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小鼠食仔有哪些常见因素以及如何预防?
小鼠居住环境
笼位密度
环境拥挤造成的一种压迫效应可导致动物吃仔,环境拥挤表现在饲养密度大、空间小、温度高。
预防:
对于怀孕母鼠,要提前考虑到鼠仔出生后的空间,饲养密度过大,后期鼠仔出生后除了会增加被吃的概率,还会增加被踩踏致死的概率。因此当雌鼠腹部明显膨隆确定其受孕后,尽量把孕鼠独置一笼,以避免其他成年鼠对鼠仔的伤害,也为接下来的产仔和哺乳做好准备。注意动作需轻柔,以免孕期母鼠受惊而增加产后吃仔的可能性。
外界干扰
我们常说胆小如鼠,而孕期以及产后的小鼠则更加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外界干扰容易导致出现惊慌、烦躁等症状,引起母鼠咬食幼仔。因此要减少外界干扰,如光照、噪音、气味改变以及经常性观察。
预防:
光照条件:光照包括照度、光线波长及光照时间三个因素,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对实验动物不利。一般,动物照度控制在15-20lx(勒克斯),工作照度不低于200lx较适宜,既适应动物需要,又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和操作。
噪音预防:动物房室内噪音控制在60dB以下,在小鼠产仔后一周,尽量更加小心。
气味改变:母鼠对气味的变化非常敏感,若鼠笼混入陌生的味道,或者母鼠嗅到鼠仔身上有特殊气味,鼠仔就很可能被吃掉!因此在鼠仔刚出生的前几天,禁止用手去触摸,如实验必需,可以镊子辅助翻动,翻动过后给鼠仔抹上母鼠的气味,比如粪便、脏的垫料等,以便使母鼠能辨认出鼠仔;还有就是产后一周内尽量不换笼盒,如果必须换,也建议保留部分脏垫料和粪便放在鼠仔周围,以免出现母鼠食仔以及拒绝带仔现象。
经常观察:母鼠很容易收到惊吓,尤其是鼠仔出生第一天尽量不要打扰母鼠与幼仔,到第二天母鼠就比较能容忍被打扰的状况了。
小鼠饮食
营养缺乏
生产以及哺乳期,母鼠对于营养的需要也会更高一些,若母鼠营养不足则会对鼠仔下狠手。
预防:在生产前可以判断母鼠是否缺乏营养,比如观察毛色和精神状态,或者提前补充营养物质,如添加鸡蛋、黄豆、瓜子等。以补充哺乳期母鼠对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的营养需求,增加产奶量,降低吃仔率。
小鼠自身原因
鼠妈妈母性差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是并非每一只母鼠都是好妈妈,原因可能是第一次做妈妈,经验不足,比较神经质,也或者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母鼠的妈妈未给予它足够的母爱,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成长轨迹照顾下一代,结果造成鼠仔被吃掉或者被活活饿死。
预防: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一胎,是很难预防的,毕竟只有鼠仔出生后才能知道母鼠母性如何。如果出现一次之后,为了更好的避免食仔,建议提前预备母性好的ICR小鼠做奶妈。ICR小鼠性格比较温顺,比较适合做奶妈,可以提前准备怀孕的ICR小鼠备用,待母鼠产仔后,将鼠仔替换ICR鼠仔,替换时给鼠仔抹上ICR母鼠的气味,让鼠仔有ICR的味道,这样鼠仔就能有温顺的鼠奶妈,逃离惊恐的“原生家庭”。
自然淘汰
小鼠有5对乳腺,后代太多(超过10只)时,先天弱小的鼠仔就会被吃掉或饿死,进而保证其他鼠仔的茁壮成长。
措施:这类一般不建议人为干预,遵守自然规则就好。但是尽量及时清理死亡的仔鼠,以免母鼠养成吃血腥的习惯。
以上是发生食仔的常见因素及预防,希望对各位科研工作者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