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吕艺:“刘官大道理”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酒  具

家乡人约酒,又称作“喝(hā)一壶”或“喝(hā)壶酒”。这话出自以前人们普遍贫穷的时候。酒友相约,大都不能来个酒饱饭足 ,因为只有“一壶酒”。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酒还大多是散装散打。一元两角的“原瓶儿”酒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人喝不起。庄里打墙盖屋伺候匠人,或娶媳妇待客(kēi),都是到几十里外的石村街,用地瓜干换个十斤二十斤地瓜干酒。平常别人请喝酒,就揣上个“盐水瓶子”(输液瓶)到“社”(供销社)去打。喝了酒,瓶子要拿回家,以后再用。一次只能拿上个半斤四两,也就是一两壶酒。

那壶是锡做的酒壶。以前,常有锡匠来庄里轧酒壶。锡匠将锡块在坩埚中融化,把锡液沿一个漏斗样的嘴儿,倒进两片石墨做的模具。等锡液冷却,形成一大一小两块厚薄均匀的扇形锡片,再分别卷成漏斗形,小口对小口,焊好接缝,焊上壶底,拿锉和砂纸稍作修饰,一把锡壶就做好了。也有陶瓷做的,但导热慢,易碎。那时,喝酒一般是在冬闲时,屋里冷,大都喝热酒。锡壶不怕摔,导热快,喝酒的人更喜欢。

热酒时,先倒上一盅子酒。盅子就是微型的碗,大约盛两三钱酒。为了好点火,在酒盅子上放一小片烟盒纸,点着蘸了酒的纸片后,蓝莹莹的火苗就蔓延了整个酒盅。这时,拿着盛了酒的锡壶放到酒盅的火焰上,差不多一盅酒烧完,那壶酒便热了。也有把酒灌进烫瓶子,放进水壶里用热水烫的。

有道是“愁烟闷酒”,那好喝几盅但酒量不大的老酒客,几盅热酒下肚,声音沙哑,目光迷离,暂且忘记了平日生活的忧烦,满脸笑意,整个人如在云雾中,最是那一句声扬婉转的“八仙寿啊”,活脱脱神仙般的感觉。

酒  者

说起神仙,庄上还真有可以算得上“酒神”的酒者。有位老者常常喝两口。衣服虽是破旧,但常穿长袍。高个子,苍老但依然端庄的脸庞,透视出年轻时的俊朗。一方阔口,配一部花白胡须飘过颔下。虽说一介农夫,但心灵手巧,经多见广,能说善啦。

这天又到社上打酒,照例把自带的茶碗儿往柜台上一放,推过一角六分钱,说:“来上二两酒”。年轻的售货员刚来,不认识老人。见说,便收好钱,拿过茶碗儿,揭开酒的布团盖,右手摘下酒提子,伸进酒坛,灌满酒,提出来。左手接上酒漏子,将酒倒进茶碗儿,小心递给老人。他转过脸去挂提子、漏子,盖酒坛子,回过头,见老人手里的茶碗儿已然空了。售货员诧异地问道:“那酒,您已经喝完了?”让他奇怪的不是老人的酒量,而是老人喝酒的方式和速度,自己一回头的功夫,老人一茶碗儿酒喝完了。年轻人惊奇之下来了兴致,就对老人说:“我送你二两,你再喝了,我看看?”老人说:“这容易。”这次,售货员递过酒后,单盯着老人看他怎么把酒喝下。只见老人右手端起茶碗儿,左手轻撩长须,茶碗儿送嘴边,脖子一扬,咂咂有声,一饮而尽。那架势,那速度,那神态,只看得年轻售货员两眼放光,连连叫好:“哎呀呀!你这酒喝得真带劲儿!”大概是没看过瘾,说:“我再送你一碗儿。”老人揣起茶碗儿,微笑道:“事莫过头,酒莫过量,好东西不可多用。”说罢,转身离去,身后只剩下年轻售货员的啧啧称奇声。

还有一位“喝(hā)家”,有次应父亲之邀来我家小酌。他自带一份儿水煮花生。母亲照例炒盘儿鸡蛋,再拌个白菜心儿。父亲烫上两壶散酒。因只有爷俩,所以大多平喝,偶尔过过“拳”瘾、“指儿”瘾,也是在意不在酒。大人喝酒,小孩除了看热闹,再就是惦记桌上的那点儿酒肴。倒不当人面要吃,客人们往往有意剩些,几个孩子分上几口。那天,叫我欣喜的是,来者竟然只喝酒却很少吃菜。我忍不住问:“你咋不吃菜啊?”见我好奇,父亲对我说:“你老姥爷喝酒,从来就是这样。哪怕桌上摆着大鱼大肉,也吃不了几筷子。”这位村里有名的喝家,当面让我长了见识,相信了:“喝酒不吃菜,各人心里爱。”这句俗话。

人哪有不爱吃菜的?尤其是在那缺吃的年月。这些不吃菜的饮者是酒桌上真正的“喝家”,懂酒知礼,喝酒酒为重,酒肴让别人。在缺吃少用的条件下,更是给主人节省,顾全主人的脸面。酒桌上个个都是“肴客(kei)”,吃光了盘碗,主人岂不难看!

两位“喝家”,今天想来,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因为都是长者,也早已过世,恕我不敢直呼其名讳。庄上类似酒品的饮者不少,街坊邻居屈指数来,大都耳熟能详。

酒  令

真正的“喝家”,肴可以不吃,酒不可不争。为一盅酒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和生活中把财物往自己手里争不同,酒场上争的是把酒给别人,这便是文化的特别、酒令的奥妙。酒令巧妙地解决了酒的分配难题,也增加了喝酒的趣味。

家乡人所执酒令方便易行,却虚虚实实、富有玄机,主要有压指儿和划拳 ,也叫来指儿、来拳儿。喝家最钟情划拳,除了唱和出手变化多端,“五魁首啊……”“六六大顺……”地吆五喝六,更能体现山东人的豪情。

划拳,即用六种手势代表零至五的数。两人出手,相加后必等一和。出手的同时,每人从零至十中报一个数,如果谁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重新再来。双方说的数包含在尊敬、和气、吉祥的短语典故中,如“一心敬”、“兄(爷)俩好”、“三桃园”、“四鸿禧”、“五魁首”、“六六大顺”、“七大巧”、“八仙寿”、“九月九”、“十全福”,零称“宝拳”。短语无固定,可各自发挥。除了压指儿有时“一戳一”,多是三拳两胜,输者喝一盅。有的划拳有定式开局,如:“兄弟两个亲,满园春”,两人说同样的话,出同样的拳,为的是对同席的其他客人的尊重。

喝酒的都是围桌而坐,一人依次与他人对阵叫“当周”。每当一人叫“一门儿”。当完一周,大家才能吃点儿菜,名曰“贺周”。当周按酒是满盅、半盅、“一满三浅”,分别叫当“满周”、“半周”、“小周”。每门儿来三个叫“当三周”,来六个叫“当六周”,或叫做“来半年儿”,来十二个叫“当大周”,也叫“来一年儿”。当周者全输,谓之“黑轰”,须抹消重来,酒规繁杂,不作赘述。

从给“喝家”起的绰号看,现在喝酒比酒量,过去喝酒更多的是比“指儿”“拳儿”。

那时,要说比酒量也有,多是在办喜事陪客(kei)的时候。近到吕艺镇,远至博兴县,待客之礼,大同小异。八仙方桌,上席冲门儿,左右次之,下席背门儿。下席近门儿是席口,为陪客座。上席,左上右次中间尊。齐鲁酒风,待客之道,就是让客人喝酒喝得越多越好!于是,陪客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常见的办法就是车轮战术,帮忙的能饮者轮番上阵“让酒”。而客人为了应对,也是调兵遣将,严阵以待,上席出主意,下席把席口。“陪客”入座先喝落座酒,少则六个,多则十二、二十四,然后才能当周来拳。一圈下来至少一斤多酒。酒量大的勉强全身而退,小的则两腿打“屈履” ,“喝得下不来桌子”。此为陪客职业精神之体现,绝不会因为帮忙喝醉而遭非议,反倒树为榜样。

与”陪客”一门心思让客人多喝不同,平常酒友聚会则包含着更多的人情世故。酒来酒往之间,折射出面面世相;争争让让之中,显露着种种人品。

正所谓“酒品如人品”。刘官村同族人占绝大多数,在村里喝酒,酒场上大都是兄弟爷们儿。出于兄友弟恭,尊长爱幼的礼节,通常兄弟不猜(拳),大爷侄子不压(指),三个酒,当周者一个对方俩,彼此尊让。即使是叔侄儿“相搏”,遇到对手“黑轰”,仨酒皆输,或对手示弱,赢者出于尊让,都自觉替一个。

这种做法没有遵循按酒令“输者喝酒”的小道理,而是源自“礼让、尊让”的大道理。所以一说“咱大道理了吧”,刘官喝酒的人都知道是“三让一”。

刘官大道理

“三让一”的做法在其他地方也有,但只有在刘官庄一概用“大道理了吧”代替,把一个让酒的行为,齐刷刷上升到仗义、礼让的“大道理”上。后来,一些熟悉刘官这个习惯叫法的外人就把“三让一”说成是“刘官大道理”,意思是这个方法在刘官叫“大道理”。刘官庄村大人多,交际广,影响大。前些年,县上、市里,凡有刘官庄喝酒人的地方就有“刘官大道理”!久而久之,“刘官大道理”也就流传出去了。

各地酒典语录不少,但大都是趣闻笑谈,像“刘官大道理”这样喻礼让、和气、仗义的处世之道于其中,又被人津津乐道、流传广泛的还不算多。只所以有“刘官大道理”的产生和流传,与刘官的村俗民风分不开。

刘官人口近五千,且绝大多数为张氏族人。长期以来,少有的族大众广,拥有着自信、自强的大族情怀,形成了仗义、实在、礼让的村风。亲支近份,兄弟爷们儿相互尊让自不必说,就是和外人交往,刘官人也实在仗义,有尊有让。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走亲访友,刘官人实在、仗义的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如果“刘官大道理”换作“刘官办法”则不会产生这样的共鸣。一句“刘官大道理”,道出了多少家乡喝酒人,对刘官人仗义、礼让品质的认同和共识!

也许有朋友说我这是穿凿附会,有意夸大。我家四代居住刘官,三代是刘官张氏族人的外甥。父亲单门独丁,却能在村里负主责多年,不是父亲能力大,深层的因素是刘官人仗义礼让成就的结果。用父亲的话说:“是亲戚护着,老少爷们儿让着。要不,一千个姓刘的也当不了刘官庄的书记啊!”所以,我对此体会最深。

以前,常听父亲说起县里的老革命、博兴教育界的老前辈张瑞洪老人,还有原新汶矿务局泉沟煤矿总工程师张岐山老人,他们人品、酒品堪称楷模,领导之尊,长者之风,雅量大气,仗义实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在外工作的老一代刘官庄人,同样广受称赞。后代人更是英俊辈出,在外传承着刘官庄的义和精神。

在家务农的张安成大爷,一生饮酒,为人大道,从未因酒与人争执,在刘官、阎坊、“大胡崔格庙、一溜夹河套”,多有口碑。九十多岁高龄,酒量达斤。年近五十岁的我,与老人对饮,自愧不如。说起来不过几句话,真能做到者寥寥无几。老人真称得上德寿双备,寿星、酒神!

时光飞逝,上一代喝酒人有些已经老去,成了真正的酒神。我们在怀念老一辈喝酒人古朴酒风、礼让情怀的同时,更应提倡文明饮酒,健康生活!

今逢盛世,散酒换成了礼酒,酒盅换成了酒杯,方桌换成了圆桌,“当周”变成了“表示”,“三让一”变成了“三二一”,“刘官大道理”没了用场,但这句酒典语录体现出来的“实在、仗义、礼让”的品质,依然在刘官人中流传。

作者:刘东辉,博兴县吕艺镇刘官村人。教师,爱好读书,关注民俗。

(0)

相关推荐

  • 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花式饮酒作乐的吗?

    中国的酒文化贯彻古今,有人的地方就有酒. 早在五千年以前,酒就先于文字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跨越历史长河,酒文化深深地刻在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中. 歌舞为伴 在现代,饮酒成为了大家居家消遣.宾客宴请.工作应酬 ...

  • 酒趣 | 这才是国人心中真正优雅的“酒令”

    平日里好朋友聚在一起时 免不了吃饭喝酒 喝到兴起,大都会选择猜拳行令 尤其是夏天,每每路过夜市摊 响彻夜空的"五魁首啊六六六" 都会让路过的人心头一颤 久而久之,对"酒令 ...

  • 酒逸趣|酒令是怎样的一种饮酒助兴方式?

    酒令也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 通行情况是推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按一定的规则,或划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负者输者饮酒.酒令是种公平的劝酒手段,可避免恃强凌弱 ...

  • 中国酒文化:男人们一喝酒为什么都喜欢划拳?

    饮酒行令:男人喜欢喝酒,划拳是一种助兴,吆五喝六推杯换盏之际将酒宴气氛推向高潮,但是饮酒为什么要划拳,此俗始于何时,恐怕没人说得清楚.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从酒令说起. 饮酒行令是古老的饮酒方式,据说起源 ...

  • 博兴陈户张官:一个小村的变迁

    我的家乡张官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全村只有320口人,以前外出都说邻村名字,很穷,就连自己的村庄都不敢说.小村不大,但有我苦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见证了家乡一步步的变迁和步入辉煌的足迹. ...

  • 博兴老俗话:“刘官跑了驴高渡扽”

    博兴民间有一句老俗话叫:"刘官跑了驴高渡扽". "扽",博兴方言读den(一声),逮.捉的意思.博兴百姓生活中尤其是口语中经常用到扽这个字,比如"扽住 ...

  • 吕剧艺术源出博兴:吕艺镇的由来

    清同治年间,博兴纯化.阎坊一带土地贫瘠.春旱秋涝.灾荒连年,民众背乡离井,流落他地,生活十分困苦.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曲艺乞讨谋生的民间艺人.这一时期,擅长琴书的民间艺人孙中新(1852-1930,纯化镇 ...

  • 吕剧艺术家与博兴:郎咸芬在刘官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刘官庄是吕剧的发源地. 刘官庄自古就是一个穷村庄,被一个"穷"字所累.为养家糊口,这里烧硝的多,换油的多,做豆腐的多,乞讨的多,唱曲的多.刘官庄一带的民间艺人,经 ...

  • 大佬(组诗11)郭兴军 (刘川 灵焚 路也 纳森 莫卧儿)

    大佬(组诗11)郭兴军 (刘川 灵焚 路也 纳森 莫卧儿)   读你时总有一种超爽的快感 --诗写辽宁诗人刘川 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刘川 当你对着名闻遐迩的神女峰 劝说神女快点改嫁时,那一句 <不 ...

  • 走读龙门|| 实验虎山校区五(2)班吕艺涵《穿越千年的旅程》外一篇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穿越千年-走读龙门""习作 难忘的龙门之行 穿越千年的旅程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五(2)班  吕艺涵 龙门,一座千年古镇,一部活着的历史.他饱含岁月沧桑,看 ...

  • 周松松博客获得搜狗搜索官网认证标志

    昨天,打开搜狗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周松松博客",无意间发现网站名称右边出来一个"官网"字样的标志. 据我了解,这是搜狗对自家搜索生态内知名和权威网站的认可,只 ...

  • 刘官任老师的简介

    刘官任大师降生于人杰地灵的辽宁铁岭.他天生慧根,酷爱修炼,他在不知不觉中好象想起了自己的来处和使命.为了知晓人之禀性,使传出之法契合人的根机,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传法度人,他不仅习武练功,潜心修炼,遍访有 ...

  • 博山记忆——明朝内官监、清宫造办处和博山琉璃

    来源 博山文化研究院 博山琉璃生产的历史渊源至今还很难说清,有据可查的说法是在元末明初之间.不过这时,博山琉璃生产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1982年11月,博山大街发现了一处属于元末明初时期的琉璃作坊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