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历史科普系列十——有四百年辉煌历史的邺城,为何会被焚毁?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10、有四百年辉煌历史的邺城,为何会被焚毁?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在古代,我国北方有一座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邺城。
历史上的邺城,曾先后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多个朝代的首都,对早先的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座举世瞩目的大都市,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呢?历史上,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屡经战火,却又获得了重生。只有邺城,完全失去了存在感。这究竟怎么回事?
邺城遗址
1
漳河畔的邺城
在今天的太行山腹地,有一条河流分开了河北、河南两省,这条河便是漳河。当年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邺城,便在漳河北岸的临漳县附近。
东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为了巩固霸业,在漳河边修筑了邺城。到春秋战国之交,此地为魏文侯所控制。
当时,魏文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南),派鼎鼎大名的西门豹去治邺。西门豹在邺,整饬吏治、劝课农桑,使这座边境城市一下子繁荣起来。
西门豹祠碑
战国后期,邺曾一度归属赵国,并更名为“宁新中”。到秦设郡县之后,改“宁新中”为安阳县——这也是“安阳”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魏郡,治邺。终两汉之世,邺城一直是河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东汉末三国初,邺城迎来了一位大人物——曹操。
影视剧里的曹操
2
从曹魏到北齐,逐步走向辉煌
如果说,西门豹是第一个让邺城闻名于世的名人的话,那曹操便是赋予邺城灵魂的人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都邺城。这座邺城(即邺北城),经过曹操的大规模改建,逐渐走向辉煌。在曹丕称帝之后,邺城作为陪都,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曹魏邺城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而邺城却先后作过后赵、冉魏、前燕的都城。在这期间,后赵石虎曾对邺城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使邺城呈现出比曹魏邺城更辉煌的景象。
邺城考古发掘现场
到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东魏丞相高欢,自洛阳迁都邺城,并修造了邺南城,从此,便形成了南北两城并存的局面。当时的邺城,无论城市面积还是人口的规模,都超过了长安,成为中国北方与洛阳相媲美的大都市。
高欢营建的邺城,其后为北齐政权用作都城。这座邺城(主要是邺南城),专门突出封建帝都的威严礼仪,同时兼顾经济生活实用的需要,分别建设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对后来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以及日本早期都城藤原京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邺城的辉煌十分短暂,所有的一切,在不久后戛然而止。
出土的北齐邺城佛教造像
3
邺城古都,付之一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赟病逝,年仅8岁的宇文衍即位。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北周出现了权力真空。近臣刘昉、郑译矫诏,拥立杨坚为大丞相,辅佐朝政。上台后,杨坚充分展现了治国理政的能力,广施仁政,革新法令,厉行节约,深受底层百姓的拥护,同时,以赵王宇文招嫁女的名义,召集北周的宗室藩王入京,借此监视保皇派,削弱其实力。完成这些部署后,杨坚仍对一个人心存忌惮。
与杨坚的经历颇为类似,尉迟迥同样是个官二代。尉迟迥,字薄居罗,山西大同人,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早年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平定蜀地,官升大都督。北周初立,尉迟迥受封柱国大将军,进爵蜀公。杨坚上位时,尉迟迥担任总管,经营相州多年。
公元572年,北齐、北周和陈对立地图 (标黑处为 邺城 所在)
杨坚和尉迟迥两人都是朝中的实力派大佬,不过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杨坚大权独揽,收买人心,打击宗室,有自己的小九九,尉迟迥是坚定的保皇派,对杨坚的野心洞若观火。双方确认了一下眼神,互相拉黑。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杨坚抢先出手了。他以会葬的名义,命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前往相州,征调尉迟迥入京。同时,命郧公韦孝宽前往相州,接替尉迟迥的职位。杨坚的高明之处在于如果尉迟迥奉诏,就能釜底抽薪,成功排雷。万一有变,杨坚也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出师有名。
相州地处中原腹地,下辖六郡。当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治所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一线都市,分为南北两城。南城修建于东魏初年,较北城大。北城始建于曹魏时期,城内修有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
北周官制简表
六月,尉迟迥以赵王宇文招小儿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公开起兵,所属各州群起响应,叛军人数多达数十万。七月,荥州、申州、东楚州、东潼州等地纷纷倒戈,支持尉迟迥的叛乱。尉迟迥又北联突厥,南下陈朝,以江淮为代价,争取外援的支持。
局势仍在持续恶化。七月二十五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携所属七州叛周降陈。八月七日,益州总管王谦也加入了叛乱行列。荆、襄、豫境内的诸蛮“焚烧村落,攻略郡县”。一时间,北周境内烽烟四起,动荡不安,杨坚面临上台之后最大的危机。
面对乱局,杨坚沉着应对。六月十日,任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攻伐尉迟迥。六月二十六日,任梁睿率军进攻王谦。七月十六日,任杨素统兵攻击荥州。七月二十五日,任王谊领兵讨伐司马消难。同时,任命韦世康为绛州总管,保障关中安全。
北周武士俑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稳定局势的关键在于迅速平息尉迟迥的叛乱。八月,韦孝宽统率二十万,行军至怀县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尉迟迥部将纥豆陵惠抢先占据永桥,而且永桥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众将请战攻城。韦孝宽不以为然,他认为首战必胜,而且击败了尉迟迥,永桥自然克复。
韦孝宽遂引军驻扎武陟。杨坚又派高颎前往一线,协助韦孝宽。尉迟惇率军十万,驻守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连营二十余里,与韦孝宽隔沁水相峙。高颎在沁水搭建浮桥,尉迟惇在上游放纵火船,试图焚烧浮桥,高颎对此早有防备,命士兵用上尖下宽、前高后低的“土狗”筑成土坝,保护浮桥。
尉迟惇领兵稍退,计划等韦孝宽渡河时,半渡而击。没想到韦孝宽挥军齐进,行动迅捷。渡河之后,高颎又命人纵火焚桥。士兵见退路已绝,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叛军难以抵挡,全军溃散,尉迟惇单骑逃脱。
高颎(541年—607年)
韦孝宽率军直趋邺城,打算趁尉迟迥新败,援军未到,拿下邺城。尉迟迥料敌于先,在邺城南郊的野马岗埋伏三千精兵,企图偷袭韦孝宽。然而,伏兵被韦孝宽部将宇文忻发现,他率五百轻骑将其团灭。尉迟迥又在南郊草桥结阵阻击,又被宇文忻击败。
八月十七日,在万余名头戴绿巾、身穿锦袄的“黄龙兵”簇拥下,尉迟迥披坚持锐,坐镇邺城南郊。尉迟惇、尉迟祐兄弟集结了十二万人马。尉迟迥的弟弟、青州总管尉迟勤带领三千骑兵参战,还有五万步兵正在增援途中。
双方激战,尉迟迥的士兵作战悍勇,士气高昂,韦孝宽初战失利,被迫后退。此时,数万邺城百姓,吃瓜围观,筑起人墙。宇文忻见状,大呼:“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于是,箭射百姓,众人失措,推搡践踏,秩序混乱。宇文忻又高呼:“贼败矣!”韦孝宽军心复振,乘乱反击,尉迟迥大败,退入邺城。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韦孝宽围攻邺城,李询、贺娄子干等人率先登城。城破之际,尉迟迥大骂杨坚后,在城楼自杀身亡,属下士兵皆被坑杀。尉迟勤、尉迟惇与尉迟祐东逃青州,被大将郭衍俘获。历时68天的叛乱,就此平息。二个月后,各地的叛乱相继遭到镇压。司马消难南投陈朝,王谦、宇文胄等叛将被斩杀,北周的局势趋于平稳。
为了防止尉迟迥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杨坚下令将邺城、魏郡、相州的大部分百姓,南迁至安阳,焚毁邺城,将邺城改名为灵芝。同时,大力扶持安阳的发展。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邺城原址筑小城,设邺县。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邺县改名临漳,名传至今。可以说,安阳取代了邺城的地位,临漳拿到了邺城的地皮。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虽然很多保皇派加入了这次叛乱,不过经过宣帝的暴政,北周已经失去了普通官僚和广大民众的支持。杨坚掌握朝政、平息叛乱后,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加入军队,稀释了鲜卑族的权力,改朝换代成为大势所趋。
王夫之认为:“宇文阐称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杨氏虽逼,阐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赵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杨坚尽管专权,当时并没有失德之处,而尉迟迥并没有以静帝名义起兵,而是以宇文招小儿子作为话事人,这让很多中间派倒向了杨坚,这正是他失策之处。
隋唐大运河
邺城成为尉迟迥败亡的殡葬品,只剩断壁残垣。原本邺城还有重建的机会,只是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远离运河的邺城错失重建的机遇。一座历经1200余年的城市,彻底从华北消失了。
邺城博物馆
4
漳河改道,分隔两省
在北齐邺城被焚毁的几个月后,杨坚代周建隋,是为隋文帝。隋朝在原邺地设相州,治安阳。从此,历史上的邺城已经名存实亡,而地方性的中心,则由临漳一带,移到今天的安阳附近。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下诏,废邺而建邺镇。自此,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邺城”,寿终正寝。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邺城与安阳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恐怕对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都会觉得惊讶。
临漳县七子湖
今天,河北、河南两省之间,隔着一条漳河,安阳属于河南,临漳则属于河北邯郸。当年的邺城,就在临漳县附近,怎么会和漳河南岸的安阳扯上关系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漳河改道了。
漳河
历史上,漳河河道在山丘地区一直无变化,东出丰乐镇和讲武城后,常于平原地带泛滥改道。但在清代以前,漳河长期流经古邺城,出邺城之后再转向东北。
南宋时期,黄河发生夺淮入海的事件,曾经流经河北的黄河发生了变道,邺城失去了原有的战略价值,重建变得遥遥无期。
明末清初,漳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今天的河道。而这条漳河,不仅将临漳、安阳一分为二,还分隔了河北、河南两个省。普通人绝难相信,分属两省的临漳、安阳,在古代竟然会同属邺城管辖……
漳河上的桥,桥两边分属河南、河北
5
邺城:一半在河北一半在河南
在漳河改道之前,邺城、安阳同在漳河南岸,两地互动频繁。
许多人只知道,殷墟位于今天的安阳,却不知安阳这座城市,与古代的邺城联系紧密。
2009年12月27日,安阳举行了西高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一时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成为社会及媒体关注的热点。新发现的墓,到底是否为曹操的高陵,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曹操墓考古发掘现场
关于曹操高陵的真假,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但是,曹操高陵在安阳境内这一点,却能让我们捕捉到安阳与邺城之间的联系。
当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都邺城。曹操死后,葬在邺城郊外,即今天安阳北至临漳县一带。
一条漳河,因为向南改道,将临漳、安阳分隔开来,也因此,让许多关注过邺城的人产生了疑惑:那座曾经的大都市——邺城,究竟去了哪里?
邺城铜雀台遗址
其实,在杨坚焚毁邺城之后,邺城的书籍、资料、文物,都随着邺城居民迁到了安阳,可以说,安阳在一定程度上是邺城的继承者。只不过,因为今天的安阳在河南,邺城遗址(河北邯郸临漳县附近)在河北,所以才引起了诸多误会。
北齐邺城复原图
但很遗憾,杨坚的那一把火,将邺城一千多年的苦心经营,付之一炬。这座曾与长安、洛阳并驾齐驱的城市,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