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如何克服社交恐惧?三个方法,让你从此变得更强大

你是一个“社交恐惧”的内向者吗?

作为曾经的“社交恐惧”的内向者,我以前每一次出去跟别人见面,我的内心就开始上演各种各样的内心戏。

我会担心:我要怎么跟他们相处呢?用高冷的姿态,还是适当搞怪一点呢?万一表现得不好怎么办?

别人好像都混得很不错,我跟他们说话,会不会因为说的没有他们这么见识广博,而被他们取笑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也很棒,我要聊些什么才让他们觉得我不比他们差呢?

这样的内心戏,一旦我要跟别人见面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在我脑海中播放起来。

内向的人,为什么一般都会活得比较累?因为这种内心戏,会对自己造成“能量的内耗”。而这种内耗,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说,外向的人跟别人打交道后会感到累,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去应对社交上的问题,那么内向的人,跟别人打交道,就会活得双倍的劳累。

他们不仅要付出精力去应对社交上的问题,还要付出精力,去应对自己内心的问题。而很多时候,这种所谓“内心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基于他们某种“虚幻的标准”,而形成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的主导下,为了避免让自己想太多而感到太累,他们就会越来越抗拒社交,越来越远离人群,最终形成了社交恐惧的死循环。

那怎么办?完全不社交吗?

面对面社交的必要性

在如今一个人人都有一部手机的年代,社交好像变得方便跟直接。

但事实上,这种网络上的社交方式,除了方便跟直接之外,并不会给我们带来过多的好处。相反,却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焦虑感和空虚感。

当你刷小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个养眼的美女在自己眼前“摇来摇去”,你会痛恨自己为什么无法认识到她们;看到一个身材前凸后翘的美女在做瑜伽,你会感叹她们的男朋友是有福可以享受的人。

可是反观你自己呢?什么都没有!然后你就会因此感到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空虚。

因为这些美女,并不是通过手机上就得到认识到的,需要我们走到现实生活当中,与对方产生连接,才有可能认识到她们。

问题是,如果你是一个社交恐惧的人,又没有办法认识到她们,只能继续沉浸在手机上的幻想当中,这不仅不会让你觉得快乐,只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幸。

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陷入到一种负面情绪的循环当中,无法逃离出来。

《村落效应》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苏珊·平克(Susan Pinker)指出:“面对面的接触会释放出一系列神经递质,就像疫苗一样,这种物质能够一直保护我们,以调节我们对压力和焦虑的反应。”

也就是说,当我们与别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时,从长远来看,这种社交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适应压力因素。

同时研究也表明,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大脑。社交激励和社交接触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记忆和更容易回想事情,并保护大脑免受神经衰退性疾病的侵害。

而且,这种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还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多巴胺,这种物质能够“杀死”体内的疼痛感,从而增强我们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

当一个人缺少社交的经历时,这种多巴胺的物质就只能从其他渠道去获得,诸如看电视剧、刷小视频、浏览网上各种有用没用的资讯等这些短期内就能够获得的刺激。

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懒于投入时间去追逐长期的目标。反正刷小视频、看直播都能够跟美女留言互动,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上街去跟别人打交道呢?

最终,这些人的能力就会逐渐下降。越是宅着自己,就越是变得颓废。

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是不能社交,还是不愿意社交?

很多内向的朋友,觉得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所以就懒得跟别人社交。

问题是,你是不愿意跟别人社交,才主动选择一个人生活,还是不能跟别人社交,才被动选择一个人生活?

千万不要混淆这两者。前者有社交的能力,只是在生活习惯上,更偏向一个人独处而已。而后者,就缺乏社交能力,却不得不一个人孤僻地生活着。

而很多人,就把自己没有能力社交,却说成了自己不愿意社交。可是让你去社交的时候,你能够应对得了与别人聊天、交流的场面吗?

如果你不能的话,就不要骗自己了,接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的真实样子。是的,你就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

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会有“社交恐惧”这种东西存在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内向者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一种结果。

对于某些内向者来说,在他们的大脑会存在一种思维模式,就是“预期标准”: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以这个“预期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行为。

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他们的预期标准可能是那种侃侃而谈、自信大方、走路带风、被所有人喜欢的样子。可是现实中的他们,却又做不到这样,于是这种“认知偏差”,就会导致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法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他们会不断在心理纠结:我刚才说错话了吗?之前打招呼的那个行为,有没有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呢?我是不是不说话会更好?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是根据自身的思想和性格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要这些言行举止,符合社交的礼仪和准则,我们就不会去思考到底用右手跟你打招呼,还是用左手跟你握手。

然而,对于内向的社交恐惧者来说,由于他们对于社交的礼仪和准则缺乏足够的把握,同时内心又存在着一个很高的预期标准。

这就导致他们每一次跟别人相处的时候,都去思考这样做好不好,那么说对不对,对自己的言行投入大量的注意力,造成自身能量的消耗,最终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变得不够自然,很刻意。

于是就陷入一个负面循环:我有一个预期标准:被所有人喜欢——想去达到这个标准——但又达不到,只能留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尽量不出错——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继续追逐那个预期标准——消耗大量能量。

连普通的社交都这么刻意和想得这么多,长期下来,当然会让自己觉得很累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三个建议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没必要时时刻刻都要走出去跟别人打交道,毕竟低质量的社交,倒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但是人类进化成群体性的社交动物,我们也最好不要让自己完全远离社交,只需要找到一个折中的方式就行,例如我们可以做一些“轻度社交”的做事。

其他时间,我们留给自己独处,利用独处的时间,提升自己,完成相应的工作。而在休息天,或者放假的时候,就跟家人、爱人、朋友见面,一起聚聚会、聊聊天;计划到不同的地方去游玩,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等。

在这个情况下,社交恐惧者就可以针对性地改变自己,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跟外界的事物产生连接。

我的建议是:

1,正视自己的缺点;

社交恐惧的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但通常都会为自己的缺点找了很多借口。例如把“我没有能力社交”美化为“我不想社交。”

然后这个“理想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最后只能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其实,正视当前的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是改变社交恐惧的一个大前提。至于那个“理想的自己”,并不是一种虚幻的状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体现。

如果你缺乏相应的能力,再理想的自己,都不是真实的。与其让那个虚幻的“理想的自己”被现实打脸,倒不如痛下决心,一步一步改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口才不好,就花时间去锻炼自己的口才;能力不强,就刻意锻炼自己的能力。专注于现在,让自己一步一脚印,把那个“理想的自己”真正转化为现实的自己。

这是第一步。

2,每天获得一点点的成长;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真实,我们必须都要经历成长的过程。那成长是什么呢?就是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哪里进步了?

如果昨天的你,遇到朋友都不敢开口打招呼,那么今天的你,主动上前开口跟朋友打招呼,这就是成长了。

成长不是说迈出太大的步伐,每天改变一点点,前进一点点,积累下来就可以让我们获得质的改变。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目标,而你又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问问自己:我今天需要做些什么事情,需要什么样的行动,才能够获得这个结果呢?

每天付出一点点,你自然就能够获得改变。

3,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积极的心锚;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心锚效应”,指的是人的某种情绪与行为和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连接,从而构建出条件反射的行为。

这个心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个体对于蛇及其相似物,所构建出来的消极心锚。

社交恐惧的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获得这种消极的心锚,所以就导致他们越来越害怕社交,越来越抗拒社交。

其实,只要你能够给自己构建出积极的心锚,让自己的社交跟一些开心、正面的事情联系起来,你自然就能够降低社交的焦虑感和抗拒感了。

试着记住每次社交,你从中都得到哪些积极的结果?聚会的快乐?聊天的愉悦?还是跟美女相处时的兴奋?

不断积累积极的心锚,成为一种好的思维习惯,自然而然,你就能够克服社交恐惧,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