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掷人于丈外的真传秘诀

【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解曰】有人说,“太极拳是不输拳”,这是完全可能的,太极拳的技击战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真正做到了沾连粘随,当然是不会输的,但既能不输,还要赢人,能赢人还要赢得高级,轻松地掷人于丈外从来是各家武术所共同追求的高级境界,这就要认真研习擎引松放四字秘诀了。

擎引松放四字秘诀,出自李亦畬《撒放密诀》,从标题可知,是把对方“撒放”出去的秘诀,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是谓身法是学太极拳入门的关键,用意是长期修炼的重点,神明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故欲练成掷人于丈外的撒放功夫,就必须从技击的第二境界即以法打人起步,待严格的身法上身后,身法也是意,沾连粘随和擎引松放也都是意,“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故曰擎引松放秘在由法而意。

有关擎引松放的具体解释,李永康老师有《擎引松放解》一篇,讲解甚详,读之不难领悟其中精妙:“擎者轻也,着手轻灵,接定彼劲,使彼如被轻轻提起。引者因也,因敌变化,气敛入骨,劲由内换,使彼之来力为我蓄劲。松者空也,腹内松静,松而非松,使彼力落空。放者方也,外圆内方,粘走于一点,变化于万端,腰脚认准彼之劲根。是皆用意打人,而非手也,打非所挨之处,故有招之使来,不得不来之机;挥之使去,不得不去之势”。

二、掷人于丈外的功夫秘在何处

【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解曰】“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学太极拳既能沉稳,必求轻灵,当对方打来,用什么着都没有关系,不要用力顶抗,也不要闪避,挨何处意要用在何处,用意轻轻地接定对方的来劲,使对方处于背势,而其力为我所借。技击中的着是千变万化的,人们常说“千着会不如一着熟”,而太极拳讲的是“着熟不如懂劲”,能懂劲则无着不破,无坚不摧,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当接定对方的来劲后,就要往自己的身前引,使对方的来劲成为自己的蓄劲,自己不用力而能产生远远超过对方的力量。很多人是往身旁引,这样虽能引开对方的来劲,打不到自己身上,但也借不到对方的力量,并失去进攻之机,故欲借力打人,就必须往自己身前引。而要把对方的来劲引到自己身前,成为自己的蓄劲,关键就在于这个敛字,只有以意运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才可以做得到的。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学太极拳的人人讲放松,而许多人认为不用力就是放松,这当然也没错,但不用力却不能无力,尤其是不能失去中正之位,这里的“勿使屈”三字要仔细揣摩,松开我劲是以立身中正安舒,得机得势为前提的,勿使屈即放松后掤劲不丢,达到松空的境界,气势圆满,无有缺陷,这样才能制人而不为人制。而其中的静字,也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心念专一,提起全副精神,意在人先,用意无微不到。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端的,较早见于宋代晏殊《凤衔杯》词:“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处里,觉尖新”。又,宋代柳永《征部乐》词:“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再如,宋代晏几道《六幺令》词:“还是南云少,锦字无端的”。端的,有确实、到底、究竟、始末、底细、凭准等义,这里指确实能够把对方掷于丈外的精确所在,对方的劲根、重心。而认端的的不是手臂,而是腰脚,是用己之劲根制彼之劲根,其妙全在周身一家的整劲,尤其是这个“认”字更为精妙,心知而后身知,只有懂劲后腰脚才能认得端的。

三、为什么很少有人见到掷人于丈外的功夫

【原文】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解曰】自此秘诀传世以来,世人皆知太极拳是掷人于丈外的真功夫,但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见到这样的功夫,这是为什么呢?原文早已讲得非常清楚:“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

“脚手不随者不能”,要做到擎引松放,掷人于丈外,首先自己要做到上下相随,武林中有句话:“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而太极拳打手就要求更高,手臂与对方沾连粘随,腿脚也必须对方沾连粘随,乃能做到擎引松放。许多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也没少推手,甚至还有人专练推手,不学拳架,但都是只在胳膊上用功夫,脚上离的很远,步法是大弓大马,双重,当然不能打对方打出去了。

“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手脚不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身法,或身法不精,缺乏周身一家的整劲,还有的人只练站桩,不学走架,或用练单势代替走架,在打手时只要一动,特别是一动步身法就散了,当然也都不可能做到手脚相随了。

“精神不团聚者不能”,精神,出自《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指的是天地万物的灵气。而这里的精神,指的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如《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太极拳是以意打人的功夫,擎引松放都是意,而不是形,不是着,但练意首先要有严格的身法,没有身法则意无所用,而身法熟练后也是意,意练到一定阶段就要练气归神,精神团聚,即身心意、精气神合而为一,虚实分明,开合有致,虚则气势腾挪,实则精神贯注。

“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此秘诀最简单而又最深奥,最概括而又最具体,如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已经把掷人于丈外的秘密讲到家了,是以学功夫是很容易的,把功夫练到身上也不难,明师也不难遇到,而难就难在转变观念上。

有位武术名人学过多种实战武术,学太极拳也有多年,尤其渴望掷人于丈外的功夫,到处寻师访友,听说有人善此功夫而欲比试,答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你比我高得多,就不用比了”。后在街头相遇仍作此答,这位武术名人不由分说,从侧后方冲上来就打,而刚一接触就被击出丈外,一连三次都是如此,连问“用什么着打的”?“我根本没动,更没用什么着,是你自己配合太主动了,我还没动你就往外跳……”许多人学了一辈子太极拳,观念还停留在以着打人的阶段,而擎引松放是由法而意,明师想教的和他想要的不是一个东西,武术中并不存在什么绝招,故“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