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351

心脾热毒,生木舌,肿涩妨闷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犀角屑3分,射干3分,川升麻3分,玄参2分,大青3分,络石3分,木通3分(锉),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心脾热毒,生木舌,肿涩妨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六
骨蒸痃癖,胁下妨闷,肢节疼痛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3分,诃黎勒3分(用皮),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骨蒸痃癖,胁下妨闷,肢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一
热病,胃中热毒,生疱疮如豌豆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黄连1两半(去须),川升麻1两,黄芩3分,漏芦3分,玄参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胃中热毒,生疱疮如豌豆。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清咽汤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升麻9克,玄参9克,射干9克,连翘9克,栀子9克,黄芩9克,石膏30克,当归尾9克,麦门冬9克,生地黄9克,薄荷4.5克,大黄9克,银花9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泻火。
【主治】:疹后热毒上冲,喉哑疼痛,饮水不止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麻疹热毒攻喉,或风热夹肺胃之热上熏咽喉之症。本方配伍由三个特点:一为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占方中药物一半左右,如黄芩、栀子、升麻、连翘等;二为清热药与养阴药同用,使阴伤津亏症状得以改善,如玄参、生地等;三味运用大黄泻下泻热,使热毒从大便而解,有“上病而下取”之意。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咳嗽音哑、咽干口渴、苔黄质红,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临床如见热甚舌红,可加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音哑甚者,加蝉衣、胖大海、桔梗利咽开音。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疫喉浅论》清咽汤,由荆芥穗、防风、桔梗、杏仁、薄荷、生甘草、止咳、鲜浮萍、牛蒡子、前胡、僵蚕、橄榄组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疫喉初起,寒热咳嗽,咽喉肿痛,尚未化脓。
清咽利膈丸
【方源】:《太医院配方》
【组成】:连翘30克,黄芩30克,栀子30克,薄荷30克,防风30克,元参30克,牛蒡子30克,天花粉30克,射干30克,荆芥穗30克,桔梗60克,熟大黄125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清热利咽消肿。
【主治】:咽喉疼痛,腮肿舌干。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热上熏引起的咽喉肿痛之症。方用黄芩、山栀、连翘清热解毒利咽,防风疏风解表,牛蒡子、桔梗、元参疏邪清热利咽,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发热恶风、咽红咽痛、腮肿舌干,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咳嗽有痰,可加前胡、杏仁宣肺止咳化痰;咽部疼痛明显,加板蓝根、蒲公英清利咽喉;高热者,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
时气3日,头痛烦热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秦艽1两(去苗),桂心1两,石膏2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时气3日,头痛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五
阳毒伤寒未解,热在内,恍惚如狂者
大黄散
【别名】 大黄汤
【处方】 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桂心3分,甘草1两(炙微赤,锉),川芒消2两,木通1两(锉),大腹皮1两(锉),桃仁2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未解,热在内,恍惚如狂者。
【用法用量】 大黄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摘录】 《圣惠》卷十一
小儿赤流,热如火
大黄散
【别名】 截毒散
【处方】 川大黄半两(生用),郁金半两,黄药半两,腻粉半两,猪牙皂荚半两(去皮子用)。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赤流,热如火。
【用法用量】 截毒散(《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医方妙选》)。方中黄药,《永乐大典》引《医方妙选》作“黄芍药”,《卫生总微》作“赤芍药”。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一
加减葛根汤
【方源】:《疫痧草》
【组成】:葛根9克,牛蒡子9克,枳壳9克,薄荷3克,豆豉9克,桔梗9克,荆芥9克,防风9克,蝉蜕6克,赤芍12克,甘草3克,连翘12克,栀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主治】:喉痧初起。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风邪热邪引起或肝胆湿热引起的耳、鼻、喉科疾病。方用葛根、荆芥、薄荷等辛凉解表,合以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为其配伍特点。
【按语】:临床应用以耳痛、鼻塞、咽喉疼痛,发热恶寒、急躁易怒、脉弦有力,为其辩证要点。
本方多寒凉之品,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滋阴降火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当归3克,川芎3克,黄柏3克,知母3克,天花粉3克,甘草3克,芍药3.5克,熟地4.5克,玄参6克,桔梗9克,竹沥15克(冲入)。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喉闭热毒等症。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咽喉肿痛。方用四物汤养血,配以黄柏、知母养阴清热,桔梗利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痛、舌红、脉数,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临床如见血热症明显,加丹皮、黄芩、黄莲、山栀、;阴虚明显,加天冬、麦冬、沙参;咽红肿,加金银花、射干、板蓝根、大青叶;口唇齿龈肿胀者,加石膏、牛膝、升麻。
本方仅用于热症,寒症忌用。
【同名方】:(1)《明医杂著》滋阴降火汤,由生地黄、炙甘草、炮姜、熟地黄、知母、天门冬、白芍药、当归、白术、陈皮、黄柏、生姜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阴虚火动,午后发热,睡中盗汗,咳嗽倦怠,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或咯血、吐血、衄血,肌肉消瘦,身热,脉沉数等症。
(2)《增补万病回春》滋阴降火汤,由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白术、陈皮、黄白、知母、炙甘草、生姜、大枣、竹沥、童便、姜汁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动,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口干等症。
(3)《杂病源流犀烛》滋阴降火汤,由白芍、当归、熟地黄、麦门冬、白术、生地、陈皮、知母、黄柏、生姜、大枣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等症。
(4)《医方集解》滋阴降火汤,由知母、黄柏、当归、生地黄、芍药、川芎、芎䓖、玄参组成;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有火。
鼻舒适
【方源】:广州中药三厂
【组成】:苍耳子、旱莲草、防风、胆南星等。
【用法】:提取有效成分,并加扑尔敏等药混合制片,裹糖衣。每次4~5片,日服3次,饭后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功效】:清热消炎,祛风通窍。
【主治】:慢性鼻炎引起的喷嚏,鼻塞、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
【方解】:方中苍耳子、防风可清肝热,祛风通窍;配以胆南星化痰通窍。本方亦为中西药混合制剂,临床表明,本方对过敏性鼻炎疗效较好。
膀胱实热,腹胁胀满,小便不利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芩3分,赤茯苓3分,冬葵子1两,紫苏茎叶3分,槟榔2分,瞿麦1两,木通2分(锉),白茅根3分(锉)。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膀胱实热,腹胁胀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七
产后恶血内攻,腹内(疒丂)痛不可忍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微炒),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桂心1两,生干地黄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当归3分(锉,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产后恶血内攻,腹内(疒丂)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酒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
小儿周岁至3岁壮热
大黄散
【处方】 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柴胡3分(去苗),川升麻3分,黄芩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3分,栀子仁3分,石膏1两半,知母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周岁至3岁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青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二
辛夷散
【方源】:《济生方》
【组成】: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羌活、白芷、木通、炙甘草、防风各等份。
【用法】:研细末。每服6克,食后清茶调服。现代用法为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通窍,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肺气不宣症。症见鼻塞流涕,或气息不通,不闻香臭,舌淡、苔白、脉浮。
【方解】:方中辛夷、细辛为祛风通窍之良药;配以升麻、藁本、羌活等可散寒除湿。临床上可用本方治疗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疾病具有上述证候者。
【按语】:本方性偏温燥,对于外感风热及气阴不足者均不宜使用。
【附方】:辛夷散(《名家方选》),辛夷、大黄、川芎、甘草各6克,荆芥、防风各9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次3次,温酒送下。现多用水煎服。功能;清热祛风,通窍止痛。用于治疗毒气上攻头部。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