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飞的大走鹃,凭啥能和蛇叫板?
大走鹃,听名字就知道个头不小、地面活动,它的英文名更直接,就叫“路上的跑者(road runner)”。
对于动物们而言,跑要么为了猎食,要么为了逃命,大走鹃的跑属于前者,而且它们要是跑起来,速度之快让猎物们猝不及防,就连蛇也不例外。
作为杜鹃科的一员,大走鹃是北美最大的杜鹃鸟,体长大约50厘米到60厘米,重量半斤到一斤。
对大走鹃来说,“跑起来”是小事一桩,毕竟腿部肌肉异常发达,但是“飞起来”却不太容易,它们只能爬上距离地面不太高的树杈,随后滑翔落地,整个过程超不过10秒,更别提连续的高远距离飞行了。
之所以不能飞,是由于大走鹃没有龙骨突,胸肌、翼肌力量弱,就算扇动翅膀,也达不到飞翔的目的,不仅飞行时长和高度受限,起飞还得靠奔跑加速给力。
鸟不能飞,听起来好像是个劣势,但当那些不会飞的鸟把奔跑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时,劣势也就不存在了,比如时速70公里的鸵鸟和鸸鹋、时速50公里的鹤鸵,以及时速25公里的大走鹃。
大走鹃的猎物大多都在地面活动,因此单凭速度,大走鹃就能够让自己吃饱吃好。
但是在挑选猎物时,大走鹃会遵循两个标准,第一,要是活着的,大走鹃一般情况下不吃腐肉,它们的食物构成中10%为花、果、种子等,其余90%都是新鲜肉。
第二,不能太大,大走鹃之大是相对于其他鸟类而言的,它们不过也就1斤多,所以猎物要能方便食用,蟋蟀、蝗虫、甲虫、蝎子、蜈蚣、蜘蛛是最佳选择,小鸟和蛇偶尔食之。
面对好捕捉的猎物,比如昆虫、小爬行动物、啮齿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大走鹃使用的是突袭战术,它们先漫无目的的游荡,发现目标后悄悄地尾随,然后突然开始冲刺,利用自己的速度完成打击,在大走鹃尖喙的用力叼啄和精准出击下,猎物大多难逃此劫了。
如果第一轮猛击没能奏效,猎物踉跄逃离的过程中,要么再经受一轮打击,要么被大走鹃叼住甩向岩石或地面,最终无力反抗。
面对难以对付的蛇,大走鹃一般不会轻举妄动,而是一对儿鸟协同合作。一只鸟负责分散蛇的注意力,另一只则进行偷袭。
负责诱敌的大走鹃会扇动翅膀,使它们看起来更大,更有威胁,并在蛇出击时,灵敏迅捷地跳跃躲避,蛇根本咬不住大走鹃;负责攻击的大走鹃则先对蛇的长度和速度进行预判,随后瞄准蛇的要害,叼住它们的头部,用力甩向地面,力量之大足以让蛇的脊椎断裂。
当然,挑战蛇称得上风险与美味并存,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小命不保,就算战胜对手吃到了蛇,能量消耗也未免有些大,所以大走鹃只是偶尔吃蛇,而且会选择体长40厘米以内的小蛇。
这是因为大走鹃的爪子起不到撕扯作用,它们吃蛇只能分段吞食,消化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大走鹃经常叼着半截蛇或者半截蜥蜴到处跑的原因。
大走鹃在其栖息地地位特殊,它们一方面能够捕食农业害虫,深得农民欢心;另一方面,
大走鹃的爪子很特别,每个爪子都有前后对生的两个脚趾,X型脚印能够很好地隐藏它们的踪迹,人们由此认为大走鹃有躲避恶灵之力量。
因此,虽然大走鹃善跑不善飞,如今数量却依旧可观。对别的鸟来说,鸟生就是“天高任鸟飞”,而大走鹃的鸟生则是用双脚把路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