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原生家庭最常见的三个抱怨,个个扎心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的玛德琳·莱文所写。作者认为真正成功的教养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意识,从内而外激发孩子的信心、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将这些和孩子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三个错误认知,分别是:不可预测、过度干预和错误目的。
①
『不可预测』
在作者的咨询生涯中,曾见过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我们管这两个主人公叫:小A和小B。
小A是很有学习天分的女孩,但她在被一所顶级名校拒绝后,天天卧床不起,没了斗志和信念。作者去她家里看望她时,她只会反复说:“一切都没意义了。”
小B则恰好相反,对学习一窍不通,甚至提到学习就头疼。但是他有很强的社会生存力,善于社交,善于做事。
几年过去了,小A虽然没有在名校读书,但是也从一所不错的高校毕业了,有了比一般人好很多的工作。
小B则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一家小企业做了一名管理者。
在情绪层面,小A很难快乐起来,小B则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希望和修正,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
没有谁可以预测在未来十几年的成长道路上,什么样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好的,什么样的安排对孩子来说是有帮助的。
可以明确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多半会落空。完全按照父母指导的路去走,孩子往往很难找到自我,大多处于纠结和迷茫之中。
当父母过早构想孩子的未来时,你传递给他们的不过是你认知下的爱好、希望和推断。
②
『过度干预』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这次黑天鹅事件之后,家长都希望孩子越稳定越好。毕竟很多家长,在收入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自己都希望能稳定一点。
但是这种想法的缺陷在于,“黑天鹅”终是极小概率事件,而它也终会飞走的。没有任何学校或职业能保证孩子一定成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的成功。
比如,一个骨子里重视社会贡献的孩子,在一所强调经济和盈利的经济类大学中,他很难从中获得太多的成就感;一个血液里流淌着浪漫音符的孩子,即使做了律师,也很难说自己是成功的;一个渴望尝试和创意的孩子,在一个规矩刻板、约束强烈的大型企业里,很难释放自己的创意激情。
有些事就得明说,尽管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但是考试有平均分,就有在平均分之上的人,也有在平均分之下的人。这个客观事实是家长怎么干预也左右不了的。
更何况,与众不同的含义就是与一般孩子不一样。那么,怎么能要求他们统一在分数上较劲呢?
③
『错误目的』
在咨询时,作者发现有些家长在养育孩子的初衷上就错了。“他一定比我强。”“我放弃晋升就是想能好好陪孩子成长。”“高质量的陪伴一定能让孩子成才。”他们为了养育孩子,放弃了有前途的职业、有幸福感的兴趣,把育儿当成了能带来巨大满足感的竞技场。
他们给孩子制定了精密的作息表,像运营公司那样,期望家庭也能运转得精密和成功。他们期待自己的牺牲,能有所回报。
很多人甚至忘记了自己来到世上的初心,“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孩子的篮子里”,完全依赖孩子来获得成功。
在不少父母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预告着家庭生活的结束,所以尽可能长时间跟孩子相处。为此,他们把孩子的成就当成是评估自己能力的证据。
可是,这样的人生绑架是每个孩子都不需要的。一旦家长育儿的目的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总结一下,孩子需要犯错,需要挑战,需要自由发挥,需要自己在尝试中逐渐摸索。可是,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焦虑,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好奇,消灭了孩子未来的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