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丨招股书读后感

一、为何不上A

(一)首先餐饮公司,收入几乎全来自个人,收入真实性没法获得有效外部证据,只有靠企业内控完善,说白了就是靠企业自觉。

(二)其次采购端,海底捞的关联交易很大,且呈现上升趋势

单位:亿元

由关联方颐海集团提供独特定制配方、零售产品以及即食火锅产品;

向关联方红火台购买软件技术;

向关联方扎鲁特旗购买羔羊肉;

前述关联交易各年均在20%左右,且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收入端和成本端的金额的真实性、公允性在A股都很难解释清楚。

二、现金流(为何此时上市)

我们翻看海底捞前几年的收入,均维持在40-50亿左右,而在2016年开始,增速明显,这与其新开门店的数量有关,2016年新增30家,2017年新增97家,计划2018年新增120家,如此迅速扩张,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通过2017年现金流可以看出,一年的开店投资12.43亿,一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亿,一年的投资基本花掉了一年的经营现金流,老店收入增长难以保持,新店开店收入不会那么快上来,很快就会导致现金流短缺,当前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1%,因此上市是海底捞开始大规模扩张的比较好的选择。

三、毛利率

吃一次火锅,它能赚多少。了解一下:

上表列示了一个餐饮企业的主要成本,食材和员工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租金和水电,剔除这些常见成本后,毛利就出来了,相当于2017年,你在海底捞花100块,它就赚23块,这么看来并不算多。

三、海底捞的收入地域分布(明显的体现了饮食习惯)

(一)国际收入分布

它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中国,海外也有门店,但微乎其微。火锅这种富有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品类,国外注定很难火。来看一下业务地域构成,也就一目了然了:

上表看完,结果意料之中,然而大家难免好奇,为什么海底捞在香港布局的那么晚?

小编料想,两个原因,香港人的口味比较清淡,不能吃辣;其次是香港的租金太贵了。此外,可以看出,新加坡和台湾人民吃辣指数也在高速增长,很有潜力。

别看海外收入低,人均消费可不低,卖的比内陆贵得多:

从上表,内陆人均消费逐年上升,至2017年,一线城市最高,已接近100。再看内陆以外,人均远高于内陆,当然顾客肯定少得多,体验应该比内陆好,随着内陆以外门店数的增加,人均消费也有所下降。

(二)再来看国内收入分布

可见,一线城市近两年,增长势头并不是很猛,甚至呈现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才是业绩增长的主力军,单二线城市就占了收入总额的一半。

一线城市之所以没成为主力军,小编以为,一线城市也就那么几个,北上广深,没有偏好吃辣的城市,虽然有大量外地人群,但这些人早已被本地化,忙碌的生活节奏,导致很少有空去三五成群吃个火锅,边吃边聊一个晚上,因为第二天还得起早赶公交上班,此外,一线城市人群更注重饮食健康,火锅只有好久没吃,才会吃一次。而二线城市人群就大不同了,更注重生活,节奏也相对缓和,相比三线城市,也更有钱,海底捞毕竟不便宜。

来看这几年内陆门店数量情况:

一线城市近两年,仅增加了15家,而二线城市增加49家,三线及以下增加51家,由此可见,海底捞未来的业务扩张重心仍然是放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然而,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并不多,为何海底捞不大力扩张一线城市?

看其门店分布,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以及广东,而其大本营四川,仅有5家,这又是何考虑?

如果想避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和火锅集中地四川,那么其增长空间还能有多少?

五、最后分分钟打脸的招股书食品卫生披露。

让我们回忆一下海底捞上次的厨房间老鼠横行视频,再比较一下海底捞招股书中对于食品安全的义正言辞:

如果这“无出其右”的检查和仔细,产生的是老鼠横行的效果,那么中国的火锅店是不是都该老鼠满天飞了?

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性文章,敬请留言讨论

好文推荐

小米丨金融负债

阅读招股书,了解你熟悉的小米

中年联想

资产证券化(ABS)通俗理解

CPA教材研习—反向购买简单理解

IPO企业中介费用会计处理全面总结

上一篇

应收票据审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