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国人大都选择外出旅游。一时间,名山大川、森林绿地,草原牧场,就连城市的公园也是人满为患。我和妻子不愿花这个“冤枉钱”(其实我们真是没钱),更不想去凑热闹(不是不想凑是没机会凑)。于是决定骑上电动车,开启一次环保低碳的乡村免费旅游。这也挺好,咱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俗话说“谋后而定”,其实我心中早有目标。寻找“白马古城”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今天我就向着心中的圣地——白马古城出发。
在去往白马墙的途中,我与王景言老师取得了联系。王景言老师是我在圈里“结交”的文友,家就住在白马墙村。他从乡镇文化站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一直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他主持编辑了《白马古今》一书,称得上是滑县古白马城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也许这次“白马”之行能得到王老师当面教诲。但事情很不凑巧,王老师今天要陪孙子回道口参加辅导班。王老师听到我要去白马墙的消息,坚决要回来陪我参观。可我实在是不忍心年逾花甲的王景言老师往返颠簸。便婉言谢绝了他回家给我当向导的想法。王景言老师很细心,为此事他专门给村委打电话做了精心安排。
一路绿荫如画,春风卅里不如你。小刀电动车就是好(有点做广告的嫌疑,呵呵)有电肯定比没电能跑。经过一个小时的骑行,到达留固镇。首先我们在留固北尖庄拜谒汲偃墓,接下来到南尖庄拜谒汲黯墓,然后一路向北,穿快速通道,过留古庄茔(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得名),前往白马墙村。
白马古城遗址位于滑县留古镇东北三里白马墙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这里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研究权威郭沫若在考证甲骨文合集编号36828卜辞“在曹贞,王步于淲水而亡災”。这里的 “曹”即后来卫戴公“庐于曹”之曹,即漕邑。这说明早在殷商时期被称为“漕邑”的白马城就已经存在,并且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
西周初期,周公封同母弟康叔于卫。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在位。北方的狄人进攻卫国。当时卫国军民怨恨懿公好鹤,不理朝政。士兵阵前倒戈,军队溃败,狄人攻陷朝歌。卫懿公被杀死。公子申率卫国遗民730人向东渡过黄河。在齐国、宋国的援助下,迁都于曹(卫邑,今滑县旧县城东二十余里白马墙),史称“卫戴公庐于曹”。一年后卫戴公病死。他的弟弟毁即立,史称“卫文公”。《诗经·定之方中》云:'升彼虚矣,以望楚丘。’楚丘即今八里营乡东之卫王殿,距今之白马城遗址白马墙近二十里。这里的“升彼虚矣,以望楚丘。”就是指卫文公在齐国、宋国帮助下,从漕邑迁都于楚丘这件事。
秦朝置白马县,县治在白马城,即卫之曹邑(今滑县白马墙村)。白马墙村经过西周、东周600多年,由卫之漕邑演变为秦汉之白马城。
魏曹丕黄初中,封其弟曹彪为白马王,建白马国,都于白马城。北魏初,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亦随州徙治于滑台城,故城遂废。《滑县志》云:“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诚,避讳将“白马城”改为“白马墙”。今滑县东三十里有村曰白马墙,俗称白马乡,乃沿袭旧名。或云白马城之废址。”郦道元曰:"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废白马县。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之久。
白马墙,是海内外白马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也是全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白马移民自秦至宋,历经数次。规模最大是在北宋时期,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其所率领的数万将士留居岭南,定居繁衍。目前生活在广西及迁居港澳、东南亚的“白马移民”有300多万人,他们的家谱上记载着“祖籍山东白马县”。“山东”在古代作为一个地理区域,指崤山或太行山以东。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则是在清朝以后才出现的。1996年广西南宁寻根访祖代表团经过反复求索,最终确认其祖籍即滑县白马墙村,圆了数百万白马移民近千年来的寻根夙愿。初夏,上午十点的光景,太阳精神头十足,人们只好蜷缩在阴凉处暂避锋芒。我在导航的“帮助”下,直接找到白马墙村委会。令我感动的是村两委成员毛学守和付仪华已在村室等候我多时。没有等我说明来意,毛学守便说:“您是郑老师吧,王景言老师已打电话做了安排,您先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去村里转转。”我心里想着十一点半前结束考察,这样可以避免过分叨扰主人。于是我就催着两位立刻动身。五月的太阳热情四溢地照在行人的身上,然而比太阳更热情的是白马墙村两委的同志。又是帮我的电车充电,又是给我拿饮料。我们首先来到“白马城遗址”,这是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边就是元君庙,只见庙宇嵯峨,碑石林立,庙内遍植松柏,缭绕的香烟让人顿感神秘和肃穆。元君庙的东边深达十数米的大坑引起了我的注意。毛守学告诉我,这是村里修路取土挖掘的。在挖坑取土时,发现了此处的墓群。经上级文物部门初步鉴定为汉代墓葬群,并要求村里作了回填。我很好奇,决定下去看看。正在这时,守学告诉我:“柳书记来了。”我回头望时,只见一位五十多岁模样的大姐,已英姿飒爽地站到了我的面前。“有点事,来晚了”。相互握手的刹那,我能感觉出这位村女支部书记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担当。我们沿着一条坡道下到了坑底。踏着脚下丛生的杂草,拨开枝丫交错荆棘,步履蹒跚向上攀爬。展现在面前是一个顶部呈拱形的古墓葬,大块青砖发券,这显然是墓道。此墓葬离地面的深度大约两米左右。柳书记还将其它几处回填的古墓葬位置指给大家看。并吩咐村两委的同志麦收过后,专门修一条通往这里的道路,以便参观。柳书记还进一步谈到了深挖白马文化的设想:修建白马广场、开挖人工湖、还原曹真算卦台。我们边走边谈,不觉步出汉墓坑。眼前一面旗帜迎风招展,上写“白马少年”四个字。旗帜很应景,让人感觉很亲切。只是疑惑是谁设计了“如此感人”的画面。这时迎面走来一支队伍,为首的是一位身着白衬衣,风度翩翩的中年人。就在谋面的一刹那,我和他几乎同时喊出了彼此的名字。这种心与心的碰撞,来自于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化的痴迷。感谢白马古城让我和程守胜老师有了这次邂逅。
程守胜老师是安阳市作协会员,在滑县文化圈内以才华出众称。“白马少年”是留古镇第一初级中学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程守胜老师带领下,趁着五一长假到这里研学旅游。这让我感叹程老师的人文情怀,更喜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程老师把我介绍给他的学生,孩子们都很兴奋,纷纷和我合影留念。我生平第一次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一起在柳玉珍书记的带领下,来到村西北一座小桥傍。这是村里的一条排水渠。柳书记指着明显高于地面的土埂,说:“由此向南向西就是古城墙遗址。”在我们脚下这个地方,有一年夏天突降暴雨。积水将这里冲出一个直径一米多的洞,全村的水都往里流,七八个小时竟然没有灌满。人们怀疑这地下有秘密。在村民的要求下,村支部、村委会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2002年白马城遗址被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29日至5月5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马墙对白马故城进行了部分勘探。在村偏北方向发现了古城墙夯土层。古城轮廓清晰明显,此处遗址属历史上“白马城”旧址。城墙及城门等相对保存完整,遗址内涵丰富,沿续时间较长。目前,村里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住在城墙内。由此向西有一个村子叫沙窝。据历史考证,该村所在的位置是古城的西北角。是当年处决罪犯的地方,所以又叫杀窝。后来人们忌讳“杀”字,就把村名改成了沙窝。我们沿着古城墙遗址向南二百多米,在街中的一个电线杆处,柳书记谈起了当年电业部门给村里架线通电的往事。那年电业部门挖坑栽线杆,结果挖在了古城墙上。地下一米坚硬无比,挖了两三天总算是挖好了,结果因为破坏了古城墙,被文物部门罚了不少款。这附近的几户村民,上个世纪打井取水,井打到三四米深的时候,便塌陷下去。村民怀疑这地方是当年白马王曹彪的藏兵洞。接近中午时分,白马古城的考察接近尾声。柳书记赠给我和程老师每人一本王景言老师主编的《白马古今》,并诚挚的邀请我和程老师留下来共进午餐。程老师因为学生先走了一步。我经不住柳书记的再三挽留,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午饭后,我辞别了柳书记和村两委的其它同志,踏上了返程之路。我非常感谢这次“白马古城之行”村两委的全程陪同。元君庙的古朴,汉墓群的深邃,古城墙遗址的神秘,白马文化园规划的美好前景,都让我深深感到白马墙村两委对于白马古城遗址文化挖掘的热情,让我感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未来可期,白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定会大有希望。白马古城沐浴几千年风雨,历经过血雨腥风、沧海桑田,曾经为都,为县,为镇,而今为村,其结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如今“白马移民”已经成为和“洪同大槐树移民”齐名的寻根文化。“白马”早已成为滑县人的精神图腾。热爱文史是一种情怀,保护历史是一种责任,开发历史是一种担当。相信不久的将来,白马墙村能够打造成天下“白马人”的寻根圣地,滑县人幽思怀古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