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三十四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三十四
承前篇
指事的范式在于建立认识事物的方式。
先设定一个参照物,然后与该参照物相与比述。就能达到“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而设定的这个参照物一定是大家熟识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字内结构之间相与比述获得的即为本义。其如“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在语境之中相与比述所获得的意蕴便是衍义引申之意了。
象形的范式在于建立动态逻辑的思维模式。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要想认识变化,就得凭籍参照。而最佳参照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用来作为参照的。象形只是可以参照的依托。并不是形本身。是形而上学的。所以这个象形是象宪象之形。为的是转述变化。
还有一种象形。即在一个静止的世界中,以物体的静止状态的形象为写照的象形。即形而下的象形。象形只是象物体的之形。这种象形只能表达形而下的内容。只可以表达最简单的意思。不能表达物象以外的内容。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物象只是变化中的一个幻影。要想理解真实的事物就必须通过假借参照来帮助认识。比如数字。在自然界是没有数字这个物品的。但我们通过物品来理解了数字。然后再通过数字来认识物品。通过数字来认识的物品是量化的、有质感的、立体的。而没有数字,所认识的事物是模糊的、隐约的、平面的。
同样的道理,阴阳五行是依靠物体被认识的。但阴阳五行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借物体来作为参照的认识。然后以此作为认识变化的凭籍。即认识变化时的参照。以此让变化的趋向变得可以被认识。
用“日月”作为象形的典范式样,是有非常深刻内涵的。“日”在天体运行中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存在。“月”在天体运行中是一个相对简单变化的存在。以“日、月”作为参照便可以认识所有的变化。而变化的逻辑来自于对天象的认识。
太阳即太阴,太阴即太阳。阴之及为阳,阳之及为阴。阴阳轮转变化,万物生成。识阴阳变化即识万物之存亡。西方的逻辑学是建立在相对静止状态的。而中文的逻辑学却是动态变化逻辑学。动态变化逻辑学与静态逻辑学最大的不同,是动态变化逻辑学必须建立一个典范式样,才能进行辩证思维。而静态逻辑学直接就可以进行辩证思维。