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关于冥想的三次对谈,到底什么是冥想?

第一次对谈: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

冥想就是这个空间的了结,以及自我的止息。

没有念头的觉知是最奇特的现象,这样的觉知是更敏锐的,它不只用到头脑,还用到所有的感官。这样的觉知不是智力四分五裂的觉知,也不是情绪。

冥想的行动就是如如不动,冥想就是全知,冥想就是与无限神交。

冥想中存在着至乐,但不能与欲乐混淆。这份至乐带给你的眼睛,头脑和心一份纯真的品质,是一种无法度量的境界。

我们的心智想要在狭小的空间中找到自由,冥想就是这个狭小空间的结束,冥想的行动就是替这个狭小的空间带来秩序。

冥想也是寂静,那个心智无法触及的广大空间的寂静,思想无法染指的巨大空间的寂静。

冥想是最非凡的事,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就像一个盲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光鲜色彩,还有各种光影移动的世界。

冥想会让你感觉活在一个与万物一体的巨大空间里。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那不是爱一个人或许多人之类的爱。它像人人都可以喝的瓶中水,不论那瓶子是金的,还是陶瓷的,它都是饮之不尽的。因为冥想的状态之中有彻底的祥和,它充满着秩序,美与强烈的能量。

这样的冥想无法从别人那里学来,你必须一开始就一无所知,然后从那份纯真移向另一份纯真。你必须先从彼岸开始,而不是一直关心此岸或如何游到彼岸。即使不会游泳,你也要投入水中。

冥想的美就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去,结局是什么。

冥想非常简单,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

它逃开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复杂,太陈腐,太以时间做基础。

其实冥想只是觉知罢了!

你只有在寂静的夜里或安静的清晨独自冥想,因为你必须是真正的孤独,也是完全独立自主,不追随任何的信仰系统,修行方法,咒语,不依从某个念头,不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铸造某个思想。

只有当心智解脱了思想,这份孤独才会出现。

而且孤独只有在当下才出现,在那属于自己的寂静中,所有的沟通都停止了,其中不再有观察者和他的焦虑,愚蠢的欲望与烦恼。

只有在安静的孤寂中,冥想才会变成那无法形容的东西,然后冥想就是永恒的活动。

只有在彻底的自由中,至乐才存在。

至乐中那份奇特的喜悦是没有动机的,你不可能追寻到它。

它一旦出现,如果你心智的品质够高,就会持续下去------它是超越时间的,没有理由的。

冥想不是控制身体和思想,也不是观察出息和入息。你的身体必须安静,健康和放松,知觉的敏感度必须加以磨砺和维持,心智的妄念,波动和思索必须停止。

冥想能替混乱带来新的秩序。

这种秩序来自一个不被念头填满的心,当思想安静下来的时候,空性就会出现,那边是秩序。

第二次对谈:

内心的开花结果

我们都在追求狭窄的具有安全感的空间,以致生命快结束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从没有真正开花结果的机会。

我们大部分的人几乎从未开花结果,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使我们变得愚笨和僵死。我们的内心从未得到深刻的滋养。

如果我们内心一直都不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就会一直活在日常琐事中,到了50,60或80岁的时候就死了。

这便是一般人所过的生活。

“开花结果”是指成长,像地上的花朵没有任何阻碍的成长。

内心的开花结果是一种深刻而又流畅的感觉,而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从未活在这份深刻而又流畅的感觉中。

当他们年长时,鲜有几人是真正感到快乐的!

如果你不能开花结果,你就被困在这个世界,还有可能毁灭别人。

所以,人活着这一生,成长,成熟和开花结果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只在身体上,同时更是在内心深处。

开花结果,意味着不要按照你的好恶来看你的内外世界,而是没有任何扭曲地看到真相。

第三次对谈:

和自己对谈

当人处于嫉妒时,爱就无法存在了,当执著出现时,爱同样也无法存在。

执著之中充满着恐惧,嫉妒和焦虑,那是一种倚赖的感觉。我们是想通过执著来逃避内心那份巨大的孤立感。

其实,我们不用逃避,只是看着它就好了。

等它告诉我答案,看着孤独自己揭露它自己。

如果我们逃避,恐慌,抗拒,它就无法揭露自己了。

我们就只能永远活在逃避的痛苦之中!

同样,思想也可以发现自己是有限的。

当它发现自己是有限的,它就不会再抗拒或矛盾,它会说:“我是局限”。

这个发现不能来自外在。

因为不是由外面强加的发现,所以不会有冲突,它只是很单纯地发现了自己的局限。

爱之中是没有执著的;如果由执著就不是爱了。放下执著和非爱,障碍就去除了。

放下所有的非爱,爱就出现了。

我不要去问爱是什么。我不需要在后面追赶它。

如果我在后面追赶他,它就不是爱了,而是回报了。

因此我已经放下,我已经止息了非爱,在那小心谨慎的探索中,没有任何的扭曲,没有任何的幻觉,于是爱就出现了。

(0)

相关推荐

  • 全然关注不同于专心,关注才会让内心安静|克里希那穆提谈冥想与人生

    今天推荐一篇克里希那穆提谈冥想的内容-- ▾ 我不知道 你有没有 探究过「关注」这个问题 它和专心没有任何关系 专心意味着抗拒 想法漂移了 你试图控制它 为了把它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情上 于是就有了抗拒 ...

  • 困住我们的从来都是自己

    最近事情较多,有些烦躁,对美食变得无欲无求,睡眠里也长不出琥珀色的翅膀来. 生活里从来不会缺少的就是这些烦躁的琐碎,无论从哪一方,都有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生出许多细碎的烦恼来.也许是感情小摩擦,也 ...

  • 《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爱的五次对谈,那爱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对谈: 专注的爱 冥想是爱的开花结果,能彻底转化人类的疯狂. 只有"彻底放下"才能让我们学会转变, 因为彻底放下蕴藏着排除万难的巨大力量. 就像死亡的本身就是重生一样! 如果 ...

  • 《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自由的八次对谈,到底什么是自由?

    第一次对谈: 此岸即彼岸 如果心智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不再问"彼岸"或"此岸"的问题,如果它停止摸索与寻求,并且处在完全空掉的状态,那么彼岸的解脱就出现了. 实 ...

  • 克里希那穆提:爱最大的误解就是“只要你属于我,我就爱你”

    夫妻之间真的有爱吗?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那份爱其实包含了性的快感以及有人为你烧饭带小孩的快感.你依赖她,她献给你她的身体.情绪和鼓励之类的安全感及幸福感. 结果好景不常,她厌倦了,她跟他人跑了,她遗弃 ...

  • 克里希那穆提:到底什么是爱?

     01 社会.宗教定义的"爱"并不是爱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愈追求安全感,愈会招致不安全的感觉. 有没有任何人际关系使你感到安全过? 我们大家都渴望 ...

  • 《生命之书》——克里希那穆提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 ...

  • 克里希那穆提传

    <克里希那穆提传>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 ...

  •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任务是培养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  引言  "华德福的课程设计,其本质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健康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人文类(文史地哲)帮助他们向内看自己:自然科学类(数理化生)帮助他们向外看 ...

  • 克里希那穆提:正确的谋生之道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 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1895年生于印度,1925年悟道.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 ...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

    文章节选自<成为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 著 司哲 译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但我们是真正在生活吗?当存在着恐惧,当我们的整个人生都被训练着去模仿,去复制,人生还值得一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