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潇湘无限意
◇郑山明
在炎炎酷暑中,细读田日曰的散文集《潇水涟漪》,宛如清风拂面,暑气顿消。
虽是散文,主题却很集中,主要描写潇水河沿岸作者家乡的风物人情、沧桑世事,努力挖掘这方山水的历史沿革、人物踪迹和荣枯兴替,彰显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在字里行间抒发作者浓浓的乡愁情怀。
很多人都爱家乡、写家乡,但大多停留在抽象或朦胧的状态中,类似于一种朴素而遥远的情愫,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田日曰则不然,他花很多的精力来了解家乡的历史、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美好、那些家乡独有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宝贵财富。所以,他笔下的桑梓故土,便有了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鲜活,作者浓重的家乡情结才得以自然而然地沛然释放。
田日曰本名何田昌。他把生长地道县和工作的地方双牌都视为家乡,都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去展现两地的特色和魅力。这两处地域彼此接壤,清深如许的潇水纵贯而过。河水润泽两岸民生的同时,也孕育或吸引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流。田昌君根据一些细微的线索,以考据般的严谨态度,对他们鲜为人知的踪迹乃至思想的嬗变做了认真的考究,既丰富了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又赋予自己的家乡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秦朝时期隐居淡岩的周贞实游过的“承平洞”,到柳宗元、黄庭坚、周敦颐、何绍基、徐霞客等在双牌和道县的行踪,作者抽丝剥蚕般娓娓道来,证据翔实,思路清楚,令人信服。生动的文字、丰沛的情感,让这些枯燥的考究富于诗意和感染力。
作者在记述那些与家乡名胜相关的故事传说时,更是情深义重,感人至深。塔山婆婆茶、何仙姑的传说、良村青荷、红军渡,一个个当地独有的故事传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人生梦想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触角渗入社会每个角落、很多蕴含真善美的故事正在慢慢湮没的时候,田昌君用手中之笔复活这些故事的生命,让其重新焕发敦化民风、矫正时弊的人性光辉,彰显其人文价值,其作用就不是单单从文学的角度能够厘定清楚的了。我们在阅读这些篇目时,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这方水土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内心也会经受一次次灵魂的锤炼和洗礼。
“乡愁絮语”一辑虽然篇幅最短,却最为感人。田昌君用蘸满真情的笔,从地名、村名、菜名切题,将富于农耕文化的过往和纯朴真挚的亲情,如拉家常般絮絮展开,一幅幅生动温情的画卷,引领读者穿越到那已经远逝的田园生活中,倾听那糖榨屋低沉的回响,品味那甜到心坎里的味道;让奶奶亲手做的酸咸菜给简单的生活增添韵味,结识那位像“铁夹车”一样勤劳朴实的老父亲。是啊,对于一个热爱乡土的人来说,每一样农具,每一种家酿的味道,都会和某个人、某件事紧紧相连,乡愁就是寄托在这些外人看似平凡简单甚至破旧的事物上。看得出,田昌君对老家诸多美好的远逝,心里装满了浓浓的留恋,对远行的长辈保留着无法割舍的思恋。岁月流逝,很多东西都无法挽留,田昌君将这些美好的事物留存在文字里,无论村名如何改变,行政村区划如何变更,那些意蕴深厚的乡村文化终将得到保存和传承。
厚重温情的过往并不是作者的全部。在这本集子里,田昌君对当下的生活特别是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给予了倾情赞颂。桐子坳的紫色和金黄色,新冠疫情期间田野里亮丽芳香的油菜花,那泛着绿波一路向北的潇水河,上梧江那些从老街迁居新屋的老手艺人安恬的生活,都让读者体验到眼下的魅力,体现与时俱进的家乡和乡亲的日子正在悄然发生令人欣慰的变化。
我在县里工作时便与田昌君相识了。他为人豪爽热情,喜欢结交朋友,对个人的际遇和周边的人事,都抱乐观豁达的态度,总是用满腔热情去拥抱生活!
热爱生活是这本散文集的魅力。作者眼中的生活,是系统的、完整的,包括它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包括它显性的和隐性的东西。身心行走,解读物语。那些很多人过目即忘的,那些被时间的浪花冲刷到旮旯处的,那些被物欲的雾霾遮蔽的,只要是符合良知良德的,都被作者发现、抒写和赞美。曾经喧嚣繁华的生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作者思想之网的过滤,诉诸笔端已是平和、优雅、冲淡。细细品读这一篇篇散文,感觉之敏锐、笔触之细腻、描写之生动,都体现出作者用心生活、用心阅世、用心写作的特质,也让阅读这些文章成为一种愉悦,一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