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组CP,用好“药对”事半功倍

中医用药的精髓在于配伍,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人们习惯把两种药物合用能起到增强疗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与原来药物不相同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称为“药对”。本文介绍临床中常用的10组药对,让我们看一下这些中药CP如何发挥功用。

1.黄芪+当归

黄芪和当归的组方叫做当归补血汤。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充实生血之源;当归养血活血,使气旺血生,补而不滞。两者配伍有补气生血的功效,临床上各种贫血、病后体虚属于血虚气弱的都可以使用,日常可按5:1的比例煮水代茶饮用。

2.三七+丹参

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证,如便血、咳血、月经崩漏、跌打肿痛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既能养血,又能活血,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各种瘀血引起的疼痛,如心绞痛、痛经、脘腹胁痛等。两药并用,能增强活血止血止痛的功效,目前常被合用于治疗心绞痛、中风、动脉硬化等疾病。

3.麝香+苏合香

麝香辛温,气味极香,走窜之性极强,是开窍醒神复苏的佳品,且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苏合香作用与麝香相似而力量稍逊,但更擅长于温通,与麝香配伍,古代常用于治疗中风、痰湿闭阻气机引起的晕厥,代表方剂为苏合香丸;现代经改良后为成药麝香保心丸,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4.大黄+芒硝

大黄、芒硝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大承气汤。大黄泻下通便,荡涤肠胃积滞,苦寒清热泻火,消除致病之根,但大黄泻下攻积之力强,而软化大便之力欠佳,故配合芒硝软坚润燥而通便。两药合用,一攻一软,是治疗肠胃有热引起便秘的代表药对。

5.桑叶+菊花

桑叶与菊花伍用,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桑菊饮。感染风热初期,身热不甚,口微渴,有咳嗽。桑叶清透肺部风热而止咳;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两药协同,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祛火解毒的功效更强,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常用药对,并能用于肝火旺引起的高血压、眩晕等。

6.石膏+知母

石膏和知母并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白虎汤。石膏大寒质重,清热泻火,擅于清肺胃气分之实热,并能除烦止渴;知母苦寒质润,寒能助石膏清热,润能助石膏生津滋阴。二药配合为用,使热清、津生、渴止,消除由火热内盛所导致的诸症,是治疗气分热证的代表药对。

7.柴胡+黄芩

伤寒邪已不在表,又未全入里,郁滞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症见忽冷忽热、口苦咽干、心烦眩晕等。柴胡为少阳经专药,轻清升散,清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热。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清泄,两者相配,共除少阳之邪。

8.黄连+干姜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如果中气不足、气机失调、寒热互结于脾胃,可见腹部胀满、嗳气反酸、呕吐腹泻。黄连大苦大寒,擅于清脾胃之热,干姜辛热,能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二药并用,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清热泻火,温中和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类寒热错杂的胃肠疾病等。

9.沙参+麦冬

沙参和麦冬配伍使用,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沙参补五脏之阴,尤重于肺胃之阴,且能清肺胃之热;麦冬味甘柔润,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二药并用,甘寒救液,柔和缓润,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常用于秋季干燥,肺阴虚有热引起的干咳少痰、咽干、声音嘶哑,还可治疗发热后的舌干口燥、大便干结等症。

10.石菖蒲+远志

石菖蒲芳香走窜,入心经,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还兼具有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祛痰化浊之效。远志宁心安神益智,祛痰开窍。两者组成药对,能豁痰通窍、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慌、健忘、眩晕、耳鸣等。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段富津.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本篇相关视频推荐:中成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前世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