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备课杂谈之六十八
(图片选择网络)
再谈备课中的“评价”问题
——备课杂谈之六十八
袁建国
关于备课中的 "评价“问题,曾写过多篇文章,今天再写,主要是通过”及时测评“ 这一关键词,把前边所写的内容归纳一下 。
及时测评,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法宝”。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做教学设计更离不开这个“法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中国教育学会所着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的第十三天,也就是9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便主办了以“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紧接着,11月11-12日,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以“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改革”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这样的节奏显示,评价改革已成为推动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关键,而课堂测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次会议,多位专家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育评价进行了理论和理念层面的论述。就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来说,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教学测评,是一线教师最最关注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评价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了,课堂才能高效,素养才能落地。
因为核心素养背景下评价内容指向上更强调对批判思维、探究活动、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所以做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的变化,把注意力聚焦到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上,重视对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由于这些评价内容本身存在的综合性、抽象性、内隐性和情景性的复杂特征,从评价本身所要求的科学精准性来说,对两方面的评价是我国也是世界评价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我国“核心素养”课题总负责人林崇德认为,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高度关注,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测评,在导向上,应从成绩转向能力,从结果转向过程;在工具上,应注重测评工具的开发与运用;在原则上,应注重定性和定量测评有机结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为目标,用定性评价为过程“导航”,用定量测试为课堂“把脉”。
关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我曾贴出过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评价,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备课杂谈之九》《没有有效测量,就没有高效课堂——备课杂谈之三十》(文章链接),不再赘述。
另外,关于定量评价,我还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是《浅谈“当堂达标教学”》 ,另一篇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知道“——备课杂谈之六十七》(文章链接),都发表在《山东教育报》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读一读,也不再赘述。
总之,教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及时测评原则;及时测评要突出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
202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