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核桃

老家的核桃熟了。今天回家,刚好赶上打核桃。

核桃树是父亲十四五年前栽的,屋子后面两棵,屋子右边靠路两棵。栽的时候才只小拇指一般细的小树苗,选了一片空旷处栽下来,那么瘦小,抵人磕膝盖那么点高,显出孤零零惹人怜惜的模样。跟三米外新栽的棕榈相比,看上去简直弱不禁风。

总以为岁月无痕,核桃树却从未辜负。现在四棵核桃树都已经树干粗壮,高达10多米,比家里的房屋楼顶高出许多。树冠广阔,撑起了一大片直径六七米大范围的阴凉,靠外的树枝,已经直直地伸到了大路上空,来往超高车辆常常被扫了脖子,打了核桃就须赶快剪去。那棵棕榈树,现在已经长到了四米多高,却被核桃树欺负的不成样子:核桃树的一个枝桠,刚好成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叉型,死死地卡住棕榈的脖颈,勒得它几乎要喘不过气来,原本笔直粗壮的树身扭曲着侧斜了。

两棵核桃树临近的枝叶相互错综交杂,看上去就像手挽手亲密絮语的小姐妹俩那般亲热。阴凉覆盖了屋后那片菜地的天空,形成了一铺连接起来的巨伞,密密严严的罩着。

“墙挡风,树遮光。”树荫下就成了一片有凉风有细碎阳光跳跃的乘凉闲话的佳处。

父亲在树下放置了石几石凳,邻家大婶大妈大伯哥弟们,常常在午饭后或者黄昏里,围坐在那里话家常,桌子上满满的是核桃、葡萄、猕猴桃、苹果。——老家的水果一年四季是不断线儿的。小孩子在旁边绕着跑,捉迷藏,追逐嬉闹,脆声嘶喊,蛮有情趣。

核桃其实已经打过两次了。但,核桃树,你只要抄起家伙去打,总有不小的收获。装满一袋子一篮子,那一点都不足为奇。

午后两三点钟的日光有点曝,但不比盛夏那么灼热。我们又抄起竹竿,童心未泯地去打核桃。

核桃树树身光滑,树型高大齐伟,到了一定高度,才见枝桠虬健纵横。小时候,爷爷奶奶住的老屋子前面沟坎下长着一棵近15米高的核桃树,三米高处才有树枝斜出来。

打核桃的时候,爷爷奶奶搬了小板凳儿坐在沟坎上笑眯眯地看,我负责爬树盘在枝桠间用竹竿敲打。

任你核桃树身树皮多么光滑,我只往手心吐口唾沫,双手搓一下,然后往起一个小跳,双腿紧紧地缠住树身,两只胳膊搂住树身,手脚协同发力一拱,三两个长身,便轻巧地窜到了树枝上,然后骑在粗枝上回身跟大家显摆,爷爷奶奶常常夸赞我的身形机灵。——回想起来,现在的瑜伽教练,也未必有我儿时的那般好身手!

核桃树枝干粗大硬朗,我把自己紧紧地贴在树枝上,两条腿死死地盘笼着;手里是三米多长的竹竿,——干透瘦硬,便于在浓枝密叶间回转抽打。

核桃树叶都是椭圆型,阔大丰厚,挤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藏住很多核桃。总有那些调皮的核桃隐身在密叶里或者枝桠间,所以,下面就有人从不同方位跟我发出指令:“这边这边,那一片叶子背后。”“那边那边,那根树枝后面,使劲儿打一下就可以了。”“头顶上,戳一下……”我一杆子过去,就有核桃哗哗啦啦地掉下来,在草丛里翻滚。

树上打核桃的时候,树下面是不能站人的,大家都站在周围,脚边放着竹篮子准备捡拾,——他们开始都是扬着头指挥,他们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

等到我像孙悟空坐在树枝上歇息的时候,就有一瓶加了蜂蜜的热水递上来,我惬意地靠在树干上享受,其他人赶忙在树下急急地捡拾打下来的核桃。

今天再操起竹竿打核桃,树是爬不上去了。还好,家里备了一根小孩儿胳膊那么粗,10多米长的竹竿,我就站在树下敲打。

那竹竿粗得满把攥不过来,需要两只手反向用力擎着。树上剩余的核桃,都是在很高很远或者躲在很难出手的逼仄缝隙里,那长长的竹竿,被我晃晃悠悠举起来的时候,很难用上力气。急得表妹奔过来帮忙,一杆过去,唰唰啦啦几个核桃落下来。

核桃已经熟到恰好的时节了:滚落的核桃,掉到水泥路面上,厚厚的绿皮啪的炸裂开来,土黄色的核桃像出壳的小鸟,在路面上扑棱一下子飞出老远,钻进草丛里墙根儿堆砌的柴禾间或者散落的砖头石块儿缝隙里。

邻家一个小丫头,五六岁的模样,扎两个小羊角辫儿,漂亮的白裙子都穿成黑裙子了,一说话小嘴儿利索得让人特爱。她跟着奶奶来串门,看到我们打核桃,马上蹦着跳着赶过来,高兴的跟前跟后忙活,小嘴絮絮叨叨地跟你讲着让你忍不住要笑的话语,就像山涧的溪水汩汩流淌一样,脆生生的,叮铃铃的悦耳。

“头顶正上方树叶后面有四个。”有人喊,她也指挥我。

我踮起脚尖儿,把竹竿直直的端起来向上猛怼过去,一棵核桃端端正正地落下来,我未及躲闪,核桃端端正正地砸在我的额头上,绿皮开裂,核桃像个淘气的小顽童,咧开身子调皮地向远处跳去。

突兀的击打之下,有绿皮的垫衬,不那么疼,但我的大脑嗡的一下彻底蒙圈,额头在强刺激之下做出条件反射,眼泪不争气地唰地流了下来。我忙把竹竿放下,靠在墙头,手掌捂着额头缓神儿。小丫头看着我的囧样儿,乐得拍着手蹦着高儿发笑。其他人也笑得捂住肚子,指点着笑我“不经常干农活,反应慢了”,然后转过身去墙角里找核桃……

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打核桃的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捡到的核桃装满了一大竹笼,我试着提一下,很沉,里面装满的不只是核桃,还有劳动的快乐,满满的收获,连同三十多年前有趣的记忆。

故乡不曾老,童趣一直在。

(作者简介:陈启, 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个人今日头条“西安陈启老师”,个人微博号“正能量的西安陈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