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保持开放心态

诚然,在我看来,具备以上这些特质,无疑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管理咨询顾问了,事实是要具备这些特质,一定是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然而,我隐隐觉得,仅是具备以上特质,可能还算不上真正的高手,我细数了一下那些在我眼里高手的特质,除了上述物质外,在他们们身上,我还发现一个共同的特质——始终保持开放心态。

很早以前,我第一次与一位行业前辈去客户那里汇报方案(这位前辈曾在咨询巨头麦肯锡工作过一段时间),我记得,在近1个小时的沟通中,这位前辈除了始终保持专业的水准以外,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只是我们的观点和看法,X总,如果您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您随时打断并提出来……我的印象中,这句话他至少讲了5遍,当时,我还嘀咕“这位前辈怎么这么不自信呀!”事实上,那次沟通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我认为最成功的一次沟通之一,解决了客户的问题,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而当时的我并不认为是这位前辈开放的心态起的作用……直到有一次,我扎扎实实吃了“不开放”的亏。

随着我从事咨询的经历越来越久,负责的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类型边界也不断的延伸,从最开始的企业文化建设,到激励机制构建、到战略规划设计、再到企业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及组织变革等均有涉足。有一年,一个非常难搞的项目(我们的团组曾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帮助这家企业服务了两次同一领域的问题,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我带着我的团队经过了8个月的努力后做成了,虽然我们(项目组)对外也谦虚的表示一个项目的成功有诸多的因素,但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是这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且因为这个项目我和项目组其它成员摸索出了一套解决此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一时之间自信心爆棚——想当然的认为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一领域内)!

后来,有一个业内头部企业的客户找到我们,他带着前面提到的我们刚刚解决的同类型的问题。毫无疑问,我顺理成章的代表公司去和这位客户的负责人接洽,首先我把我的一套想法和思路向客户负责人做了介绍,我本来是期待在我讲完思路时,听到的是赞同声,结果这位客户非但没有给我赞同声,反而觉得我的方法在他们企业行不通,并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思考,这个时候的我居然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完全听不进对方在讲什么,画外音是“这个客户太固执,太傻,不值得深入沟通”……

回去后,我把我以上的“判断”反馈给了公司领导,我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的另一位前辈联系我,他说这个客户的负责人找到了他,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帮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的这位前辈和我说,客户反馈到他那里是,你们前面派的人太固执了……),我的前辈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他和我一并分析了这家企业的具体需求,并且指导我准备了一份沟通材料。因为当时在疫情期间,我们组织开了一场三方视频会,先由前辈开场,在前辈的开场里,我仿佛又听文章开头里谈到的“X总,如果您有什么不同意见,请您随时打断并提出来……”然后是我代表公司阐述了我们的初步思路方案,结果客户负责人非常高兴,认为我们不但考虑到了他企业的问题,还考虑到了他的思考,直接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后来,我的这位前辈单独和我聊时,他说,作为管理顾问,我们千万不能陷入一种固执的心态——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是正确的。在与对方交流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和对方建立在同一“语道”上,千万不能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然后各自认为对方是“傻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任何合作的基础。事实上,这次事件以后,在同一“语道”上沟通成了我与对方(客户)沟通时一直思考和构建的语境,并且屡屡取得自己预期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先入为主”本身并不是一个好词,但是我们不少人却都犯了这样的错误,我甚至听到有博士和我讲“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获得'先入为主’,你不要想着上来一席话就改变我”。类似地,在我们的佛学里也有一个说法——“悟道”的基础是“破'我执’”。回顾我过去接触到的一些各行各业普遍的高手,又或者是能够带领企业及团队进行有效变革的领导者,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听得见他人的不同意见!

回到前文同事的问题上,我进一步的看法是,管理咨询顾问本质是要解决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套路”,但那也仅是方法论的套路,真正的解决问题还依赖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以激励机制为例,A企业的激励机制可能很好地激励了员工,而B企业的激励机制可能从理念、导向及具体实施来讲都与A企业相反,但依然能够有效地激励他企业的员工。换言之,一个优秀的管理顾问绝不能偏执地固守唯一答案,更不能有“我的就是唯一正确的”这种执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为高手须心态开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