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CT影像表现
简要病史
男性,68岁。发热1个月伴厌油腻1周。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发热以下午以及夜晚明显,最高达39℃,通常波动在38℃范围左右,伴畏寒、寒战,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20 d前患者自服“莫西沙星”,每日1片,共8 d,仍发热,1周前出现厌油腻。患者发病以来食欲差,体重较前明显下降5 k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30年,20支/天,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3.97×10^9 /L,N 84.8%,L8.1 %,RBC 4.0×10^12 /L;CRP 86 mg/L;红细胞沉降率86 mm/h;ENA 抗体全套阴性。痰集菌及涂片抗酸杆菌阴性。TB-Ab-LgG阴性;T-SPOT(A以及B)阴性,ANCA阴性;CEA 5.47 ng/ml(正常0~5ng/ml),NSE 16.88 ng/ml(正常0~15.2 ng/ml);G及GM试验阴性,隐球菌抗原阴性;腹部超声正常。
胸部CT
2014年8月7日行胸部CT示双肺多发不规则团块影,病变内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病灶周围见粗毛刺,分布以双肺外周为主,纵隔窗病变明显缩小,位于胸膜下病灶局部胸膜肥厚。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部分可见液化、坏死。
最初诊断
非典型性肺炎
诊断依据
病人长期发热,肺内多发病变,以实变为主,近胸膜病变可见坏死和刀切征,首先考虑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史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社区获得性肺炎不支持;病变周围无卫星灶和树芽征,结核不考虑;病变渗出不明显,病变变化较快的真菌病不考虑;隐球菌感染可见于既往体健患者,故首先应该考虑,但患者多次隐球菌相关检查均为阴性,不支持该诊断。综上所述,考虑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性大。
最后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诊断依据
患者住院后追问病史发现其饲养两只鹦鹉已数年,遂疑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予“左氧沙星(利复星)”0.5 g,1/d联合“头孢唑肟 ”2.0(2/d)静脉滴注,体温当日即降至正常,次日衣原体抗体检查为100.66 Ru/ml(大于22 Ru/ml 即为阳性),初步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但继续抗感染治疗20 d后复查胸部CT肺部阴影吸收不明显,为除外肿瘤性病变遂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未见肿瘤细胞。再次复查衣原体抗体结果仍显示正常值5倍以上增高,仍维持原诊断,换用“莫西沙星”0.4g,1/d静脉滴注,15d后复查胸部CT(10月9日)病灶明显吸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史,血清学结果以及治疗结果,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分析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动物疫源性疾病,可有吸入金丝鸟、鹦鹉、鸽子以及伙计等鸟类排泄物粉尘引起,近来报道孔雀、鸡等也可携带病原体致病菌传染。本病在亚洲国家时有散发病例报道,发病率地域欧洲以及澳洲,可能与欧洲鹦鹉病原菌携带率高于亚洲鹦鹉有关。鹦鹉热衣原体属于严格细胞内寄生病原菌,病原菌经肺吸入后,播散至全身器官,表现为肺、肝、脾、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疾病临床症状变异较大,可以长期无症状,或以肺部受累为主要表现,肺部受累有时也可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而缺乏呼吸系统症状,有时也可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肝炎。本例临床表现仅有发热,后期伴厌油腻,无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本病若无流行病学支持,常常误诊为一般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又由于常常合并多器官系统受累,易误诊为军团菌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沿胸膜下分布的单发结节,实变或磨玻璃影,本例双肺均有累及,且阴影呈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特点,可能与病原菌血行播散有关。此外,本例右下肺结节伴晕征,这一特征需除外真菌感染诊断,但本例真菌相关检查阴性,未予抗真菌治疗而体温正常,阴影吸收可除外隐球菌感染等侵袭性肺真菌病。有学者认为晕征是本病的典型影像学改变,本病的治疗应选择细胞内活性高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及新氟喹诺酮等抗生素,但本病与一般的非典型性肺炎不同,病变吸收较慢,病灶吸收时间一般平均6周,长者疗程可达20周。本例治疗开始后体温迅速恢复正常,而肺部阴影治疗50 d后方明显吸收,提示本病治疗疗程可能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