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 | 做不到看见孩子,缺的是感同身受
“看见孩子”,这是我们常说的四个字。每一次提起或是看到都在鞭策、提醒着我,不能总用成人的思维、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和要求孩子。
上周六,冬至。我在厨房和面,盘馅儿,忙的不亦乐乎,心里盘算着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包饺子、擀面皮儿的场景。又想起上次一个个包的只有皮儿没有馅儿,下锅里全成了乱炖,一家人都围在锅边争相看着自己的“战利品”变成菜汤,瞬间捧腹大笑,我不禁笑出声。
突然听见娃的屋里一声吼,心里“咯噔”一下:妈呀,这是又开始了吗?每周末的战争准时爆发。
我放下手里的活儿,打开卧室门,眼前一片狼籍。门口放着个敞开的住校用的行李箱,以至于我只能把门打开一半,探了半个身子进去。打开的衣柜门、打开的窗户,还有只穿了秋衣的娃坐在窗户下……一下子就明白了。
没等我说话呢,娃爸开始控诉:”你看看,你看看!啥时候回来屋里都没有利索过,今天更过分,干脆门儿都进不来了!“
“行李箱放地上不说,还打开瘫着,衣柜门也不关!我还没问他咋回事,他还有理了,说一会儿还得收拾,干脆不关了。你说说这是啥理由,还不是懒?”
“窗户开着,就坐在窗户下边,冷暖不自知,还能干啥?你的鼻炎我看是不想好了是吧?”
我理解娃爸,我知道他是关心,我明白他的心疼、无奈,我也明白他的一丝不苟,明白他既焦急又关心的心情。再看娃,低着头,弓着背,一言不发。我看了他一眼,他看了我一眼。嗬~这俩人都等着我主持公道呢!
我走过去挽着老公的胳膊:“你是看到窗户打开了,他穿的薄,担心他着凉生病吧?”“是呀!啥时候才能照顾自己呀?
我把衣柜门关上,行李箱收拾起来:“是呀,你是在替他担心。我明白。”
我听到一声长叹。我继续说:”亲爱的,燃气费没了,帮我去物业交一下,不然一会儿没的用了。“
娃爸乖乖的去交燃气费。关上门的一刹那,我看到娃在流泪,又想强忍着。我坐下来,把手搭到他的肩上,感受着他因伤心微微颤抖的身体。
我说:“你觉得很委屈?”
“……”
“爸爸说得确实不好听”
“……”
依然没有回应,可是身体已经不再颤抖,我知道他在听。
“他在关心你,却用了错误的方式。”
“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收拾,天天屋里堆的跟垃圾场一样!他都没看我今天早上就在收拾,就是没收拾完而已!天天说我啥都不会,啥都不行,从来都不看看我都干了啥!”他突然又激动起来。
“是啊!我看到了,你早上把柜子里的东西都归置到新书桌和书柜里了。”
他在哭,我陪着他不再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稍微平静了些:“妈,你出去吧,我自己静一静,一会儿就好了。”
我有些意犹未尽,还想说些什么,体谅他的话,安慰的话……可我也知道,青春期的娃更需要空间,什么道理不懂呢?适时介入,更需要适时退出。
我们时常劝解自己:没有他的经历,又怎会知道他的想法?放在孩子身上依然适用,我们不曾经历他们的感受,不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提的要求、批评和指责能给他带来什么,甚至不曾意识到明明想表达关心,但说出口的全是指责。
什么时候学会感同身受,就会有慈悲之心,不止对孩子,对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