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关键在家长不“开小灶”

丁慎毅

2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其中,“小学作业不出校门”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网友认为,就算“小学作业不出校门”,肯定有家长布置的作业在家等着学生。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要求“小学作业不出校门”,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如今,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在各地都有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完全可以在校内做完作业。

但还要看到,2018年发布的减负措施在不少学校并没有落实到位。就像一些家长所说,每一科老师把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到半个小时左右,所有科目加起来,孩子还是要做到11点,老师们的积极性则来自于“唯成绩”这一考核指挥棒。

一些家长认为,即使政府用最严厉的手段让社会培训班销声匿迹,还有线上培训机构可以利用。在这种形势的倒逼下,一开始为“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叫好的家长,慢慢感到不好了,隔壁老王的孙子一周去三次培训班,对门小赵的儿子天天在家上网课,这不是要咱们命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提高学习成绩之间的矛盾主要来自于家长育人观念的矛盾。家长也希望自家孩子全面发展,但与成绩不好的学生相比,高考成绩好的学生生活质量好的概率更大。

当然,补课的学生并不一定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定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科学教育规律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彻底解决高考指挥棒的问题,家长的观念就很难彻底改变。只要家长观念还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改革的努力就可能事倍功半。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让更多的家长自觉转变观念,或许是当务之急。

(作者丁慎毅,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