉自己是这么回事儿,您一定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黄芪建中汤。你看我的文字,看懂了,不代表你可以为自己辩证。

想谢叶天士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案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