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设计与人生哲理的交与织!

人这一辈子,总会有高潮低谷,追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付出的不一定就有回报,你要学会面对,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很喜欢一句话:

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人活一世,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睿智的过程,生命,就是一场修行。

人活着,能看透世间百味,却未必能看透自己,懂得人生浮沉,却未必能做到不惊不扰,知道有舍才有得,却难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人活着不必攀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色彩,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也是风景,不能站成大树,就做一颗小草,轻拥阳光,坦然面对风雨,在浮华与喧嚣中,安然自得。

所以你不必纠结,要懂得知足,人,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情生病。

人活着不过两种姿态,拿起,放下,提起三斤重,放下二两轻,所以有些事不必太执着,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没用。有时候,你紧抓不放,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争不抢,微笑豁达,命运反而会偏袒你。人这一辈子,要交几个好朋友,在困难的时候可以相互帮扶,在平凡的日子里相互陪伴,要善待爱你的人,因为下辈子不一定再遇见。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东西,或大或小,或人或物,亦或一些事情。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美好会记着,不好的更会记得。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快乐,是因为自己记得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感觉快乐的人,不是没有记忆,而是选择性记忆。其实,记忆本身于人,是一种馈赠。心胸宽广的人,用它来记录人生的美好,慰藉自己;狭隘计较的人,却用来怨怼恩仇,惩罚自己。人活这一世,谁能不遇到委屈,又有谁能不经历艰难;人生怎能无缺憾,生命怎会无过错。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缠绕在心上,耿耿于怀,那么生活必然一片沉重颓然。有限的生命,谁都不易,何苦那般为难自己?与其将那些繁杂琐事纠结于心,不如看淡,看轻。

生活的真谛就在于宽恕与忘记。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相信没有谁有意伤害,只不过难言苦衷与无奈。宽恕别人,也是善待了自己;忘记那些不值得铭记的东西,生活的垃圾尚且需要我们及时清理,情感与心情的垃圾,也无需抱残守缺。心若明朗,生活处处皆暖阳。

伦理道德心理:中国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做人”的过程。而西方则是一个“做事”的过程.但东西方对于社会化这一概念还是趋于一致的。即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西方差异是大的,中国人把“做人”看做一辈子的头等大事,“人”做不成便不可做事。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北宋邵雍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这说明中国人一直将“做人”视为做社会人的传统源远流长,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伦理道德特点的生层次根源之一。

和”的心理:受《易经》太极思维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喜欢求和的心理,喜欢在群体里追求和谐,宁可牺牲个人利益,尤其表现在国际交往关系中,表现出不愿意出格、得罪任何人,愿意做好人,做和谐的人。所以表现出苟合、懦弱无能的特点。

双重性格: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大我”,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是有积极价值的.要求我们遵从一个积极的、道德的、向上的准则来对人对事。另一方面忽略小我,贬低自我的价值,压抑独立性,导致中国人缺少独立思维,缺少创造性,缺少批判性,主张服从权威而缺少自主性。这是束缚中国人发展,首先中国人受“礼”束缚。其次,中国人怕彰显,怕出格,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压抑的心理气质。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两张皮.中国人自古就是双重人格。这就是说,中国人喜欢生活个群体之中,这个群体就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是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切围绕“我”的思想而动,想张扬却不敢,一切以和谐关系为本位,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有相通之处。

官本位心理:重视世俗生活中的地位,有严重的攀比心理和官本位心理。有崇拜权威和名人的心理,有盲目跟随而不思进取的堕落和人格扭曲。论资排辈,而不讲原则。

死爱面子:追求表面上的和谐、完美,宁可吃亏而维持一种失败的交往状态。人情心理:许多人不尊重积极奋斗的人,希望通过送礼拉拢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这都是中国人特殊的文化心理。

一辈子走走停停,你要过得了鲜衣努马,也能经得住花落尘香,能走好平湖秋月,也能走得了山川风雨,经得起尘世冷暖,也能看淡生命荣枯。

人这一辈子,有彷徨有疏离,有错过有伤害,有阻碍有无奈。

可总会有幸福为你等待,总有温暖为你停留,总有一个人跋山深水为你而来,总有一处风景因你而美丽,你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

人这一辈子,再争,也争不过自己,人生是一场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终有一天,你会活到走路不急于抵达,付出不急于回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杯盏里盛的都是曼妙的光阴。

“ 设计是无休止的Ctrl+Z和该死的Deadlines! 可有些时候,它是无聊生活中随机的小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