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月圆月缺,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屋里。那朦胧的月光,多像母亲的眼睛,温和又关爱,时刻注视着我,鼓励着我,牵挂着我。那天回家,临走时母亲说:“快八月十五了,没空就不要回来了。”我接着说:“到那时也没空了,厂里不放假。”一阵沉默,我回头看了看母亲,眼角纹深处是牵强的微笑。我看到了母亲渴望儿女绕膝的眼神,也看到了母亲“谎言”背后的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原谅女儿的心直口快,今年中秋节,我一定回家。中秋赏月吃月饼,代表着团圆、欢乐、丰收和富裕。这一习俗代代延续到今天,人们仍然非常重视。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歌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一片月饼一片亲呀……”那时候的中秋节,因为家庭贫困、季节的忙碌,我姐弟五个就从没见过真正的月饼啥样。我们渐渐地长大,经济也好点了,好像十岁第一次接触月饼。我不喜欢吃月饼,所以也没太清晰的印象。那年中秋节奶奶每人分了我们一块月饼,馅里有青红丝、冰糖、花生等。我啃了一口,并没觉得好吃,特别是青红丝不喜欢,就随手递给了奶奶。从那开始,我就成了家里唯一不吃月饼的孩子,但我向往团圆、快乐的气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姑姑和表姐都会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谈论着丰收,之后我们小孩子在院子里玩游戏,度过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中秋之时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收庄稼,一年的收成就在眼前,谁也不敢怠慢,吃完月饼就算过节了。如今生活好了,收玉米也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也不在乎早一天晚一天收割了。在家等着出嫁的女儿和在外地的儿子,他们望着通往村外的路掂着脚,张望着。各式各样的月饼也独占了柜台的一角,这天大家都尽量带一些花样时尚、口味独特的月饼回家看望爸妈。看吧,路上飞快的车子,他们穿过喧闹的城市,来到小桥流水的家乡,淳朴的父老乡亲笑脸相迎,多么温暖多么踏实。那天晚上父亲打电话,我接过来:“小闺女(我的乳名)。”我提高了声音叫了声“爹。”一阵温暖从心中升起。“星期日你大娘家的孙子过满月,你不用回来了,我跟他们说你上班。”这时我眼眶早已潮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读多少书,太大的道理他们也不会讲,耳背的父亲每次打电话都是:“家里挺好的,没事就不用来了,好好上班。来家啥也别买,家里都有,你想吃啥,我给你做?”至于父亲说的“啥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就是母亲拿着两块钱去赶集都花不了,父亲买上五块钱的肉就吃一个月,给他们买的衣服放在橱子里一年又一年。我每次听到这些话,心中总有一股酸楚,强掩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最近母亲的脚崴了,造成了骨折,我有空就往家跑,担心母亲的心情,又心疼父亲的劳累。今晚父亲打电话怕我不放心稍带了一句:“你娘的脚好了,她能去大街上玩了。”之后,听到母亲在那头爽朗的笑。此时此刻,我已经泪流满面。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已为人妇人母,怎么不懂你心中的牵挂和无言的思念。正如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爸妈,因为家中有你们,所以那里是我的家;因为那里有你们,所以那里是我朝思暮想的家乡。望着高高升起的月亮,用手撩拨着刘海,随风而来的微风就像母亲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此刻,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尽量挤出点时间,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回家看看驼背的父亲、白发苍苍的亲娘。他们何尝不时时刻刻想念我们啊?因为家乡的月更圆,家乡的人更亲,家乡的水更甜,家乡的土地更温暖。
作者:王英珍,网名甄颖,山东淄博市高青县人,做过九年代课教师,现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宏儒九织修布工。文章见于《滨州日报》《邹平日报》《梁邹文化》《高青日报》等报刊及部分文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