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69
禁毒食一年
大戟汤
【处方】 大戟1大两,当归1大两,橘皮1大两。
【功能主治】 水病,无问年月深浅。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2大升,煮取7合,顿服。利水2-3斗勿怪,至重不过再服便愈。水下后更服,永不作。
【注意】 禁毒食一年。
【摘录】 方出《本草图经》引《兵部手集方》(见《证类本草》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
水溢四肢,浮肿
大戟散
【处方】 白大戟(去粗皮)不拘多少。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水溢四肢,浮肿。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温酒调下。利下,四肢水并从小便中去,其肿立消。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
四斤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瓜500克,牛膝500克,天麻500克,苁蓉500克,附子60克,虎骨60克。
【用法】:将木瓜、牛膝、天麻、苁蓉用酒5升,浸3~10日,取出焙干;再入附子、虎骨;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浸药酒打面糊为丸。每服3~6克,日服2~3次,温开水或盐汤送服。
【功效】:补肝肾,祛风湿。
【主治】:肝肾两虚,或风湿日久,腰膝酸痛,脚弱无力,步行艰难,筋脉拘挛等症。
【方解】:方中虎骨、木瓜、牛膝补益肝肾、祛风通络、强筋健骨;附子逐寒湿、利痹止痛;肉苁蓉益肾填髓;天麻祛风湿,通经络。全方配伍,共奏补肝肾,祛风湿之效。
【按语】:主要用于劳损疼痛和风湿骨痛。方用羌活、丁公藤、独活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辅以当归、川芎活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筋骨酸痛,肢麻软弱而属风湿劳损所引起,诸如有劳动当汗当风,坐卧寒湿之地等病史,骨节酸痛每遇节令更换或气候变化时严重,为其辩证要点。
服后出现涎多、出汗、皮肤红痒等为药物反应,属正常现象,停服后可自行消退。阴虚于热者及不善饮酒者禁用。
【附方】:
大四斤丸(《仁斋直指方论》),即本方加麝香、当归、乳香、没药、五灵脂构成。功能强壮筋骨,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风寒湿痹,血气阳塞,四肢酸痛,筋骨缓弱。
2、 加味四斤丸(《奇效良方》),由本方去附子,加乳香、川乌、莪术构成。功能补肝肾,除风湿。主治肝肾两虚,精血虚方,足膝酸疼,步履不随,及受风寒湿邪,以致肺气疼痛者。
史国公药酒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当归60克,虎胫骨60克,羌活60克,炙鳖甲60克,萆薢60克,防风60克,秦艽60克,川牛膝60克,松节60克,蚕沙60克,枸杞子150克,干茄根240克。
【用法】:上药装入绢袋,用酒5千克浸没,10日后取饮,每次10~15毫升,或随量饮用,每日2次。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强筋。
【主治】:风湿阻络,血不养筋,筋骨疼痛,腰腿酸楚,俯仰屈伸不利以及卒中后舌强语蹇,四肢麻木、手足不遂,骨节酸痛,瘫痪痿痹。
【方解】:方中羌活、秦艽、防风、松节、茄根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当归、牛膝、枸杞、鳖甲滋阴养血荣筋,虎骨壮筋健骨,萆薢、蚕沙亦可祛风除湿,利湿浊;全方合用有祛风胜湿,活血强筋之效。
【按语】:主用用于治疗筋骨痠痛,风湿阻络,或中风后四肢不遂。方用防风、羌活、秦艽以祛风湿、合以枸杞,当归、牛膝养血荣筋、虎骨壮健筋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筋骨痠痛伴筋脉拘挛、肢体不利,为其辩证要点。
阴虚有热者禁用。
【同名方】:
《成方切用》史国公药酒,由本方加白术、杜仲、苍耳子构成。功能去风胜湿,活血强筋。主治卒中手足拘挛,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痿痹不仁。
【附方】:
1、 金刚活血酒(《古今名方》)、由金刚莲、甘草、五加皮、当归、川芎、紫草、三棱、苏木、莪术、枳壳、青皮、红毛藤根、见血清、桂枝、大血藤、白酒构成。功能痛经活络,熄风止痛。主治扭、挫伤和风湿痛患者。
2、 雪莲药酒(《古今名方》),由雪莲花、木瓜、党参、桑寄生、芡实、杜仲、当归、黄芪、独活、巴戟天、秦艽、补骨脂、黄柏、香附、五味子、鹿茸构成。功能祛风除湿,养血生精,强身补肾。主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困倦无力,目暗耳鸣,月经不调。
3、 冯了性药酒(《上海市药品标准》),由丁公藤、桂枝、麻黄、白芷、威灵仙、青蒿子、羌活、独活、防己、小茴香、五加皮、当归、川芎、山栀构成。功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骨痛,四肢麻木及劳损腰背疼痛,骨节酸软。
4、 虎骨木瓜酒(《胡庆余汤丸散膏丹全集》),由川芎、虎胫骨、天麻、川牛膝、当归、甘松、川断、桑寄生、红花、玉竹、山栀、木瓜、桑葚子构成。功能祛风除寒,活血定痛。主治筋骨拘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腰膝酸软。
1、 痛风验方(《蒲辅周医疗经验》),由三角风、九节茶、八角风、鸡血藤、黑马草、白通草、花椒根、白酒构成。功能祛风止痛。主治关节疼痛。
2、 木瓜酒(《上海市药品标准》)由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川芎、秦椒、牛膝、、羌活、独活、陈皮、当归、五加皮、木瓜、玉竹、生山栀组成。功能祛风活血、活络止痛。主治筋脉拘挛,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等。
蚕矢汤
【方源】:《霍乱症》
【组成】:晚蚕沙15克,生苡仁12克,大豆黄卷12克,陈木瓜9克,川连9克,制半夏3克,黄芩3克,通草3克,焦山栀4.5克,陈吴萸1克。
【用法】:水煎取汁,徐徐饮服。
【功效】: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腹痛转筋,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
【方解】:本方木瓜化湿调中;蚕沙,并除霍乱转筋;辅以黄芩、栀子、黄莲清热化湿,大豆黄卷化湿而升清,苡仁利湿降浊而舒筋,半夏、吴萸降逆止呕,通草导湿热下行。诸药配伍,湿除热清,清升浊降,使吐泻得愈,转筋得止。
【按语】:本方以吐泻,转筋,腹痛,口渴烦乱,舌苔黄厚而干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肾炎等。若热深者,加石膏、知母;腹痛,脉沉而细者,可加芍药。
黄芩滑石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后下),通草3克,猪苓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苔淡黄而滑,脉缓。
【方解】:方以黄芩清泄湿热;合以猪苓、茯苓皮、滑石、通草清热利湿;白蔻仁、大腹皮理气化湿。诸药配伍,有清热化湿之功。
【按语】:本方以湿温发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舌苔薄黄而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如兼烦躁不宁,可加木通、黄莲;寒热反复或朝凉暮热,加白薇、青蒿、兼暑湿,加鲜藿香、鲜佩兰。
妇人水气,四肢浮肿,心胸痞满,痰毒壅滞,喘息稍急,小便不利,坐卧不安
大戟散
【处方】 大戟1两,前胡1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当归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两(锉),赤茯苓1两,紫苏茎叶3分,汉防己半两,槟榔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妇人水气,四肢浮肿,心胸痞满,痰毒壅滞,喘息稍急,小便不利,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以利为效,未利再服。
【摘录】 《圣惠》卷六十九
水气,脚膝肿满入腹,气喘烦闷,小便不利
大戟散
【处方】 大戟1两半(锉碎,微炒),木通半两(锉),当归半两(锉碎,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水气,脚膝肿满入腹,气喘烦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服后当利;未得快利,夜临卧时再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妇人血分,心腹胀满,手足浮肿,肩背烦疼
大戟散
【处方】 大戟3分,当归3分(锉,微炒),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猪苓3分(去黑皮),赤芍药3分,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妇人血分,心腹胀满,手足浮肿,肩背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九
八正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500克,瞿麦500克,萹蓄500克,滑石500克,山栀子仁500克,甘草500克,大黄500克,木通500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6克,入灯心水煎,去滓,温服,食后,临卧。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湿热下注。症见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少腹急痛,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膀胱湿热下注症,其病机属湿热滞于膀胱。湿热下注,留瘀膀胱,气机郁结,水道不利,故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少腹急满;热盛津伤,故口燥咽干;热迫血妄行,故尿血;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蕴结之象。治宜清热泻火,化水通淋。
本方为治热淋、血淋之常用方。方中萹蓄、瞿麦功专清利湿热,降火通淋,为君药。车前子清肺利膀胱,灯心、木通清心利小便;滑石清热利尿通淋,共为臣药。山栀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去火,二药导湿热从二便而出,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小便淋沥涩痛、小腹胀满,尿道灼热,口燥咽干,舌苔黄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炎等属于湿热证型者。如身热脉数便秘,制大黄应改为生大黄,并加蒲公英、金银花。如出现血尿加旱莲草、小蓟、白茅根。如小腹胀急加台乌药、川楝子。如有结石加金钱草、石苇、海金沙、鸡内金。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对淋证长久,体质虚弱者,以及孕妇,皆不宜使用。
实验研究证实,本方能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毛表达和对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
【附方】:
1、 石苇散(《外台秘要》引《集验方》),即本方去栀子、萹蓄、甘草、大黄、木通,加冬葵子、石苇构成。功能清热化水,排石通淋。主治热淋,石淋,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或尿中夹有砂石。
2、 木通散(《医宗全鉴》),由本方加赤苓、黄芩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同。
五淋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赤茯苓18克,当归15克,生甘草15克,赤芍药60克,栀子6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用6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血淋,尿如豆汁,溺时涩痛,或溲如砂石,脐腹疼痛。
【方解】:方以赤芍药、当归凉血和血,赤茯苓、栀子清热利湿,甘草解毒和中,诸药配伍,有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之功。
【按语】:本方以小便涩痛,尿如豆汁,面色枯黄,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石、肾盂肾炎、肾炎等病症。若血虚较明显,加白芍、阿胶;血尿较显著,加白茅根、小蓟;热象较明显,加紫花地丁、金银花、车前草;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小腹坠胀者,加川楝子、乌药;结石盘踞长久者,加金钱草、石苇、海金沙。
【同名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由本方去当归,加滑石、木通、淡竹叶、茵陈构成。功能清热通淋化湿。主治热淋、血淋。
五苓散
【方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克,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3、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烦渴欲饮,头痛发热,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伤寒论》原书主治的外有表证,内积水湿的主症。泄泻,水肿,小便不利,霍乱吐泻为水湿内停之症。脐下动惊,吐涎沫而头晕,或短气而咳,为次要症状。其病机是水湿内郁。气化不利。外有太阳表证,故头痛发热,脉浮;内停水邪,则水入即吐,即成“水逆症”;内传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布,故烦渴欲饮;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水肿,小便不利;水饮蓄于下,则脐下动悸,上逆则吐涎沫,阻碍清阳则头眩,上凌于肺则为痰饮而咳。湿阻中焦,升降失常,故吐泻复作,而为霍乱;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本方为治疗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之常用方剂。方中重用泽泻肝淡而寒,直达膀胱,淡渗水湿,为君药。臣以茯苓、猪苓增强淡渗利水之功。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又使茯苓以实脾利水;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内动膀胱气化,助茯苓化气利水。
【按语】:本方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苔白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肝硬化所引发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脑积水、尿潴留、耳源性眩晕、脑水肿等属水湿内盛者。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黄莲、黄芩;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并用。
湿热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健康人、正常小鼠和家兔均无利尿功效,但当有代谢障碍时,给予五苓散后利尿作用显著,并能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五苓散可以改善全身状况、缓解由于渗透压上升而尿量减少的状况,能恢复机体对细菌的抑制力。
【附方】:
1、 节菴导赤散(《成方切用》),由本方加甘草、栀子、化湿、入食盐、灯草坚。功能清热利水。主治便秘而渴,热结膀胱。
春泽汤(《证治准绳》),由本方加党参构成。功能温阳益气,利水除饮。主治中气不足,小便不畅。亦治咳而遗尿。
2、 元戎五苓散(《医方集解》),由本方加羌活构成。功能散风胜湿,温阳利尿。主治寒湿身痛,小便不畅。
水气肿满,大小便涩壅
大戟散
【处方】 大戟1两(锉碎,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商陆1两,木通1两(锉),瞿麦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水气肿满,大小便涩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如未通,即良久再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伤寒结胸,已转下不除者
大戟散
【处方】 大戟(炒)1两,甘遂(炒)1两,腻粉半两,硫黄(研)1分,水银(盏子内与硫黄同研作沙子)半两。
【制法】 上为散,再同研匀。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已转下不除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浆水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大戟散
【处方】 大戟、白牵牛(头末)、木香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用法用量】 每用3钱,以猪腰子1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肿不能全去,于腹绕脐涂甘遂细末,饮甘草水,其肿尽去。
【摘录】 《洁古家珍》
四苓散
【方源】:《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方解】:方以白术健脾以扶正治本,合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以祛邪治标。
【按语】:本方以大便溏泄、小便短少,兼有疲乏无力、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心源性水肿、尿潴留、湿疹、天疱疹、疮疡。又可治疗眩晕、视网膜病变。如见疲乏无力较为明显,加党参、生苡仁;兼有寒邪、口淡溲清,加桂枝、附子;便溏日久,加山药、扁豆;湿热下注,尿少而赤,便溏腥臭,舌苔黄腻,加车前子、滑石、或加黄芩、黄柏。
廓清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枳壳6克,厚朴4.5克,大腹皮3~6克,白芥子1.5~2.1克,萝卜干(生捣)3克,茯苓6~9克,泽泻6~9克,陈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消肿,化湿利水。
【主治】:三焦壅滞,胸隔肿胀,气道不清,小水不利,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者。
【方解】:方以厚朴、枳壳、大腹皮疏理三焦气机,使气机行水行;泽泻、茯苓行水利湿,使水行气畅,配陈皮理气燥湿,加强全方行气消肿,化湿利水之功。萝卜子、白芥子消湿除胀。
【按语】:本方以小便不利、肿胀、胸闷气胀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如内热多,小便赤涩者,加木通、山栀;身黄、小便不利,加茵陈;小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气滞胸腹疼痛者,加乌药、香附。
千金鲤鱼汤
【方源】:《千金要方》
【组成】:鲤鱼1尾(约重1千克),白术150克,茯苓120克,芍药90克,当归90克,生姜90克。
【用法】:共研细末,先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汁,煎药,分5次饮服。
【功效】: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水肿。
【方解】:方以鲤鱼益脾利水消肿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当归养血和血以固胎;生姜辛散水气,并去鱼腥,共为佐药。
【按语】:本方以下肢肿胀,妊娠水肿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妊娠水肿,以及羊水过多者。
【同名方】:
1、《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鲤鱼汤,由人参、鲤鱼、茯苓、泽漆、泽泻、甘草、杏仁构成。功能健脾胜湿,宣肺利水。主治水肿之脾虚气壅者,通身手足面目肿。
2、《千金要方》方(2):鲤鱼汤,由桂心、鲤鱼、干姜、葱白、豆豉构成。功能健脾补阳,固表止汗。主治妇人体虚,漏汗不止或盗汗。
3、《太平圣惠方》鲤鱼汤,由鲤鱼、泽泻、赤茯苓、泽漆、桑白皮、紫苏、杏仁构成。功能降逆消肿,健脾宣肺。主治水肿之脾虚气逆者,身面浮肿,上气喘息,小便涩。
砂淋丸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鸡内金30克,生黄芪、知母各24克,生白芍、硼砂各18克,朴硝、硝石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开水送服9克,日服2次。
【功效】:通淋化石。
【主治】:砂淋、石淋。
【方解】:本方可用于治愈泌尿系结石。方中鸡内金、生黄芪、知母益气通淋;白芍、硼砂、朴硝、硝石通淋化石。全方共奏通淋化石之功。
水气,心腹臌胀,喘息,大小便不利
大戟散
【处方】 大戟(锉碎,微炒)半两,甘遂(煨令微黄)半两,续随子半两,牵牛子(微炒)半两,葶苈子(隔纸炒令紫色)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水气,心腹臌胀,喘息,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煎灯心汤调下,空心服。得通利水下为效。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痘疮紫黑色陷,寒战噤牙,戛齿,身黄紫肿
大戟散
【处方】 红芽大戟。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痘疮紫黑色陷,寒战噤牙,戛齿,身黄紫肿。
【用法用量】 此药治戛齿甚妙。或恐有毒性,不敢用,但对证分明,用之不妨。寻常小儿,睡中戛齿者,肾经风热,是惊风入肾,一服即效,后与惊药,更不复作。仍戛齿寒战属肾水,但温脾土,养肺金,以胜复之。
【摘录】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脾元虚惫,水气肿满
大戟散
【处方】 红芽大戟(炒。主脾)1两,甜葶苈(炒。主肺)1两,黑牵牛(半生半熟。主肾)1两,续随子(炒,去壳。主肝)1两,甘遂(炒。主心)1两。
【功能主治】 脾元虚惫,水气肿满。
【用法用量】 观其五脏病证,其病证之药加1两,共2两,并为末。煎灯心汤,五更初服1钱。用药多少,相老少虚实加减。至天明其水下3-5次,其肿即消,却用生葱、姜煮粥止之,隔日服平胃散补贴。如体虚不堪再下者,只用前药面糊为丸,谓之磨化丸,每服20丸,3日1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二引《经验良方》
实脾饮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6克,白术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子6克,腹子6克,白茯苓6克,炮干姜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症。肢体浮肿,半身以下更甚,胸腹胀闷,口不渴,畏寒肢冷,食少身重,尿少便溏,舌淡苔腻,脉沉迟。
【方解】:本方是治疗阳虚水肿的代表方剂。方中干姜温运脾运,运化水湿;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二味同用,扶阳抑阴,温暖脾肾,为君药。臣以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木瓜祛湿利水,醒脾和胃,又可酸收敛阴,防治渗利伤阴;木香行气止痛,调和脾胃;厚朴行气除满,苦温燥湿;大腹子行气利水;草果辛热燥烈,温中燥湿;生姜、大枣益气和胃,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温脾补阳之功偏著,实脾则水治,故名以“实脾”。
【按语】:本方以肢体浮肿,腰以下更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腹水等属阳虚者。若水湿壅盛者,宜重用茯苓,并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大便秘者,可加牵牛;大便溏泻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正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
【同名方】:
1、《证治准绳》实脾散,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香附、砂仁、青皮、丁香、麦芽、神曲、山药、石莲、高良姜、冬瓜仁、薏苡仁、扁豆、肉豆蔻、陈米、甘草构成。功能健脾止泻。主治小儿脾胃虚冷,吐泻不止,乳食不进。
2、《本事方》实脾散、由附子、甘草、炮姜、大腹皮、草果、木瓜构成。功能温阳利水消肿。主治周身浮肿,脾阳不足。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寒除湿。
【主治】:肾著病。身重,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溺,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方解】:方以干姜为主,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辅,淡渗利湿。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益渗湿,寒去湿消,则标本兼治。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力。使以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诸药合用,有祛寒除湿之效,寒湿尽去之效,则冷重自愈。
【按语】:主要用于寒湿所伤的肾著病。方用白术、茯苓健脾胜湿,合以干姜温中散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腰及腰以下冷痒、腰重如缠五千钱、小便自利、口不渴,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冷较剧,可加肉桂、附子;疼痛较剧,加草乌、川乌;兼有腰痠、加补骨脂、杜仲。
萆薢分清饮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益智仁9克,川萆薢9克,石菖蒲9克,乌药9克(一方加茯苓、甘草梢)
【用法】:上锉,每服1.5克,入煎,入盐0.5克,食前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解】:方以萆薢利湿化浊,为主药。辅以菖蒲化浊除湿,并祛膀胱虚寒,以助萆薢分清化浊之力。佐以乌药温肾寒,暖膀胱,治小便频数;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以食盐为使,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可增强利湿分清之功。综合全方,有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之效。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膏淋。方用萆薢利湿,以分清别浊,益智仁温阳以益肾缩尿;补泻同用,标本兼治,通涩并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小便频数,混浊不清,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兼见寒湿带下,加附子、菟丝子、肉桂;脾虚不足,加白术、党参、茯苓、莲子。
凡湿热下注,膏淋、白浊兼见舌苔黄腻,带下黄稠者,忌用。
【同名方】:
1、《医学心语》萆薢分清饮,即本方去乌药、益智仁、加黄柏、茯苓、白术、丹参、莲子心、车前子构成;功能清热胜湿;主治膏淋属于湿热下注,症见小便混浊、淋涩刺痛、舌苔黄腻。
2、《丹溪心法》萆薢分清饮有两方:一方与本方组成同;另一方又有甘草、茯苓二药,成药“萆薢分清丸”多根据后方制成;功效、主治均同本方。
木瓜茱萸汤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木瓜60克,槟榔60克,吴茱萸(炒)30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用12克,水煎服。
【功效】:温散寒湿,行气消胀。
【主治】:脚气肿胀,上冲入腹,困闷,腹胀,喘急。
【方解】:方以木瓜化湿,合以槟榔行气,吴茱萸散寒。三药均为治脚气要药,合用则使寒湿除而肿胀得消。
【按语】:本方以两脚肿胀,兼有困闷,甚至见有气喘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及破伤风等病症。如脚步肿胀较甚,加赤小豆、生苡仁;困闷不适者,加苏叶、陈皮;腹胀较甚,加厚朴、枳壳、大腹皮;湿热内蕴、舌苔黄腻,或小便短赤者加苍术、黄柏;寒湿较甚或上冲出现心悸者,加肉桂、附子。
【附方】:
木瓜丸(《太平圣惠方》),即本方去吴茱萸,加陈皮、人参、桂心、丁香组成。功能温化寒湿,健脾益气。主治湿脚气,上攻心胸,痰逆阻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