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娘”

见到“宝娘”,是那年一个初冬的午后。和村子里所有的老太太一样,她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晒太阳。苍白的枯发,皱褶的脸是农村人风吹日晒特显老的那种沧桑。婆婆和她打招呼,她茫然地点点头,显然她已经耳背听不清了。

“宝娘”名翠英,辈分高,村里人称翠英奶。随着年龄渐老,本来会和每一个农村老人一样默默地生老病死,尘归尘土归土,可90年代一次震惊了四里八乡的探亲,让她成了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得了一个充满戏谑意味的称呼“宝娘”。

她的故事, 要从三几年说起。彼时年华,20岁的翠英和同村的小伙子阿祥结为夫妻。淳朴的年代,淳朴的爱情,可能不如现代人这么轰轰烈烈,但肯定一样的甜蜜一样的海誓山盟,要不然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动乱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子注定难静好,他们的新婚仅仅8个月。8个月,新郎应征去打仗了,入编国民党军,一别再无音信。漫长的等待,一年又一年,不知道什么力量支撑她选择了一直等下去。年轻时,很多人劝她改嫁,可她坚信,他一定会回来的。10年,20年……因为才8个月就分开了,连个孩子都没有,坚忍的她就过继了一位侄子在膝下,孤儿寡母认认真真地过起了平静的日子。几十年过去,无望的等待中,翠英老了,把过继的侄儿拉扯成人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这对一个农村女人来说很不容易。

几十年,我们都说岁月弹指一挥间,可对她来说,每一个等待的日夜应该都是漫长的。

90年代台湾开放了回大陆探亲,突然一封来自海峡那边的电报,村里人轰动了:当年的阿祥还活着,在台湾!还说准备回来!我们无从想象已经70来岁的翠英老人的心情,且是乡里乡邻就人人掬了一把激动的泪,感慨着这几十年到底没白等,老太太好日子来了。因为当时人们会偶尔听说别处有台湾回来的非富即贵、台湾的人钱很多很多之类的。那时我国乡村条件确实还很差,对当时老百姓来说,台湾确实富裕得多。

那一天终于来了,村民们聚集在翠英老太的家里,都去看那位来自台湾的有些体面的老头,去看他如何面对等了一辈子的发妻,如何痛哭流涕,去看这位来自台湾的老头带来了多少钱。可人们很快发现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位洋气的姑娘,并很快知道了那是老头的女儿。闲言碎语一时在村里茶余饭后谈论着:老头在台湾是有家室的,那边的老婆让女孩一起跟来就是怕老人不回去了等等。更神秘的嘀咕跟来的女孩是特有心眼的,白天寸步不离跟着,夜里就睡在炕中间,怕他们再续前缘之类,并住了几天就催着回台湾了。人人感慨为翠英老太一生的等待不值。可很快村民换了新的关注点:老头临走给了翠英老人过继的侄子几万块,那个年代的农村几万块是很大一笔数字,近亲的家人还每人送了美元,一时人人羡慕不已。就在前几年,老家的三奶奶(当年的阿祥老人是她本家兄弟)还问过我一张一百的美元是不是能换八百块。

再说老人回台湾后,侄子用几万块巨款盖了新房。老人再也没有回来过,可老人的愧疚应该是成了山成了海,隔三差五给打来的汇款一笔一笔。钱弥补不了什么,可确实让侄子侄媳妇“孝顺”了很多,翠英老太年龄大了,一有头疼感冒,侄子侄媳妇就大呼小叫的:我的宝娘哎,你可千万别长病啊!千万别什么啊!别什么大家都懂。翠英老人成了侄子侄媳妇的“宝娘”,宝娘在,台湾的汇款就不会断……

特殊的时代造就的悲剧,除了唏嘘,我们也许不应该去苛责谁,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其实,阿祥老人回国探亲时,不止有我们关注的儿女情长。当时他一起带回国土的还有另一位沾化老乡的骨灰,同样一位少年离家炮火中付出了青春的老战士,终老在海峡那边,临终前遗言:如有机会一定魂归故里。悲壮的情节一样让人动容。

向每一位为国捐躯为抗日和平付出过的英雄致敬!

作者:苑慧梅,山东省滨州滨城区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